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那地儿有摇滚么?这话问得幼稚,就像现在总有人追问摇滚的死活。摇滚具有强烈的生理属性,对抗、激烈,与青年、一直走不出青春期的成年气味相投一些。如果这么说,贬低了摇滚,且看那些高度密集的情绪词语:欲望、腐朽、饥饿、燃烧、发酵、嘲讽、咒喊……,批量贩卖这些情绪,是摇滚的功能之一。

谁晓得导演楼一安的摇滚情结来自哪里,是69伍德斯托克录影带,还是崔健们隔岸哺育的青春教育?这个符号选的倒是恰切,一种摇滚形式的没落,理想的幻灭,与片子主旨非常贴切。大概是摇滚容易使人情绪激烈,很多导演处理摇滚题材的作品时,常情绪失控,左晃右颤,进行一次过度而混乱的抒情。《一席之地》里的摇滚元素与人物莫子,比较好地承担了理想无处可放的诉求,顺带圆了一次导演的摇滚情结。

梦想无一席之地之外,另一条线是关于物质的,民无所居。二者一起共同完成了一次荒诞现实的描述: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使精神与物质失去了归宿。

这部电影被贴了一个标签、被划到一个类型:“黑色喜剧”。黑色是有了,喜剧不见得。与《奇爱博士》或者过火一些的英国黑色喜剧不同,《一席之地》不是一个超现实的荒诞剧,它有荒诞的一面,但它看上去很现实。小刚的憨态、黑道人物的形象、陆奕静扫墓,这些角色的设计,构成比较荒诞的意味,并不影响整个片子写实的一面。

从一开始的片头,父子扛着纸扎,莫子的巨幅画像飘过,就笼罩着荒诞意味。随着情节的推进,会发现,这些荒诞完全来自现实,与日常紧密连接在一起。我们会觉得,不是电影刻意的荒诞与戏剧设计,而是现实世界的荒诞模样一下子呈现在眼前。莫子死后,人们狂热追捧,此类事件在我们看来,也只是惯常的营销手段、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不说教、不挖苦、不戏谑、不控诉、不悲天悯人,最棒的效果出来了:片子保持着一种轻盈的幽默,脱胎于生活,却像生活的另一个镜像,照出人不曾熟知的世界模样。

莫子的扮演者莫子仪很像内地演员邓超,也有些像李康生,但比李康生的气质要明亮些。李康生在银幕上的形象过于颓废、慵懒,以至没有力量吼叫、或不屑愤怒,莫子仪的形象较为贴切,适合完成对片中主人公的演绎。

看过《流浪神狗人》的人,看完《一席之地》后,一定会想起它。二者都是多线叙事,关注台湾人的生存状况,运用的一些素材相同。高捷在《流浪神狗人》中开着一辆由卡车改装的“神明车”,在《一席之地》里做的是民间工艺纸扎,都达到了很出彩的效果。《流浪神狗人》的导演是陈芯宜,编剧为陈芯宜+楼一安;《一席之地》的导演为楼一安,编剧为楼一安+陈芯宜。这两部片子像是一个人双手互搏的作品,后者比前者好一些,我期待他们的下一部作品。

一席之地(2009)

又名:A Place of One's Own

上映日期:2009-03-29片长:118分钟

主演:高捷 莫子仪 路嘉欣 唐振刚 陆奕静 

导演:楼一安 编剧:楼一安 Yi-an Lou

一席之地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