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馆借了DVD来看,随便写些所见所想。

查了下imdb,这片是1944年拍的,上映时也是45年1月,换句话说战争还没结束,不过无论是欧洲还是太平洋战场的局面都已定,因而整体氛围还是比较轻松。战争时期人们的爱国热情高涨,对军人也十分尊敬,比如女主叔叔一家对男主便十分欢迎(秀兰邓波儿演的芭芭拉好像还对男主有些意思——随后出去约会的也是一个军官);男主和女主看电影后去餐厅约会,老板也说“当兵的我们有专门的包厢请坐”。新年晚会遇到的那个参议员也颇有些作秀成分地跟他寒暄“我想和士兵们谈谈对政治的看法”——不解风情的男主自然说了不少让领导心里不爽的话。

男主来自太平洋战场,偶尔有些镜头展现战时美国人对日本的观感。比如电影院前两个小孩玩耍、看到男主时对男主说的话。又或者如男主在火车上看的这份杂志:
[img=1:C][/img]

男主和女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落难之人,都面临着外在或内心的种种束缚、心结。男主的问题,换做现在的说法就是PTSD了,哪怕是一般的响声都会激起他内心对战场的恐惧;餐馆老板一战参过军,患有shell shocked,连听他讲话都会让男主不安。不过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他是因对自己童年时代所做事情的愧疚而困扰:小时候孤儿院的门卫也患有shell shocked,孤儿院的小孩老是弄些炮仗吓唬捉弄这个门卫,长大后的男主触景生情,加上自己也是PTSD了,不禁后悔以往年少无知干的事情。不知这是不是最早涉及军人PTSD问题的电影。

女主过失杀人蹲了3年班房,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被社会接纳。对她持排斥态度的堂妹芭芭拉,哪怕她和女主住在一间总是有意无意地想把自己与堂姐相隔离开:洗手间的毛巾贴上标签分别标明“Mary”、“Barbara”,衣柜也是如此。当然影片的解释很简单,就是小孩子还不懂,父母不说真相——那解决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告诉真相,说了真相,就姐妹和睦了。女主看着那个标签的表情,代表着服刑人员重返社会面临种种困难的无奈。正因为如此,女主总是害怕自己正在服刑的真相被陌生人知晓,见到熟人都胆战心惊,怕他们会无意说出真相,可谓内心充满压力;要是编剧和导演能更进一步,也许就会涉及到institutionalized的问题(你看,肖申克这么多人觉得深刻,其实就是institutionalized)。
[img=2:C][/img]
(本片最后矛盾的解决也是“这种真相说出来就好啦”的方法,不过我总觉得这个冲突解决的过于轻松了;男主上火车后突然出现在监狱门前与女主相拥而泣也有些突然,男主的内心冲突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如果男主和女主在上火车前有过一番冲突,那么就比较好。)

女主家人为新年晚会买礼服那一场,女主和阿姨都偷偷跟售货员说“钱我来给,不要把原价说出来,把价格说低点”,大家都很体贴彼此,生怕因为价格太贵让对方产生“让你破费了”的愧疚感。在最困难的时候,家人都是最可靠的支持、心灵的港湾。

DVD的中文字幕翻译的比较烂,不过也没所谓了。另外09:57——10:02似乎有个小小的bug,注意到屏幕左侧居然出现了一张椅子的影子,不知是不是DVD才有的问题,搞不好真的就是影片拍摄时胶片出了问题?

我将来看你I'll Be Seeing You(1944)

又名:相逢有日(港) / 重逢有日(台)

上映日期:1945-04-05片长:85分钟

主演:金杰·罗杰斯 约瑟夫·科顿 秀兰·邓波儿 

导演:威廉·迪亚特尔 乔治·库克 编剧:Charles Martin/Marion Pars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