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3-16

第一归正会:在秘而又宣之间

在聊《第一归正会》之前,绕不过《乡村牧师日记》。
《第一归正会》是一部全面向《乡村牧师日记》致敬的电影,亦是对《乡村牧师》精神性和历史性的继承。保罗·施拉德延续了布列松的叙事节奏和超验风格,与《乡村牧师》跨越时空演绎了一曲不合时宜的信仰和秘而又宣的恩典之间充满奥秘的协奏曲。
《乡村牧师日记》是一部完全按照“圣像”美学进行创作的电影。保罗·施拉德,即《第一归正会》的导演在研究《乡村牧师日记》之时,认为这部电影的超验风格是借鉴了东方圣像画艺术的构图风格。这种艺术表现目的不是突出环境,而是将人的面貌“唯灵论化”,使之具备一种静态和永恒的质感。
《乡村牧师日记》首先从形式上构建了一位年轻又虚弱的神父形象。正如上面提到的圣像画构图法,同景别同机位画面勾勒出一幅幅平面人物,他们脸上多是无表情的凝视,常常处于沉思和出神的状态。在电影技术追求纵深感,打造第三维度的那个时代,布列松反其道而行之,通过简洁又平板的画面使观众可以更深入人物内心隐秘的世界。
构图线条也并非传统的稳定结构,多为倾斜,以此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挣扎。导演还会经常拍一些门窗来象征人物的囚禁。侯军在《基督教与西方电影》一书中,将“囚禁”分为三个层次,一为肉体的囚禁,教士由于严重的胃病而日渐衰弱的身体。二为社会关系的囚禁,特别是以伯爵一家为例的家庭关系破裂来表现堕落透顶的乡村,并以此折射出了二战之后的精神危机。第三个层次的囚禁,则是表达在一个不被辖区教民接纳的环境下,教士与自我软弱进行此消彼长的信仰抗争。
整个故事结构与中世纪的“耶稣受难剧”的结构一致,即“十字架之路”;每个段落就是这条路上的一站,影片结尾也出现了与耶稣受难类比的镜头。随着故事的发展,年轻教士仿佛走上各各他,越来越逼近死亡。奇妙的是,他越发虚弱的同时观众越能感受到一股与之抗衡的力量互相作用,达到看似反戏剧却具备戏剧张力的效果。
全剧的第一个高潮,即教士与丧子的伯爵夫人之间的对话,形成了虚弱的教士与充满感召的谈话之间呼之欲出的力量。伯爵夫人本来对年轻的神父表现出与常人无异的讥讽态度,但由于教士敞开内心,让受难者进入自己的隐秘居所,一起面对内在世界的明亮与幽暗、怀疑与相信,由此谈话开启了人与人深入的相遇。这个对话模式与《密阳》中女主角和女执事的谈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你自己害怕死亡吗?”
“是的,夫人。但是我必须诚恳地说,自杀是困难的,尤其是为了名誉。比起我自己的死,我更害怕你们的死亡。”
教士说完,伯爵夫人无声走向了窗边,她轻轻关上了窗,这个举动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和转折,意味着她开始接纳年轻教士。随后她又缓缓走向了镜子。我们知道,电影中的镜子通常都有符号意味,即人物的另一面开始浮出水面。伯爵夫人安静地坐在镜子旁,这一画面构造隐约地与圣母玛利亚的绘画构图有着某种契合,似乎在如泣如诉着她们失去儿子的悲恸。
“祂带走了我的儿子,祂还能对我做什么?我已经不再怕祂了。也许我不该告诉你,我正在对自己说,如果这世界上有上帝所无法掌控的地方,如果到达那里必须永远地遭受永远的死亡,每一秒,我会带着我的儿子到那去,然后对上帝说道,尽管做你能做的事来惩罚我们吧。这可怕吗?”
“因为我也一样,有时也会这么想 。如果哲学家和异教徒也拥有上帝的话,尽管他也会去最高的天堂避难,我们的苦难也会将他唤回人间,就像你所知道的,我们的上帝并没有躲藏。”
对话在一来一往中形成互相的角力和拉扯。年轻教士批判伯爵夫人的悖逆,她时而反击时而质问,教士逐步叩响对方原本紧闭的心灵,卸下了她层层的虚幻面具,徐徐引导并使她直面他者。他们的谈话有时火药味十足,有时涌动着无法诉说的痛苦,谈话的动态力量越发表现出上帝在二者之间静默的存在。电影理论大师巴赞这样评论这一场谈话:
在整个法国影坛上(甚至在文坛上),比牧师(即年轻教士)还给伯爵夫人颈项那一场面给人以更强烈美感的时刻恐怕不多。然而,这种美感根本不靠演员的表演,也不靠对话的戏剧性和心理因素,甚至不靠对话的固有含义。体现出有悟性的牧师与一个绝望的灵魂之间的这次交锋的真正对话,从本质上说,是难以表达的……语言知识预示或酝酿着接受圣宠的强烈感受。因此,这里没有用任何浮华的言辞表达对宗教的皈依。纵然,这场言辞渐渐激烈,随后又终归平缓的极为严峻的对话使我们确实感到亲眼目睹了一场超自然的风暴,这些对话仍然只是‘冷场’,它们是沉默的反响,是内心隐秘的揭示,而沉默才是这两个灵魂的真正对话:恕我贸然对比,对话犹如上帝圣容的反面。”
谈话最终以伯爵夫人意识到自己永远的沉沦而结束了。她跪在地上,年轻神父站着。我们因此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转换,从刚开始伯爵夫人站着与年轻教父坐着来凸显教父的弱者地位,而随着谈话的逐渐深入,我们越发感受到年轻教父不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他对伯爵夫人灵魂的怜悯,反而使他——一个弱者更加拥有某种权柄。
最后,他的安慰并未挽回一个灵魂。但,他对着跪在地上的伯爵夫人,作了十字架的手势,并说:“愿平安与你同在。”伯爵夫人在离开人世的前一天,写了一封信给神父,其中说道:“我并不相信顺从就能解决一切,事实上我从未顺从过。但是,在你所表达的话语里,我感受到了你带给我的平静。”
这段对话引发我们思考,安慰有时候并不能带来最终期待的目的,或引人悔改或使之扬弃罪恶;安慰有时候无法满足安慰者内心的弥赛亚情结,挽回一个深陷泥沼的灵魂。倘若安慰的能力只能局限于带给一个人片刻的平静和安宁,我愿意对那个人说:“愿平安与你同在。”并在心中默默为他划上十字架。由此,安慰并非支配性的存在,正如影片的末尾,在贫困与疾病中死亡的牧师,写下了日记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关系?一切都是恩典。”

两部电影形成了情节和气质上的对位,在此基础上《第一归正会》处境化地增添了新的内容。电影先是刻画了一位同样身体虚弱、酗酒且孤僻的牧师形象,比起《乡村》里的年轻神父,伊桑霍克扮演的牧师则多了几重新的创伤,牧师因经历丧子之痛而与外界疏离、自我隔绝。
其次是会众的自杀加深了绝望的气息。对于Michael——一个深陷悲观情绪的环保主义分子,牧师试图 去安慰他,尝试用自己的苦难说服对方,大意为:“你看我比你更惨,你的痛苦我并非不能理解,我都死了儿子,我熬过来了,你也可以的。”
这种以比惨为内核的安慰并没有改变Michael的决定,他对地球的未来早已不再抱有希望,对没有任何行动的人类也丧失了信心,最终选择了开枪自杀。为环保而“殉道”的举动刺激了牧师,以行动至上证明存在的方式为牧师之后的抉择埋下了伏笔。
牧师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安慰者,也被人以糟糕的方式慰问着。诗班女领唱对他穷追不舍,她的安慰动力来自于,牧师身患疾病没办法照顾自己。因此,她试图监控般了解牧师的状况,却因为自以为俯就的态度以及不给对方任何空间的方式激怒了牧师。
“我承受不住你的关怀,你在我身边徘徊,还有你的殷切期待,你总是不断地提醒我的缺陷和失败,你想要从来不存在也不会存在的东西。”
“你没有好好照顾自己。”女领唱哭着说.
“我鄙视你,我鄙视你跟我说的话,你只关心鸡毛蒜皮的小事,你是绊脚石!”
压垮牧师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逐渐发现丰盛堂这个受成功神学影响的教会,其背后最大的奉献金主竟是牟取暴利、肆意毁坏生态的工厂头目,丰盛堂处处以他马首是瞻,由此可见宗教卑微地屈服于权力和资本。牧师所在的第一归正会由于深受詹森主义的浸染,正如他衰残的身体般,无法回应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只能独守在尴尬的封闭系统之内坐以待毙。
在表达“囚禁”这一层面,电影一步步揭示了牧师的精神崩溃、教会之间的立场冲突,生态环境的覆灭命运,几个现实密织罗网搭建了一个自下而上寻求出路,却无法突破、备受诅咒的异化世界。牧师逐渐淹没在绝望深海中,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宿命。
然而,正如牧师曾安慰Michael时所说的,没有绝望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两者同时存在就是生活本真。电影没有一条路黑下去,而是在明暗交错中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最高级的安慰形式,它比《密阳》中的世俗性陪伴,比《乡村牧师日记》中不可言说的默观更为深刻,它表达的是一种唯有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才能打破囚禁,即上帝沉默的反面——祂不仅仅超在于万物之外,也临在于创造物之内,祂亲自行动,与人团契。
电影借着孕妇玛丽来完成这一救赎的隐喻。她总是主动来找牧师,牧师也只有与她在一起时,才会暂时摆脱抑郁和悲观,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他们在房间里进行的“魔法神秘之旅”,通过面对面贴在对方身上,尽量做到最大的身体接触来表达一种亲密无间的团契关系。而神秘之旅的第一站,就如我们看到的——自然原初的美。
如同《创世记》中亚当与夏娃骨中骨、肉中肉的关系,所有同上帝具有类似性的关系都反映了三位一体相互融贯的、原初的、相互授受的寄居和彼此渗透;上帝在世界中,世界在上帝中。[6]画面隐喻了上帝的初始创造,一种神圣的相互融贯关系。
《创造中的上帝》一书中提到了相互融贯(perichoresis)一词,用来描绘三位一体的关系,即永恒的神圣生命的循环特征。通过他们永恒的爱,他们彼此居住在对方之中,寄寓在对方之中,以致他们成为一。
长久处于疏离状态的牧师,依然想要毁灭自己来完成某种生存意志。他在牧袍之下绑上了炸弹,由于看到玛丽出现在了教堂,他不忍心只好卸下炸弹,为自己披上荆棘条,血肉模糊仿佛为了实现某种受苦的意志,最后他将杯中之酒倾倒,换上了机油。
在一个远景镜头中,Mary站在明亮的门外,下一幕的景深构图映衬出两个空间的明暗对比,象征着牧师的自我封闭系统终将被打破。此时,玛丽呼唤了一句“Ernst”,这是全剧中唯一一次牧师不再被称为牧师,而是以一个人的名字被称呼。
盛满机油亦是承载死亡的苦杯碎地,Ernst和Mary在《倚靠主永远膀臂》的歌声中拥吻。正如莫尔特曼所说,孤立和缺乏联系,对一切生物来说都意味着灭亡。活着(Lebendigsein)意味着在与他人和他物的关系中存在。生命就是在联系中交流。电影至此,将Ernst推向了宣召的光明中。
本文的最后,让我们回到影片的最开始,即Ernst站在讲台上,与会众们一起诵读的《海德堡要理回答》,也正是本文在一层层认识安慰历程中将要攀爬到的最顶点:
生与死的唯一安慰是什么?
What is thy only comfort in life and death?
我的身体与灵魂
That I with body and soul
生与死之间
both in life and death
都不属于我自己
am not my own
乃属于我信实的救世主耶稣基督
but belong unto my faithful Savior Jesus Christ
祂用宝贵的血
who with his precious blood
完全涂抹了我一切的罪恶
has fully satisfied for all my sins
并且救赎我脱离魔鬼一切的权势
and delivered me from all the power of the devil
他保守我
and so preserves me


第一归正会First Reformed(2017)

又名:牧师的最后诱惑(港/台) / 重组教堂 / 第一次重组

上映日期:2017-08-31(威尼斯电影节) / 2018-05-18(美国) / 2018-07-13(英国)片长:113分钟

主演:伊桑·霍克 阿曼达·塞弗里德 塞德里克·凯尔斯 维多利亚·希 

导演:保罗·施拉德 编剧:保罗·施拉德 Paul Schrader

第一归正会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