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曾经在某个电影节参赛过,但是最终没有公映,我也只是在天主教的网站上下载到的。主人公朗福勋爵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获得上帝拯救,经常去探访监狱囚犯,在这过程中,他和臭名昭著的儿童谋杀案主犯麦拉之间建立了多年的联系和友谊,并且他也为此几乎丧失了一世英名。
朗福曾经是上议院议员,退休后一直从事着为监狱里犯人们传播福音的工作;女主角麦拉是一个被指控犯有儿童谋杀案的主犯。朗福不遗余力地帮助她,鼓励她认罪悔改,并为她争取“假释”机会奔走呼号……这时候,朗福还是那个德高望重、满有荣誉的勋爵和退休议员,可是一旦他为一个被认为是十恶不赦的罪犯做那么多事情时候,这些荣誉和地位也开始摇摇欲坠了——他不断受到阻挠、误解、讥笑还有打击,可是朗福勋爵仍然不为所动,一直坚定地帮助麦拉。
麦拉终于获得假释,正当朗福勋爵以为自己是为一个已经悔改、洗心革面了的罪人争取到一些的时候,麦拉的真实情况几乎是让他崩溃——麦拉骗了他,她并没有悔改,并且她实际上还犯了那些她一直没有承认的罪行。像晴天霹雳一样,朗福赌上自己的一世英名,结果却是被一个骗子玩弄于股掌之中,没有悔改,没有重新生活的人,没有无辜,甚至连他和麦拉之间那所谓的友谊恐怕也脆弱得不行,什么都没有,除了欺骗。可想而知,朗福接下来又要面临更多的指责和讥笑,还有许多恶毒的攻击(因为麦拉是女性,朗福行动的动机更受到怀疑)。
如果朗福在这里崩溃,然后放弃,感叹,甚至咒诅,都似乎会显得自然而然,那样我们就看到了欺骗和虚假怎样毁灭一个德高望重的、无比善良的老人——因为如果朗福把宽恕和帮助的目的放在他的一世英名上、还是放在麦拉的悔改之上,他的宽宏与饶恕都不能继续下去,然而,如果这些是从信仰出发呢?会不会就不一样?朗福就是从信仰出发进行一切宽恕和帮扶的。
所以接下来他仍然宽恕麦拉,而且继续着去监狱探望、帮助犯人的工作:他已经坚持50年了。又过了许多年,朗福接到了麦拉的信,他毫不犹豫再次前往探监,这时他看到了一颗真正忏悔的心,也是一个真正得到救赎的灵魂,而这时,朗福还是一样的平静。
还好电影里的一段对话可以让我们窥探到朗福的内心世界,不然,电影里朗福勋爵可能也会被处理成一个单纯的高山仰止、厚德载物的道德形象:
听众:“从我们所了解的各方面的情况来说,你对始终支持她(指麦拉)不感到后悔吗?”
  朗福:“再说一遍,我拒绝回答关于她的所有问题?”
  听众:“就是个简单的问题,朗福议员,回答是还是不是?你后悔吗?”
  朗福犹豫一下后:“一点儿也不后悔。事实上,我认为去探视麦拉·辛得利以及其他的犯人——我做这个工作50多年了,是我一生中最大福祉。”
  主持人:“她没有出卖你吗?她毁了你的名誉,她抹杀了你为她所做的一切。”
朗福再次短暂的犹豫后:“是的,也许是这样,原谅她很难,非常难,不是说她对我做的那些就能忽略不提,而是对罪案本身来说,宽恕是我信仰的基石。那些为加深我信仰所做的努力,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从这个角度说,她无限地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为此,我将永远感激她。如果有人因此而觉得我愚蠢疯狂,那就随他们去吧,这是我选择的道路!”
  此时,身在监狱的麦拉也在静静地听这个电台节目。而在屏幕前,我想肯定也有许多静静听着、并且泪流满面的观众。
不过电影里似乎还是不经意地开了个玩笑:麦拉的共犯对朗福说道自己的犯罪动机时,振振有词地来了一大段的心理分析,这个时候应该有些人又不免要亢奋起来,心里要紧张而兴奋地念叨着一个人名:“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但这毕竟只是个玩笑,纵然有人在心中千呼万唤,弗洛伊德也没能爬上屏幕,而是朗福的伟大的灵魂、高大的形象一直屹立着。
对,电影就是在说这样一个圣徒,不管你是被深深感动还是要固执地念叨弗洛伊德,在上帝的爱里,就是真的有这样善良的灵魂。而且,这是不止是作品,还是真实发生的,电影最后的字幕告诉了我们一些真实情况:
“弗兰克?朗福在2001年去世,享年95岁
在此之前他从未停止与服刑人员的来往
迈拉?辛得利(Myra Hindley)也一直未被释放!
她于2002年去世,至此她共服刑36年。”
也许,电影是要通过这些告诉我们:“有上帝,这些都是可以真实发生的”?

朗福勋爵Longford(2006)

又名:朗福镇

上映日期:2006-10-26(英国)片长:93分钟

主演:李·布罗德曼 吉姆·布劳德本特 琳赛·邓肯 萨曼莎·莫顿  

导演:汤姆·霍伯 编剧:皮特·摩根 Peter Mor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