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南大,本想按照卫西谛的推荐,去看《暖冬》和《生活而已》这两部纪录片,但在看完晚上排片表和影片简单介绍后,我改变了主意,看完《暖冬》后,杀到420室,观看舒浩仑导演的这部《黑白照片》。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决定非常正确。
《黑白照片》之所以会引起我的兴趣,源自它属于我最喜欢的电影类型——通过小人物命运反映大时代变迁的片子,更源于它描写的,是我充满兴趣且心向往之的八十年代。导演在处理人物故事和大时代背景关系上显得非常老到,用男女主人公拍摄学生代表上海活动照片把两者自然联系在一起,而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反映当时上海状况的黑白照片更表明,导演的意图并不仅仅是讲述某个青年的个人故事,而是要唤醒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影片通过男主角小利和两位女主角兰咪和丽丽懵懂的情感故事展开,这两个故事都显得非常耐人寻味。兰咪出身工人家庭,是小利的街坊邻居。朝夕相处之下,小利很自然地对兰咪产生了爱慕之心。然而,情窦未开的小利并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只能不断拍摄兰咪的照片,并把对她的爱慕转移到整日观看这些照片,抒发青春臆想上。这样的羞涩和含蓄很显然无法打动兰咪。随着八十年代的到来,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开始在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大都市复苏,而貌美、虚荣心强的兰咪很自然地被其击中:她沉醉在加冰的可乐、色彩鲜艳的套裙和高档宾馆的浴池中,成为这座城市相隔半个世纪之后新一代的摩登女郎。与这些充满享乐主义的物质相比,淳朴木讷的小利已经与她渐行渐远。可悲的是,小利虽然对兰咪的变化感到不适应,却没有看到两人日益拉大的差距,因而幻想用母亲留下的高跟鞋来挽回兰咪的心,这种举动注定只能是徒劳的。在生日舞会上,兰咪与别的男子载歌载舞;深夜里,兰咪从老外的小汽车中走出,醉眼朦胧……
在我看来,小利与兰咪爱情的幻灭源自两个人不同方向的物化:小利被照片物化,成天只敢面对兰咪的照片幻想,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行动;而兰咪则被那些象征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物品物化,物化的结果是她成为了一个拜金主义者,而不再相信虚无缥缈的爱情。当兰咪向小利借钱未果,故而解开小利的裤子要给他回报时,小利的痛苦达到了顶点,而他那种懵懂纯真的爱情也正式宣告成为泡影。
如果说,我们从小利与兰咪的情感演变中看到了物化的话,那么小利与丽丽的故事则为我们展现了阶层之间的隔阂。丽丽是军队高官的女儿,代表着伴随这个国家政权而产生的新贵族力量;而小利的家族则是这场革命的受损者,可以称之为旧贵族,这从爷爷口中“以前整个石库门都是我们家的”话中便可见一斑。虽然小利在这个新时代已经平民化,但他气质中依稀尚存的贵族气息,他对摄影的爱好与执着,都对丽丽构成了莫大的吸引力。因此,丽丽多次邀请小利到她家去做客,然而小利却屡次爽约。在小利看来,丽丽的身后,是那个让他们家族受损害、受侮辱(爷爷文革中被抄的物品迟迟无法归还)的阶层力量,因此他们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小利可以接受听从政府安排,住到他们家阁楼里的工人家庭(兰咪一家),但对直接损害他们家利益的阶层力量,却始终抱有敌意。这从他政治课上对老师的反问就可见一斑。正是因为这种阶层之间的隔阂和敌意,使得小利与丽丽的关系始终带有隔膜。在丽丽用学校广播播放那场风波的真相之后,丽丽很兴奋地亲吻了小利,然而小利的回应却极其冷淡,甚至有些担心:因为如果出了问题,小利将面临灭顶之灾,而高官之后的丽丽却或许能够化险为夷。
与《颐和园》类似,影片中也多次出现那场风波的场景,然而对于这场风波的表现,我觉得该片做得比《颐和园》要好。首先,这场风波通过小利和丽丽赶赴活动现场的拍照已经融入了影片故事之中;其次,影片对于风波的解读是非政治化的,新闻场景中学生们的躁动和热血刚好与小利和丽丽面对运动的躁动与兴奋形成了强烈的映照。然而正如小利和丽丽所处阶层之间的不信任导致这场感情注定无果一样,导演似乎也在暗示,学生与请愿对象阶层之间的不信任同样导致了悲剧的出现,而这场悲剧,也给充满理想主义和躁动的八十年代,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影片的结尾,小利启程远赴美国之时,再度与兰咪相逢,只是两人已相顾无言。影片特别交代,小利去美国后与兰咪和丽丽均再无联系,而他的爷爷也在一年后去世。这种爱情和青春的终结或许象征了许多那次事件后流亡海外的人士一种伤心和无奈的决绝。导演通过结尾,以及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反映当年境况的黑白照片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小利青春的终结,也是整整一代中国人黄金时代的终结。
最后,向制作了这部好电影的导演致敬,向八十年代致敬!

(作于2011年秋CIFF 8 观影期间)

黑白照片(2010)

又名:No.89 Shimen Road

上映日期:2010-10-09

主演:汪柔 程振崴 

导演:舒浩仑 编剧:舒浩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