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参加活动,主办方在致辞中不无幽默地说道:“请在座的各位‘娱记’为我们多做宣传。”话音刚落,立即遭致几位随行记者的大声抗议——我们是文化记者,请不要称呼我们“娱记”!呵呵,看来,“娱记”两个字即便在他们自己听来也是唯恐避之不及的贬义词。
比“娱记”更“贬”一步的词,不用多说,当然“狗仔队”莫属。据资料载,这个源自意大利语paparazzi(谐音“帕帕垃圾”)的名词,原指一种会嗡嗡叫的惹人厌烦的虫子。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的《甜蜜生活》中的男主角马斯杜安尼,那个专门拍摄明星私生活的摄影记者就叫“paparoz-zo”,另一部影片《八部半》中亦有同样身份的人物。此后,这一词语的复数形式就专指那些让名人不爽的小报摄影记者,正式的翻译应为“追踪摄影队”。
如今妇孺皆知的“狗仔队”一词,也是大有出处的。香港的便衣刑事调查员擅以跟踪、窃听的调查方式破案,俗称“小狗队”——任达华主演的《跟踪》讲的就是这类故事——后来那些善于追踪明星隐私的小报记者将其不断“发扬光大”,“狗仔队”这一既形象又生动的称谓,随即应运而生并延续、蔓延至今,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狗仔队”的称呼,一方面形象地点出了这类人绝对敏感的嗅觉,另一方面也多少折射出大家对此类人士的厌恶之情。而今,明星与“狗仔”,俨然成了水火不容的两个群体。
2004年的好莱坞影片《狗仔队》,便是发生在明星与“狗仔”之间的一场生死较量。
电影明星伯恩(科尔•豪泽饰)自从一炮走红以后,便成了各种八卦小报追踪的对象,四个无良“狗仔”以不择手段的方式炮制出的照片,不仅扰乱了伯恩一家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了一场可怕的车祸,妻子不治身亡,儿子则重伤昏迷。片中的车祸场面,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到遭遇同样事件而香消玉殒的戴安娜王妃。忍无可忍的伯恩终于奋起还击,采取非正常的报复手段,连续设下圈套,终将肇事的“狗仔”们一一致死。故事很极端,但对于“狗仔队”的描写却是能从现实中找到原型的。
影片中,大牌明星梅尔•吉布森等人的客串,戏份不多,却颇为抢眼。一改以往正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吉布森愁眉苦脸地坐在诊室外,等待接受的心理治疗内容居然也是“愤怒控制”,一句“多好的一部复仇电影啊”的台词更是着实搞笑。据说,该片的缘起正是来自梅尔•吉布森等一众好莱坞大腕们对无处不在的“狗仔”们的抱怨与痛恨,而且他还是该片的投资方之一。难怪对于影片中以死亡告终的结局,众人脸上现出掩饰不住的窃喜表情,感情这正是他们心里希望的最解恨的了断方式啊。
不过,那四个穷追不舍的无良“狗仔”也确实招人不齿,不仅利用种种手段炮制出一大堆所谓的明星隐私和内幕,甚至变本加厉,完全一副流氓加无赖的嘴脸。导演保罗•阿巴斯卡虽是初执导筒,却能以其在好莱坞多年打拼而积累的经验,将整部影片的基调牢牢定位在伤害与复仇之间,并辅之以悬疑的情节线索,紧张刺激,步步深入。
一度风光无限的主人公伯恩,刚开始享受明星光环所带给他的种种名利和优越,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狗仔们的蜂拥而至,个人隐私屡屡遭到侵犯。或许,这就是出名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眼看着温馨宁静的家庭生活不断受到侵害,直至娇妻爱子惨遭厄运,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肇事的“狗仔”竟然堂而皇之地扬长而去,难以抑制的愤怒促使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行使审判的权力,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让这四个“狗仔”得到应有的惩罚。
片中最耐人寻味的片段,是伯恩设计令其中一名“狗仔”驾摩托车坠崖身亡,案发现场遗落了他的一支签字笔,探长以为女儿要伯恩签名的理由,将笔还给了他,对伯恩有意编造的说词也不置可否。这才有了余下三名“狗仔”的相继命丧黄泉,而制造死亡的伯恩却能免于法律的追究。
很显然,从编剧开始,整部影片都在强化“狗仔”们的伤害在前,伯恩是为了保护家人而不得不采取的复仇手段,片中的四个“狗仔”也被刻意描绘成罪有应得的下场。但是,这只能说是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现实中的明星们,一厢情愿式的解决与“狗仔”之间日趋紧张和复杂的冲突与矛盾的非常手段,毕竟,在现实社会中,伯恩式的复仇不仅终结不了“狗仔队”的无孔不入、无中生有、无事生非乃至无法无天,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模糊善恶的界限,抹杀法律的尊严。
好在,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尽管复仇的手段过于残忍。联想到时下和娱乐圈有关的八卦消息、绯闻曝料满天飞的真实境况,假如能给那些躲在暗处成天窥探明星隐私的“狗仔”们一些警醒,也算是《狗仔队》作为娱乐片之外的真正意义吧。




狗仔队Paparazzi(2004)

又名:狙杀狗仔队 / 狗仔终结者

上映日期:2004-09-03(美国)片长:84分钟

主演:科尔·豪瑟 罗宾·汤尼 丹尼斯·法里纳 丹尼尔·鲍德温 汤姆 

导演:保罗·艾巴斯卡 编剧:Forry Sm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