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看了两部片子,《无名女尸》和《冲天》。好吧,连我自己都想吐槽自己的品味,大过年的就不能弄点喜庆点的,但看也看了,还是想为《冲天》写点什么。这部片子在台湾不卖座,估计在大陆也不会上映,但我觉得,不管是台湾的年轻人还是在天朝教育下长大的孩子都可以看看,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些记忆是可以超越党派之争,跨越意识形态差异的。而在这个信仰缺乏的时代,有一些精神,值得重新审阅。

《冲天》,是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一部关于中华民国空军的纪录片。整个片子通过影像资料、当事人采访、动画等形式还原了在1937-1945年间,中央航校一批优秀青年,也是中国第一代空军对家国的眷恋,而其中的女性视觉,非常难得。

片子的导演是张钊维,是纪录片的导演,也是一名台湾现代民歌的研究者。或许是民歌研究者的这个身份,让他在纪录这场残酷战争时,更多用客观、冷静的思维去关注在大历史背景下生存的人与人性(不仅仅是中国的卷入者,也有日本的)。而由金士杰领衔的配音,更是以一种和缓、平静的情绪细细讲述。整个片子的基调不像很多歌功颂德的刻意煽情,但一个个年轻生命陨落的历史事实,远比泪水,肃穆、震撼很多。

一直以来,大陆关于抗战时期空军的纪录不多,寥寥书籍也主要以空军发展史、个人回忆录,或者驼峰航线为主(驼峰航线是因为日本切断中缅公路,彻底阻隔盟军对中国的物资输送,在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全力支持下,打通了一条空中通道,因为历经的航道起伏很大,所以称为驼峰航线,而且因为航道险要,飞机失事率非常高)。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在当时的条件下,共产党基本可以说是没有空军的,而空军主要是由国民党主导的中央航校(一开始建立在杭州笕桥,后搬迁至昆明)培养。不过当然,台湾的相关书籍也不多,比较有名的应该是何邦立的《笕桥精神》,另外有一本近两年由大陆出版的《中国空军抗战记忆》,据说不错,有机会也阅读一下。不过,在很多台湾文学作品里面,或多或少都有空军的影子,基调基本是英勇而惨烈。

英勇而惨烈,确实,在《冲天》一开始就有一段旁白:“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他们战斗在云霄,胜败一瞬间,他们必须无所畏惧,但也无所遁逃。”在杭州笕桥航校,门口就立了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正如21岁的阎海文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被敌军高射炮打中,跳伞误入敌军阵营,他用随身手枪还击,并留下最后一颗子弹,高喊:“中国无被俘空军”,饮弹自杀。连日军都感佩他的壮烈,为他立碑。而第一代空军牺牲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

相对于陆军,空军的青年往往家境不错,又或者文化程度很高,还有很多是归国学子,并不是深受压迫的亡命之徒。大家所熟知的林徽因,在昆明大后方的时候,恰巧与撤退到昆明的中央航校第七期学生有很深的交往,他们的相识,是源于林徽因听到其中一个广东籍的航校学生在旅馆拉小提琴。而且,林徽因的弟弟林恒,正是中央航校第十期的学生(林恒最终也牺牲了)。其实,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真的无法完全理解是什么信念,让他们作出如果坚定的选择。正像很多评论说的,看完影片,都不自禁抛给自己内心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如果没有明天,我们是否依然会坚持自己今天的选择?

除了历史叙述,在片子中,以女性角度穿插着叙说了几个爱情故事,例如中华民国空军“四大金刚”之一的刘粹刚和其妻子,曾掀起两岸巨大反响的《巨流河》作者齐邦媛与其初恋张大飞,其中的婉转断肠,在这里不剧透太多。在这里说一个插曲,关于齐邦媛与张大飞的故事,虽然片子最后是引用了齐邦媛在《巨流河》中的叙述,但其实还有一个结尾影片并没有收录。在《巨流河》的最后,齐邦媛曾记述她1999年回到大陆,绕道南京,特别前去紫金山的航空烈士墓,在编号M的纪念碑上,看到了张大飞最后的归宿:

张大飞 上尉 辽宁营口人
一九一八年生 一九四五年殉职

犹记得当初看《巨流河》看到这一段,久久不能回神,禁不住掩卷而泣。那一种感情,只有在那种年纪、在真正的战争中才有,纯洁诚恳,不需宣传,无人嘲弄。

在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陈怀民,当天,他是顶替生病战友上天作战,最终驾着飞机与敌军高桥宪一相撞而同归于尽。两人尸体都在江底找到。而在高桥宪一怀中有其未婚妻美惠子的来信。读到信后,陈怀民20岁的妹妹陈难提笔给美惠子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回信。我一直觉得战争或许有正义非正义,但对于战争双方的平民,都是受害者。用陈怀民侄子所说的,这就是生命价值,一种贵族精神。

在陈怀民死后不久,中华民国空军有八人小分队深入日本腹地投撒传单,希望唤醒军阀统治下的日本民众,这个行动,后来被称为“人道远征”。

“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这两句话,在现今的这个时代看来,实在有些不合时宜。现在的富家公子或者高等学府的学子能做出这样选择的,估计也寥寥无几,而在和平年代,任何假设都很苍白。

对于《冲天》,导演张钊维直言台湾年轻人对于这类题材的纪录片,远不如大陆年轻人感兴趣。这是因为,二战时期,台湾处于日据时代,而真正经历抗战的是台湾外省人,占总台湾总人口不足20%,台湾对于日本的情感,要复杂得多。关于这部分的讨论,我觉得与主题关系不大,就不说了。有兴趣了解的,可以看看张钊维的《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 ,又或者看看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或者长久以来的观念会有一点点改变。

最后,我推荐《冲天》,是因为影片并没有牵涉党派之争,甚至纠结于战争对错,更多的是一种内心对话:

假如没有明天,我是否依然会坚持自己今天的选择?

冲天(2015)

又名:The Rocking Sky

上映日期:2015-12-11(中国台湾)片长:98分钟

主演:高友良 黄孝慈 梁再冰 刘兆安 陈光斗 徐华江 陈炳靖 都凯 

导演:张钊维 

冲天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