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10-28

铁人:波兰的铁人——瓦伊达

导演安杰伊瓦伊达就像《铁人》电影海报上的人物一样,虽然有笨重的铁箍紧紧束缚着工人的头颅,但工人面部表情坚定,誓要冲破禁锢,获得自己的权利,瓦伊达用影像为工人呼吁呐喊。
电影拍摄于1981年,波兰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下降,物价水平以及租房水平不断的上涨,生活成本超过了工资所得。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随之而来的是工人罢工,为争取更多的自身权利奔走呼号。1980年,波兰成立了东欧第一个工会组织——“团结公会”,莱赫瓦文萨当选为工会的领导人,但1981年,波兰进入战时状态,公会被取缔。事实上,公会其实是维稳的措施,并没对工人的生活有多少的改变。电影拍摄于这样的大背景下,瓦伊达导演的视线停留在了工人身上,扛起摄像机加入了工人运动的浪潮,摄像机对准的是充满了悲伤无奈,自身权利被剥夺却无处申诉的工人的下场。
电影的叙事手法比较特别,写实摄影,充分运用自然光,尽量避免戏剧性镜头,充分还原当时的罢工状况和双方对峙的情况。电影在叙事的时候使用了倒叙插叙等手法,并且在电影中添加了很多的纪录片片段,导演的目的就是有意营造真实的氛围。画面构图并不精致,甚至很粗糙,摄影上跟《大失踪》到是有点像。但运用真实的影像给人的震撼却不言而喻。看了一半的时候,想起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词,总感觉那么的讽刺。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现实。
80年代之前的社会主义经历了两次革命,一次是工人反对资本主义,打到资产阶级;第二次是工人资产阶级反对共产主义,打到红色政权。非常的戏谑,人民选举出的政府官员并不在乎人民的利益,而是紧盯手中的权力,更迭的本质从来没有变化,只是描眉画眼换张皮囊。电影中作为上层流动到下层的人物原新闻部门编导,在这里更像一个小丑的存在,虽然他最后选择了工人,但工人最后反而不要他,成为了工人运动中政府部门的牺牲品,让人不仅深思。瓦伊达在设计镜头以及叙事节奏的时候,渐入佳境式的体验以及多面衬托塑造将每个人的形象都深度刻画。电影越到最后体验感越强,我很喜欢编导在搏击室拿棍子抽人形沙包的镜头,看似是宣泄,但我感觉内爆式的情绪刻画很到位,很好的诠释了编导的人物性格,内心善良,心向工人,但无力与领导阶层正面抗争,像个疯子似的抽打沙包除了表达对压榨工人的统治者的不满,更像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还有一个镜头我也喜欢,工人离去留下未整理的餐桌,餐桌上的果皮纸屑杂乱,镜头的右边被挤压的空间里是列宁的雕塑,不知道列宁作何猜想。
电影结尾的镜头只留下空荡的吊桥,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也落下了帷幕,结果却仍旧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一定要说实现了什么,应该是亲眼看到了历史真相吧。电影到此意犹未尽,瓦伊达导演还是挺照顾观众情绪的,最后女性沙哑的压低声音的愤怒的音腔,以及露骨的森森的歌词,直接让整部电影画了个还算完美的句号。最后的歌词让我内心震动。有必要记下来:

来自各地的兄弟们,今天警察开了枪
我们勇敢的挺起胸膛,雅尼科·威斯耶斯基倒下了
他们抬起他的尸体走到苏维托亚斯卡大街对抗警察和坦克
船厂兄弟为他报仇,雅尼科·威斯耶斯基倒下了
警察开始扔瓦斯弹,弹片雨点般落在工人背上
孩子们和女人们也纷纷倒下,杰尼科·威斯耶斯基倒下了
一个受了伤,另一个被炸死,冬天开始,血水飞溅
政府在向工人们开枪,雅尼科·威斯耶斯基倒下了
全国各地的船厂工人回到家里,战斗结束
世界都知道,但却保持沉默,雅尼科·威斯耶斯基倒下了
别哭了,妈妈,你一定知道船厂的旗帜上有红色的弓
为了面包,自由,和波兰,雅尼科·威斯耶斯基倒下了

铁人Człowiek z żelaza(1981)

又名:Man of Iron/铁人

上映日期:1981-07-27片长:153 分钟

主演:杰吉·拉齐维洛维奇 克里斯提娜·杨达 玛利安·奥帕尼奥 韦厄 

导演:安杰伊·瓦伊达 编剧:亚历山大·希齐博尔-雷尔斯基 Aleksander Scibor-Ryls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