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4-01

伊兰迪拉:导演说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在拉丁美洲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由于其主要代表人物、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于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幻现实主义问题也因而受到了国际文艺界的广泛关注。
1985年初,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举行“哥德堡国际电影节”。参加这届电影节的各国影片多是1983年的作品,其中以墨西哥路易·古埃拉的《埃莲狄拉》最引起轰动。此片系由加西亚·马尔克斯编剧,因此上映当日,科伦电影院座无虚席,与接着放映的另一部影片观众寥寥无几,适成鲜明的对照。
在评析这部影片之前,我们最好先回顾一下该片编剧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小说《百年孤独》叙述了马孔多这个虚构的村镇的全部历史,从它被何塞·奥卡迪奥·布恩迪亚与妻子乌尔苏拉建立开始,直到一百多年后被一场毁灭性的飓风所摧毁为止。由于他们二人是表兄妹结婚,便担心会育出长猪尾巴的儿子,因为布恩迪亚的家族史上有过先例:姨妈乌尔苏拉和舅舅何塞·奥卡迪奥有过一位长猪尾巴的孩子。在加西亚·马尔克斯虚构的这个世界中,这种近亲结婚的事情类似于“原罪”,布恩迪亚家族连续七代人都担心这一“孩子长尾巴”的惩罚。这种威胁最后终于应验在布恩迪亚家族仅有的两个人——好学的奥雷利亚诺·巴比罗尼亚与他的姨妈阿玛兰达·乌尔苏拉的私情上。书名所指的孤独,是作为主旋律和中心思想出现的,目的在于强调那不理智的固执脾气,以及强调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为了爱情或进行有意义的交往而受到限制的能力。
跟何塞·奥卡迪奥·布恩迪亚结婚之后,乌尔苏拉害怕怀上一个魔鬼似的孩子,就使用一条贞节带,以防止同丈夫发生性关系,直到有一天一位叫普鲁德西奥·阿基拉尔的人在争吵中辱骂了布恩迪亚,他轻蔑地影射他们夫妻一直没有同房。年轻气盛的布恩迪亚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动手打死了阿基拉尔,并强迫乌尔苏拉履行做妻子的义务。但是没过多久,阿基拉尔的幽灵开始折磨布恩迪亚夫妇。他们决定逃离这个往事历历在目的地方,同朋友们一起,穿过一片广阔的荒野,开始长途跋涉。两年后,布恩迪亚已筋疲力尽,完全迷失了方向。一天夜里,他梦见一座城市,那里面用镜子装饰房屋的墙壁,醒来便说服了他的同伴们,在他们那天夜里露宿的地方兴建马孔多镇。最初,马孔多镇是一处世外桃源,它的居民过着田园诗般的幸福生活。他们和另外世界的唯一联系是同一伙吉卜赛人的接触。这些吉卜赛人常常拿出一些极其神奇的器具,比如魔毯和引力强大足以牵动铁锅的磁铁。但出乎意外的是文明与进步却迈开了双脚。不久后,马孔多被卷进一系列残酷的内战之中,紧接着美国一家公司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开发这个地区,种植香蕉。这个村镇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大变化,迁来一些傲慢的美国佬,他们的住宅远离当地居民和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移民的茅草房。当愤怒的工人们为抗议工资低下和恶劣的工作条件而宣布罢工时,政府以讨论工人们提出的谈判条件为借口,在火车站前的广场上召开大会。但是突然间广场的所有出口都被全副武装的士兵封锁了,于是发生了一场死亡三千多人的大屠杀。几乎是紧接着这次屠杀之后,一场持续将近五年的大雨结束了马孔多的经济繁荣,留下了一个废墟般的村镇。随着继之而至的萧条以及大量居民的外迁,现在大自然彻底摧毁马孔多,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粗读《百年孤独》会得出这样一个初步印象,觉得它是一部传统结构的艺术作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符合此前实验派和先锋派文学的时代。实际上,加西亚·马尔克斯运用了古老的讲故事的基本方法,依靠想象、幻觉和那些意外的冒险,来捕捉更完整的现实生活,这比仅仅依靠模拟和读者可接受的现实主义的小说所描绘的现实更完美。《百年孤独》努力描写人类生活的整体,也就是说,它要讲述一部复杂的历史(从伊甸园到启示录),一部作为人类缩影的宗族、村庄和世界的历史。
众所周知,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百年孤独》及其他一些小说早已为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界翻译出版。那么,从《埃莲狄拉》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哪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呢?
据我国有关学者的意见,关于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文学评论界历有争论。美国和西班牙的研究人员也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问题的争论部分已经基本上趋向一致:
(1)“魔幻现实主义”并非“现实与幻想的混合体”,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态度。
(2)“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与幻想小说有根本的区别,不能相提并论。
(3)“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以拉美大陆的现实为题材,反映当地生活的作品。
自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便大举入侵拉丁美洲大陆。在其长达300年的残酷统治下,不仅大肆杀戮印第安土著人,而且对包括一度辉煌的玛雅文化在内的印第安文化也采取了灭绝的措施。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各国纷纷开展了独立战争,终于把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赶了出去,但没过多久,又受到了新的帝国主义列强即英、法、美等国殖民势力及其卵翼下的军人独裁政府的统治。此时,拉美各国人口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印第安土著人,印第安人与欧洲人混血儿,以及殖民者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从人口分布地区的情况看,阿根廷等国是欧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加勒比海沿岸各国则除印欧混血儿外以印第安土著及黑人占据多数,作为文学现象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发源地主要就在这个地区。
由于西葡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及其文化所采取的种族灭绝和文化灭绝政策,拉美各国作家虽在总体上说无文化传统可资继承,但印第安人的民间神话传说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有一部分作家开始致力于挖掘这些神话传说以作为自己作品的题材,而在表现形式上又不免受到了当时在欧洲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的影响。
一般认为,在整个19世纪直至20世纪初,拉美各国的文学流派甚为纷繁复杂。仅就现实主义流派而言,就有“疯狂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多种流派。其题材内容与主题取向也与其所冠名称相一致。“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作家们为了达到文学的民族化所做的努力的结果。它的基点是拉丁美洲大陆的现实生活,它的创作原则是以印第安人或其他土著居民的传统观念来反映现实生活,它的表现手法则是东西方文学的兼收并蓄。除了超现实主义给予的启迪外,西方现代派的一些适用的表现方法也被它借鉴和吸收。
我们可以把墨西哥当代著名作家胡安·卢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这部中篇小说作为例证。此书发表于1955年,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描写的是墨西哥的典型的农村生活:青年破落地主佩德罗·帕拉莫为了赖债并吞并财产,向一位富家小姐多洛雷斯·普雷西多求婚,婚后不久,便遗弃了她。若干年后,多洛雷斯于弥留之际,要儿子胡安·普雷西多到科马拉村去寻找生身之父帕拉莫·胡安。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该村时,帕拉莫已经去世,全村男女老幼也在一场饥馑中几乎全部丧生。胡安在村中遇见的几乎全是鬼魂,但他并未察觉。胡安逐步了解到自己父亲帕拉莫生前罪孽深重,已成为恶霸地主。
小说中吸取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全书几乎充满了人物的对话、回忆、内心独白、联想与梦幻。有些情节并未交代完全,而留下许多空白要读者去想象。例如,书中的女主人公苏萨娜,少年时与帕拉莫两小无猜,后来嫁给别人成了寡妇。其父早年丧妻,起了歹心,奸污了女儿。奸污的情节在书中无任何明显的交待,只有下面一段话供读者去领会:
“你别叫我巴托洛梅,我是你父亲!”
“那我是什么人呢?”
“你是我女儿,是我的,巴托洛梅·圣胡安的女儿。”
“不对,不对。”
“苏萨娜,你为什么不承认我是你父亲?你疯了吗?”
“你自己还不清楚吗?”
“你是疯了?”
“疯不疯,巴托洛梅,你自己还不知道?”
除这段对话外,作者借别的人物之口说他们不像父女而像夫妻,再加上苏萨娜在病中梦见父亲化作黑猫附在自己身上。父女乱伦这个空白留给读者去填满。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不都是从西方现代派那里移植过来,从根本上说,还是以拉丁美洲自己的风格为主。研究者们将其归纳为以下4个特点:
(1)继承了印第安讲故事的传统。几位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几乎都有同样的经历,他们在童年时期几乎都迷恋于老年人给他们讲述的民间故事。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直沿用他外祖母讲述神话传说的口吻叙述情节,《百年孤独》就是这样写成的。
(2)鬼魂。在魔幻现实主义的两部经典作品《佩德罗·帕拉莫》和《百年孤独》中,都有鬼魂的描述。《百年孤独》的第2章里,被男主人公阿卡迪奥杀死的阿吉拉尔的冤魂经常出现在凶手的家里。《佩德罗·帕拉莫》全书自始至终都是鬼魂的世界。
(3)预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谈和行动,通过客观事物的特点,去预示人物的命运结局。《百年孤独》中就有许多预示的例子。例如以黄颜色来预示不祥和灾祸:当吉卜赛老人梅尔基德斯的假牙在水中长了一些小黄花之后不久,他便死去了。另一个人物何塞·阿卡迪奥临死之前,天上突然降下了黄花雨。当布恩迪亚家族衰败时,庭院的地上长出了小黄花。
(4)夸张与典故的运用。夸张的手法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像死人的血可以顺着街道流淌,还能爬上台阶回到家里;晾晒被单时,风将人和被单都卷走了等等。除寓意夸张外,还有借典故夸大其词的手法。如《百年孤独》中,作者借《天方夜谭》里飞毯的典故,描写吉卜赛人赚钱的手段:村里人谁都可以坐在地毯上飞它几圈。作者在书中用了不少《天方夜谭》的典故,使作品更具有魔幻的性质。
在影片《埃莲狄拉》中,“祖母”这个人物形象应说是拉美某些国家独裁政权的化身,而埃莲狄拉则是深受压迫、孤苦无告的普通民众的代表。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是十分明显的。这个冒名顶替的“祖母”确实法力无边,影片中虽只点出她与某上议员的老关系,但从其在上流社会里游刃有余的情况看,绝非仅此而已。埃莲狄拉原先奉行的“还债”说以及长期忍受凌辱之苦,则源自印第安人根深蒂固的哲理性信条。他们认为,人类分为两种,一种是活着的人,另一种是死去的人。不论活着或死去,都同样受苦(死者在地狱里受苦)。看此片的观众在看到刚满15岁的小姑娘在一天内竟受到数十次的蹂躏时,稍有正义感者无不义愤填膺。然而埃莲狄拉却自认“命该如此”,以至遇到真心爱上自己的小伙子时,也不敢奋起反抗“祖母”的威权,以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这个“祖母”为了防备那小伙子再来“骚扰”,竟异想天开地用一把特制的巨锁把埃莲狄拉的下身锁起来。只有当她想让埃莲狄拉供一些达官贵人“享用”时,才用她亲自保管的钥匙把锁打开。好在这个埃莲狄拉在充当了性奴隶5年之后,终于觉悟过来,同那小伙子一道用利刃插进了“祖母”的心脏。
至于用炸药都炸不死这个“祖母”,“祖母”死后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墨绿色的血液,埃莲狄拉在离去时在黄色土地上留下血红的足迹……这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并不罕见。这些超现实主义、荒诞也可称为“魔幻”的表现手法,并不妨碍人们理解作品的现实主义内容。


伊兰迪拉Eréndira(1983)

上映日期:1983-09-12片长:103分钟

主演:艾琳·帕帕斯 克劳迪亚·奥阿纳 迈克尔·朗斯代尔 

导演:鲁伊·古雷拉 编剧:Gabriel Garcia Marquez

伊兰迪拉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