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11-03

夜邮:《夜邮》的相关内容

《夜邮》是纪录片教父格里尔逊的作品,查资料的时候看到很多纪实主义在抨击他的《夜邮》,在下面赏析《夜邮》的过程中,我要说清楚两点:1、纪录片人视追求客观真实为生命,但是并不代表纪录片人不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做出选择,不可能有纯粹的客观,纪录片不可能摆脱纪录片创作者“主观感受”,我个人认为,恰恰是这些主观的镜头的选取、堆砌、组合构成了一个个绚丽无比的多棱镜,折射出事实的不同表象。2.有人指责邮车上工人分信件的场面是搭上布景拍摄的,这一行为违背了纪录片的真实原则。难道摄影机要像墙壁上的苍蝇一样默默等待privileged moment的到来吗?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同时又要“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对“戏剧性时刻”的“真实再现”的手法有很多种,这只是一种还原的手法,无可厚非。
我认为《夜邮》是一部形式优美的片子,形式美体现在剪辑和声音的运用的两个方面。特别是在列车行进的过程中将邮包投递到指定篮筐的部分,剪辑的技巧使普通人在片中蒙上了淡淡的光圈,有了神秘的色彩:工人在邮车上熟练的分拣信件,信件被分到一个个大的袋子里,工人搓着发黑的手,三个表示准备投递邮包的动作连切,语言“right now”“one ”“two”等倒计时,工人手势下意识的小动作,面部的眼神的变化,这些投递邮包之前的细节,和列车外更迭变化的景色来回切换,酝酿出极强的期待感,最终邮包准确的投到了篮筐,这一过程也达到了高潮,画面又回到了信件分拣的场景,暗示又回到原点,这一系列活动不是偶然,而是周而复始的。音乐在着之后出现,节奏和列车形式的节奏一样,机器声、诗歌和音乐纠缠在一起,画面经过乡村的原野,木头房子,奔跑的小狗,四处逃散的动物,此时,是单簧管和弦乐交织出的田园诗歌班的安逸祥和,节奏越来越快,画面出现火车车轮转动的特写,出现了钢铁质感的油田井架,出现了工厂,出现了城市,最后,音乐同列车一起停下,像是在极度的快感之后微微的喘息,这是人们在工业化之初喜悦心情的直接流露,对高效率的欣喜,人们并不为自己的机械化而伤感,忧郁。最后的镜头,是列车驶进一片工业化迹象的城市,工人们穿着一样的制服在亢奋的情绪里卖力的将车擦得闪闪发亮,露出金属的色泽。那些工人在我眼中好像一颗颗同样闪烁这金属色泽的原子,他们构成了《夜邮》,构成了那个年代特殊的气质。

夜邮Night Mail(1936)

上映日期:1936片长:25分钟

主演:John Grierson Stuart Legg 

导演:哈利·瓦特 巴斯•怀特 编剧:W.H. Au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