更新时间:2012-08-15

穿越火线:五日之战,八月伤

2008年我在打工,生死煎熬中连着看奥运会的时间都没有。那一年的中国,最大的事情就是“北京欢迎你”。现在回忆起来,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这场不逾星期的交锋的炮火声隐没在那首主题曲旋律之后,和北京上空那几步大脚丫的烟火相比,在南奥塞梯空中沸腾的火箭弹暗哑无声。电影《西线无战事》里休假回乡的德国士兵看着咖啡馆露天桌子上对西线战事侃侃而谈头头是道的长辈静默不语,没经历过战争残酷的人无法感受那种血肉横飞的恐怖。作为第三国观众,我无权对那次战争的对错选择立场。

格鲁吉亚曾是前苏联的邦联之一,也是斯大林的故乡。而纠结俄罗斯多年的高加索问题,从沙俄时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之前看评论,把这部俄罗斯人视角的《八月八日》和格鲁吉亚立场的《五日之战》和在一起比较,很有意思——说的同一事件,当事两国都采用了对自己有利的叙述素材。两片中都出现了本国最高层领导的决策过程,都悲情的描述自己如何无辜,而对方无理挑衅,忍无可忍后不得不出手还击。这世间的事就像罗生门,谁都不愿意说自己的不是。

先看哪一部会对立场有影响呢?只要你不是当事国,看哪部影响都不大。只要你是当事一方的国民,你看哪一部都不会影响原先的立场。大家都是盲人摸象,事件的真相有时候会渺无踪迹无从寻访,有时候只要多个角度,多些辅证,即可真相大白。

可是谁最先下手,已经不重要了,那些在断壁残垣间苟活下来的平民会记得是哪方射过来的PGR?哪方飞过来的流弹?在战争里死伤的人命谁来祭奠?恐怕只有至亲了。世人讨论的不过是大国小国政治地缘北高加索冷战结束后篇。

《五日之战》最大的臼窠是完全代入了美式的正义。看美国记者在那煽情的演绎,向导是救过他命的前驻伊拉克北约联军之格鲁吉亚上尉,路上的伴侣是在美国学政治学的南奥塞梯女子,各路人马都讲英语,连俄罗斯白发指挥官都能和记者畅通无阻的聊天下棋。格鲁吉亚总统用英语向美国欧盟求救,整个世界里,最正义的人都是讲英文的。本来用记者的视角讲述这场战争,是可以很客观的。《五月之战》里出现的残杀平民的俄罗斯自愿兵带着白袖章黑色面罩,从俄罗斯那种尚武的军事传统来看,完全有可能出现,上级放任这些人的暴虐行为的情况。坏就坏在本来真的东西都被讲得假了。《五日》里对俄罗斯军人的穿着完全是一塌糊涂。《八月》里格鲁吉亚的士兵穿戴齐整是很正规的军制,顶多在巷战的时候戴着黑色面罩,可能是特种部队。而在《五日》里包括志愿兵等在内的俄罗斯武装,甚至是那位白发指挥官都穿的一脸痞子样。有个指挥屠杀平民的军官甚至穿着露肩衬衣。而那个以一种矫情牺牲的面貌出现,被格鲁吉亚上尉视为守护真相的圣乔治的记者让人很不舒服。就好像一个救世主,一位先知,在那里苦口婆心含冤受苦,叫不醒世人独自哀伤落寞。那声愤怒地对着俄军指挥官的呐喊那么自恋。

《五日》取材于记者的纪实报道,素材是真实可信的。就像那篇打三星的评论说的,那些和士兵在一起出生入死的记者和远在直播间后面的新闻主编,你更相信谁的说法?人活着就不能没有立场,也无法跳出预设的偏颇。问题是你愿不愿意直面。俄罗斯这部《八月八日》完全是英雄主义战争诗意的拍法。很多场景都非常美。应该是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这个地方风光旖旎妩媚,有清澈碧蓝的河流,绿意盎然的草地,同时那大片的山原剖面又颇具气势。即便是在《五日》这种灰暗色调里的南奥塞梯也一样的美。女主角在被枪击爆炸的冲击力振出脑震荡,整个人都悬浮在空中,四周飘荡这白色的羽绒,画面华美。白色的羽绒,在多次的交火场面里出现,还有红色的苹果,第一次出现在女主乘坐的那辆客车被火箭弹击中,车身红色的车皮爆裂,红色的苹果渗入裂缝之中。第二次出现是那个大舌头的侦察兵在市集上啃鲜红发亮的苹果,被伏击在楼层高处的狙击手射伤。白色和红色,色感极强,几乎是很迫切的逼出画面似的。用如此艳丽,纯洁的两色形容这场战争,俄罗斯赞美自豪之情已经屹然满幅帷幕。但是《八月》也不是完全在描写诗意,在俄军和格鲁吉亚军的巷战里,随时可以看到被子弹打穿的人体和被炸弹炸烂四溅的血肉。对俄军来讲,“这有什么恐怖的。”一边说着这话的俄军中尉,下一秒就被炸弹爆破的墙体压断了脖颈。战争的残酷,两者都有体会,两部片里都写尽。唯一不同的是对待这种残酷的方式。俄方干脆豪迈,气吞万千:格方悲情寂寥,遍体鳞伤万野哀嚎。这,是战胜方和战败方的差别。

俄方对这次战争的诗意描写,会让很多反战坚持和平生命之上的普世价值的人不舒服。而格鲁吉亚用美式正义和小国悲情来挟持这次战争的叙事手法也同样让人看得厌烦。

豆瓣的评分上《八月》比《五日》高。原因并不是说中国人对俄罗斯有好感,站在俄罗斯一方。从观赏角度看,《八月》对战争的描写,用一个孩子天马行空是的幻想意淫机器人大战,火光飞射国会大厦的那股灿烂烟火,要比纪实性战地描写的《五日》更令人赞叹。人就是这么一种动物,本能的喜欢闪闪发光的东西。对那些暗淡的真实却视而不见。另则,《八月》所用的英雄诗意战争手法,是国内多年常见的影视主旋律演绎方式。大家更熟悉。作为一个常年宣传爱国英雄主义教育的国家,我们更喜欢快意恩仇的胜利者。为国家不顾一切的牺牲忘惧生死,是我们接受经年的熏陶。俄罗斯比格鲁吉亚更受欢迎?恐怕是我们不知道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到底是什么关系。俄罗斯并不是一个可亲的国家,格鲁吉亚也不是一派天真单纯。这世间是没有绝对“好的国家”。

这两部片都是有立场预设的问题的。至于说孰好孰坏,就看你站在哪里看了。而我倒是觉得两部都不够好。不过起码给了大家两方的解释做参考。

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两部片里都有。《八月》里女主为了把孩子从处于边境线上的老家接回,穿越了格鲁吉亚军队的车队布防,还偷了格军的吉普车。半路遇到一名格鲁吉亚士兵,拿着枪逼她下车,女主说自己手无寸铁只是一个想就孩子的母亲,要杀便杀。格鲁吉亚士兵心软,担心母子二人开着格军吉普车会被后山俄军误杀,决定送他们离开交战区中心。在《五日》里俄罗斯带着白袖章的志愿兵,搜查温室,婴儿的哭声让他发现了躲在塑料布下的一家三口。丈夫说你就可怜可怜我们。士兵看了一眼搂着孩子惊恐不定妻子,放下掀开的塑料布,走出温室,向迎面而来的同伴说,这儿,没人。

能对母亲和孩子心软的人,能有这样的人,再大的伤,也能愈合,再大的恩怨沟壑,也能填满。
















































穿越火线Август. Восьмого(2012)

又名:八月八日 / August. Eighth / Avgust. Vosmogo / August 8 / August. The Eighth

上映日期:2013-09-13(中国大陆) / 2012-02-21(俄罗斯)片长:105分钟

主演:斯维特兰娜·伊万诺娃 弗拉季米尔·弗多维琴科夫 尤里·库琴科 

导演:贾尼克·法伊济耶夫 编剧:贾尼克·法伊济耶夫 Dzhanik Faiziyev/迈克尔·A·莱纳 Michael A. Lerner

穿越火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