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11-20

归国:沉默地了解


那是挺久以前。

电视台在播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电影作品系列报道。说到《绝唱》那一部,旁白絮絮叨叨地念这是一部凄美的爱情故事,跳过几段,突然就有三浦友和独自吟唱情歌的镜头,他那时年轻,英俊清瘦,情歌也唱得悠扬悲戚。

但是……他穿着一身军装——全套鬼子兵的军装,一样没少。

突然间,我被吓了个激灵。管它什么凄美爱情,此时此地,他是一个鬼子兵。之后,我一直拒绝看这部电影,潜意识中有根弦儿紧在那儿,就是不敢松。有些事情,不是能不能接纳,而是能不能相信。
后来看到一位长者回忆,说他自己看了《缅甸的竖琴》,感动之余又心存犹疑,生怕自己太过轻率,中了什么情感的圈套。我才明白,不只我一个人有这个结儿,尽可以不说不碰,但稍有个风吹草动,还是会硌在心坎里,不上不下。

我们习惯称日本为暧昧的民族,到底日本人对于那场战争是怎样想的?我们冷眼旁观,百般揣测,其实并没有清晰明了的认知。为什么有人死不悔改,为什么有人粉饰暴行,为什么有人敢于站在东京说这说那却不敢来南京吱一声?我们可以一直发问,他们也许永远不答。

不回答,不代表不思考。思考,就一定有结果。

这几年,回忆二战的日本电影或者SP多了起来。上一次,看的是《我们的战争》,两个相貌相同的男生在穿越时空中体会不同的时代和相似的青春。来到当代的日本少年兵严谨克己,看到街头的青年光鲜招摇,撞倒擦身而过的老妇人,却不闻不问地扬长而去。少年兵突然暴怒,年轻的面孔瞬间扭曲了,他咆哮着,自己和其他人付出巨大牺牲究竟为何而战?只为了让日本变成如此而已的国家?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他狂奔而去,像是逃避现在,也像逃避过去。

是的,即使反思,日本人也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他们的苦,他们的痛,他们的失落和忿然。就是说起那个神社,日本的平头百姓也会冒一句,他们是在那儿祈祷呐,痛苦的战争再也不要有了——脸不红,心不跳,也就自圆其说了。

而《归国》自有不同之处。一群士兵亡灵,时隔六十五年,回到日本,看看他们的故国,看看他们的亲人。终于,一个群体被细化为个体,每个人皆被战争无情碾碎,凭借魂灵返世的契机,碎片又拼接为“人”,他们各有性情,身世迥异,都去寻找各自未完的故事,却终于寻不出结果来——这不是他们的世界,这不是他们的岁月。

他们也有爱情,转瞬即逝,浓重的情意却只能辜负;他们也有亲人,生死隔世,死无复生和生不如死相差却并不大;他们也有梦想,不是在压制之下自己选择背叛一切,就是在战火中亲眼看见一切毁灭。他们努力地为自己争取一丝转机,不过是给爱人的一封绝笔情书,或是给父母的最后问候,而这些也因毫无人性的盘查,一一破灭,只有遗恨,无穷无尽,只有不甘,再难启口。他们想到了战争的结局,想到了自己的死亡,却没有想到扭曲的现在——富足、自由、冷漠、遗忘。

沉甸甸的反思再次压题——如此深重的代价居然得到如此的结果。仿佛有问无答的反诘,无可奈何,也无法改变。

但是,有人问出那一句,就已有了改变。

曾经,因为我看日剧也看日影,被人奚落是哈日的。我听出那种鄙薄和不满,只能给她解释:如果有人注定要永远和我贴身而行,最可怕的不是那个人有多狠毒、多阴险,最可怕的是,我们离得如此近,我却永远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在沉默中,我们不会轻易遗忘,也不会轻率原谅。但,我们总可以看着他们的眼睛,不去理解,只是了解——他们。

归国歸國(2010)

又名:Kikoku

上映日期:2010-08-14片长:150分钟

主演:小栗旬 塚本高史 向井理 温水洋一 远藤雄弥 生濑胜久 AR 

导演:鸭下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