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8-07-26

北平往事:《北平往事》

对北平印象,不是那北平的天安门,而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还清楚地记的它的题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虽然那时候还不解于“悲凉”的真正涵义,可对于南人的我,却显的很不一样!



看《北平往事》总想起《故都的秋》,不禁翻出来重温: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有人说《北平往事》没有北平,缺乏京味!也的确如此。可这并不影响影片对感情的装载!其实是不是真实的“北平”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自成体系,自圆其说,不然怎么会有武侠奇幻存在的艺术土壤?借用“北平”的一个可能性是想调动观众对“北平”的一个感情触点,所以有“老城墙,西山在望。明月千万里照故乡”的唱法,有“菊花黄,瓦上添霜”的感叹,有那怎么也买不到却很漂亮很时髦的吊床。看到整剧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宁愿把它当作成功的青春偶像剧,看的很欢,也不用想,只需在预定的感情氛围下,让它在眼前一集集地翻过!(青春偶像剧其实很难拍的好,这几年倒没看的几部成功。)



《花样年华》里的旗袍只能说明张曼玉的身材很好,《北平往事》三女孩着装让你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旗袍文化”!三个女孩,三位一体地制服在马路上,的确很具诱惑!不得不带一句,几个男角也很养眼,不再是所谓的像《金粉世家》.《血色浪漫》.《奋斗》的只有实力的“实力派”!感慨之余,你不得不说“美好的生活,真的是很小资的事情”!《北平往事》应该被善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影片整体表现很好!不管是剧中台词,群体演员的表现,服饰,摄影画面!



片首曲《大雁归》不错,“都说大雁归/春天也将被带回/雪化云开的明媚/像极了你眼眉//何时大雁归/我爱的你被带回/所有的人都知道我等谁”!(听的时候一定要带片花的那一种,否则就没了“北平”的味道,一切也就变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2e2360100a7gp.html

北平往事(2007)

又名:北平小姐 / A Love Before Gone With Wind

主演:韩雪 何冰 杨若兮 窦智孔 刘威 陈道明 蔡裴琳 邹廷威  

导演:王瑞 编剧:杨捷 Jie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