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94版的小妇人,现在还记得起封面上四姐妹大雪天手捧竹篮去给贫困户送温暖的画面,一路欢声笑语,四张绯红的笑脸简直比冬日阳光还温暖灿烂,也记得薇诺娜饰演的Joe去到纽约城里时遇见教授时的场景,当时的荷尔蒙记忆现在依旧能在心中激荡起水花。可惜,BBC这一版,既没能给我带来温馨的感受,也没能激荡起荷尔蒙的水花。但这并不是说这一版不好,我想这很大原因是在我。时隔多年,作为观者的我毕竟经历了些许,于是看山不再是山了,看小妇人也不再看到的是温馨,而更多的是现实。
让我感触很深的是艾小柯写的这本书的书评。下面的看法是基于这部剧和这篇书评的。
如果坍缩总结Amy和Joe的一生,毫无疑问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一直渲染其虚荣的想成为富裕的画家的Amy最后成了功,一直渲染其特立独行有自我意识的想成为文豪的主角Joe最后放弃了写作。这是乍一看荒诞但细细想来却因果合理的现实,合理到让人觉得荒诞,只有不断告诉自己“信命,只有信命”,才能勉强对抗一下这合理的荒诞。
关于虚荣,Amy告诉我们,虚荣不仅仅只能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状态,它其实背后还要求着一种形成力,如果这种形成力与我们的秉性相悖,那最好放弃虚荣,譬如大姐Meg,不然便很有可能会被虚荣所折磨。如果这种形成力和秉性相符,那就可能获得自己所艳羡的荣名,譬如Amy,但也可能面临失败。
关于特立独行和自我意识,其实和虚荣一样,它们的背后也要求着一种形成力。Joe不能说是完全没有这种形成力的,所以她前期能够发表那么多文章并出版书籍,但她也同样不能说是完全具有这种形成力的,而至于她所缺少的到底是什么,这如同成功本身一样,乃是一个游离于确定与玄学之间的东西。不过在艾小柯的书评里,相对偏向确定的部分被指出来了。她认为最后Joe选择嫁给教授、继承姑妈遗产后在院子里开办育儿所,并最终放弃写作,实则使得“前面花那么多笔墨写乔的与众不同,乔的特立独行,乔的果敢坚强不都成了累赘?”她继续言明:“其实女性题材的小说,写女性对于财富的抗拒并不难,对爱情、对依赖性的抗拒才较为艰难。”我虽不大认同对爱情的抗拒,但却认同对依赖性的抗拒,对一些不如抗拒财富那么明显的其他的人性之弱点的抗拒。是啊,如果不能抗拒依赖性等更为深层次的人性之弱点,那又何必非要清高地抗拒财富呢?所以,因了她的抗拒财富和未抗拒依赖性等其他人性之弱点,最后这个特立独行的女孩似乎从所谓的心理主角位跌落了些许。
不过,姐妹之间即便看似落差略大,但小说结尾每个姑娘都是幸福的。自不必说Amy不论是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说都是所谓的人生赢家,即便Meg和Joe不太富裕,也看似背离了小时候的愿望,但都和很好的人过上了美好的家庭生活。也是啊,难道非要Meg执着于成为富裕人家太太的梦想,却实在难以扭转性子做到像Amy那样严格要求自己秉持那些社交技巧,最后只能带着不甘与怨怼老大嫁作平民妇吗?难道非要Joe一辈子憧憬着极小概率成为文豪的可能,实际却是独身一人在清贫中笔耕不缀,最后被现实推动着只得一直写下去,直到实在支撑不了生活而去打小工吗?
写到这里,以上的内容似乎告一段落了,其实主题只有一个,无非是在讲如何去消解这份合理的荒诞感。
但是,脱离这份我们自以为的荒诞感,从人物自身的角度出发,再来看这部剧,就会慢慢破开一个口子发现真相——
Joe真的是有意去抗拒财富吗?
并不是的。她拒绝青梅竹马的富裕小哥哥在我们看来是对财富的抗拒,但对她自己来说,其实只是拒绝了一个和她并不爱的人结合啊,这是多么正常的事情!而且,她也从始至终没想过抗拒依赖性,只是小哥哥给不了她这种依赖性,正好教授可以,和一个想要依赖的人结合不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吗?
所以,从始至终,Joe虽然特立独行有自我意识,但都没有想过因为这份特立独行、这份自我意识而要去抗拒财富、抗拒依赖性、抗拒所谓的人性之弱点,她从未想过去刻意抗拒。因此她最后即便没有财富、即便放弃写作、即便看着那个被刻画成虚荣的曾烧毁她文稿并抢走她欧洲豪华游机会的Amy最后嫁给了她青梅竹马的富裕小哥哥如愿走上自我实现之路时,她也并不哀怨、并不绝望、并未觉得这合理的现实透出了荒诞、并未不断地告诉自己要“信命,只有信命”。她并未与现实妥协,因为理想和现实在她身上从未分裂过。
而一直把“抗拒”想得如此重的,只有作为观者的自己。
小时候的我想成为Joe,也基本算是做到了。至于现在的我,则更想成为Joe了。当未来某天我再看此片时,若温馨依旧,那便算是再次做到了。

小妇人Little Women(2017)

主演:玛雅·霍克 凯瑟琳·纽顿 迪伦·贝克 薇拉·菲茨杰拉德 安妮 

导演:凡妮莎·卡斯威尔 编剧: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Louisa May Alcott/海蒂·托马斯 Heidi Thomas

小妇人的影评

Eagle
Ea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