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眼泪》是一部比较平淡俗套的传记类影片,开场的布局走势倒能让人联想起《大鱼》的基调。同样是简单的倒叙结构,大部分镜头对准老人颤动的嘴唇,只是故事的本身全然没有一点传奇的色彩,而是普罗大众的朴实人生。美国历史上的几次著名的经济大萧条,不乏各种深度的题材挖掘,一些极具共鸣感的励志作品都催生于那些时代之下。以这个角度来看《大象的眼泪》是颇为尴尬的:真实感不强、励志色彩粗浅、时代代入感极其微弱。实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爱情片,而且是疯狂的、盲目的、很傻很天真的爱情。大概,这种爱情在那个时代里,是令人神往而虚无缥缈的。

很遗憾,罗伯特•帕丁森并没有在影片中表现出过人的才情,甚至感觉同他之前的一部作品《记住我》还倒退了。这同时也是一件非常叫人费解的事情。他诠释的角色雅各布,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失去双亲,财产抵押给了银行,至此被迫走上了颠沛流离的道路。扒火车偶遇马戏团,温饱能够解决之后,便决定将生命献给这项事业。命运多舛的人生境遇、残酷无情的时代背景、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这一切极具活力的元素堆砌到一块儿,戏剧的矛盾冲突、演技的突破爆发按说是信手拈来的。但缘何他却越演越“低调”,越到最后越木讷呢。他跟瑞茜•威瑟斯彭的对手戏,主打的爱情旋律,至少神游了半场,哪怕是一丁点的热切感、渴望拥有感都很难寻觅得到。唯一比较出彩的桥段,倒是他与马戏团老板奥格斯特的第一次对垒,初出茅庐的晦涩怯场与桀骜不驯在短时间内就迸发而出。如果都像这样把握人物的神韵,那么《大象的眼泪》的代入感与共鸣感,势必会强劲很多。

影片中的几个人物形象,在当时经济大萧条之下,都是较为鲜明突出的。不知道是否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越是刻画马戏团老板奥格斯特的生性暴虐、变幻无常、冷漠无情,就越是更让人接收并且同情这个角色。“白天不懂夜的黑”,在这里是最无奈且最完美的呐喊。克里斯托弗•沃尔兹完全将人物拿捏精准了,整一个活生生的矛盾集合体,相当到位。乍一看,奥格斯特人性泯灭,不论是对人还是对动物,都是以一个资本家的高姿态,极尽所能地榨干所能捞得的油水,然后毫不犹豫地过河拆桥。表面上,还一副救世主的菩萨相。这也是很傻很天真的雅各布眼中的奥格斯特。事实上,奥格斯特恰恰是这一切的缔造者,马戏团虽小,但在当时不计其数的人们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境遇下,至少他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有爱有温暖的“家”。非常时期,自然得用非常的价值观来审视。一方面,奥格斯特对动物毫无爱心,驯兽手法简单粗暴,没有人文关怀,这没错。但他的肩上支撑一个庞大的帝国,没有他一切都得垮塌。他不是整天游手好闲的文艺青年雅各布,情调、情怀这种思潮,只能让人在困境中变得更加软弱无能。另一方面,奥格斯特对待人也像个凶残的暴君,一旦失去价值,便秘密将其丢弃,任其自生自灭。但是,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每天不知会有多少人因为饥饿而丧命。马戏团的经营举步维艰,多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并不只是多一张吃饭的嘴而已,而极有可能会因为这张嘴消耗的资源,而失去很多个有价值的人。这就好比,没有适者生存的残酷淘汰法则,就没有斯巴达300勇士一样。比起奥格斯特,斯巴达人不是更加禽兽不如么?此外,奥格斯特能任人唯贤,善于激励手下,甚至设计排练节目都是一手操办的,像他这样才算得上是把最炽热的一生都献给了马戏团,而同那些唯金钱而马首是瞻的资本家有着天壤之别。

越是同情奥格斯特,就越是觉得雅各布和萝丝忘恩负义,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导演也意识到了这个人物刻画问题的分歧存在,雅各布在奥格斯特平静之后有一这么句心理活动的台词“我不能够离去,我要保护罗西和萝丝,奥格斯特的本性很快就会初露马脚……”这种几乎偏执的,小孩子气的逻辑,可笑又让人无语。本来可以尽情展现雅各布在马戏团快乐而又艰苦的生活,现在完全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励志的效果自然也大大折扣。再则,影片最大的纰漏在于,男女主角对于大象罗西的感情过于平淡,桥段不仅少,而且抓不住要害。既然片名是“大象的眼泪”,固然有引申之意,但最浅显的人象之情,也不能如此点到为止吧。《大象的眼泪》给许多好莱坞的新星敲响了警钟,光有脸蛋,或者是光有一个成功上位的角色形象是远远不够的。提高演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王道。

大象的眼泪Water for Elephants(2011)

又名:情约奇艺坊(港)

上映日期:2011-04-15(挪威) / 2011-04-22(美国)片长:116分钟

主演:罗伯特·帕丁森 瑞茜·威瑟斯彭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 编剧: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Richard LaGravenese

大象的眼泪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