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穆森.马克马巴夫像阿巴斯一样,在伊朗电影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他又像前辈阿巴斯一样,在战争与生存的熔炉里燃烧着生命的价值。而且,可以说穆森的一生同他眼中的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脉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1972年,15岁的穆森加入伊朗伊斯兰地下民兵组织对抗国王君主政权,卷入政治权力与阴谋的漩涡,17岁时,穆森枪杀了一名警察而获刑,因1979年的伊斯兰群众革命运动,4年多的牢狱之灾过后,重获新生。从此,穆森开始用远离政治并全心投入电影、文学艺术的生命热忱导航,掌握着他前行的脚步,一路吟唱他心中饱经沧桑的故土。

虽说不涉及政治,然谈及文化传统必然牵动着政治的触须。2005年已移居法国巴黎的穆森,在2009年以总统候选人米尔.侯赛因.穆萨维官方发言人的身份加入了新的政治游戏,虽然米尔.侯赛因.穆萨维落败,却看到了穆森在电影之外弥漫的个人所保留的民族情感与政治激情,还有艺术家那与生俱来的充满理想化的自由、正义情操。

但相比较变化莫测的现实与残酷的生命轨迹,我还是单纯地喜欢银幕内寻找梦想时所流露的坦然与希望。电影中这样的情感才是最可靠的,美过一切“硕鼠”口中已定义好的天堂,遍野哀鸿至少还有跃过沧桑的希冀。这也是穆森令人捉摸不透的地方,他的情感虽如此热烈,但他的镜头却异常冷静,在电影中他始终躲在镜头外,对苦难的民族与连根的血脉不离不弃,用超越悲天悯人的同担共泣,铺就出他的电影世界,心寄出无尽的忧伤与悲愤,点缀着和平世界的欢声笑语。

而谈及这部电影,拍摄于2001年的记录式影片《坎大哈》,虽获得了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提名,并得到了西方影视界的短暂关注,但始终与那些“一种关注”盛名下的源自残酷现实的故事一样,劫后余生的呐喊在节后也就无言了。这当然是怪不了人的,普罗大众的眼泪不过是为爱国者与飞毛腿的戏耍在撒花助兴,能阻止灾难的永远取决于利益跟权力发善心与否。

不只这一个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现代文明的注解就是人吃人的枪林弹雨,及在同一“主人”的眼皮下没完没了的同室操戈。那么,就抱着直觉中的眩晕,跳入进电影《坎大哈》的故事里,随远处蒲公英般飞舞的降落伞,假装自由自在地飞行,慢慢开始猎奇游记中由远及近的探索。昏黄的高原,满天的黄沙,缺乏绿色生命的画面,总能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贫瘠、焦灼与荒凉,这也是有关阿富汗、伊拉克、以色列、伊朗、巴勒斯坦等影片中唯一不分你我而悠然存在的同一张脸。

貌似记录风格的《坎大哈》,其实有着十分生动且又戏剧性的故事线索。曾在阿富汗担任记者职务的纳法斯,在阿富汗内战爆发时留下妹妹独自逃到了加拿大,妹妹欲在月蚀之夜自杀的信件,让纳法斯毅然决然地选择重回阿富汗解救自己的妹妹。而这样的故事背景则设置在了导演当时拍摄的历史时期,那时正是阿富汗塔利班疯狂执政的内乱后期,也是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水火不容逐渐升级的危险期,不仅在伊阿边境充满着火药的恐怖气息,阿富汗境内的城市乡野,也到处埋伏着未能排除的地雷炸弹,不断吞噬着普通人的灵魂与躯体。

地雷炸弹,这就是电影贯穿记录全过程的另一条线索。从远处的降落伞到近景中飘落下的人造义肢,从踩玩偶被炸死的游戏到齐聚在红十字帐篷外的人体残偶,揭示着战争蹂躏人类的事实。而对于剧情中这趟必行的旅途,从伊朗边境进入阿富汗,最终到达坎大哈救出妹妹,纳法斯简单而又美好的构想,全因这恐怖的现实,喻示了这段并不太遥远的路程有着登天般的难度。

却也是这不可思议的特定状况,由纳法斯录音记录,为观众与当地的环境、民俗、战乱生活构建了一座无形的心桥。伊阿边境上到处是缺胳膊断腿的老百姓,而且战乱施虐的疾病、贫穷、无助,在人们纯净的眼神中也都蒙上了一层无法洞悉的“恐怖”。信任是一种危机,而保全性命则成了最现实的问题。这些还仅仅是男女老少同等的命运,更为凛冽的是那些始终以民族宗教的名义惩治女人残毒孩童的恐怖生活。

那里的已婚女人始终要戴面纱,以示对教义的忠诚,对丈夫的忠贞,对自我的守节;并行一夫多妻制,无穷无尽地繁衍着后代,却无法给予任何一个孩子可承诺的平安喜乐,更不要说她此生的意义。
那里的男孩子们虽被送进了学堂,却要手握着刀枪,虔诚地摇头诵经,并在幼小的心灵上早早地栽种下仇恨的种子,更多所谓天资平平的男孩子们则沦落为等待施舍的乞丐;而女孩子只有提早找婆家的活路,也有很多唾弃这“活路”,而选择“浴火重生”的死亡之路的。
那里又有被战争麻木了神经的无数平民百姓,扛着从红十字会撒谎骗来的假肢,鼓着苟活下去的意志,在他们可以操控的领域继续着弱肉强食的游戏。
那里还有被上帝引领的外国人、慈善团体、志愿者义工,但无论多么伟大无私,他们的力量依然安抚不了德黑兰墙壁上反美反西方文明的愤怒。

应该说,这样一部半纪录式影片最终要鞭笞的一定是战争,与世间一切不公的现实。它在浍渠生活的苦海中揪扯出了利益纷争的真相,不论是穆斯林什叶派与穆斯林逊尼派的血仇,还是罂粟与石油引发的国家尊严之战,垂帘听政的是沆瀣一气的贪婪,这里其实没有永远的敌人,但一定有永远的利益同盟。

当然,以伊朗导演的视角看到阿富汗的面孔,肯定会存在发自民族精神的主观感受,但在这部剧中,却免去了这种可能性。因故事在纳法斯追随“太阳”光明的旅途中结束了,她对妹妹的承诺依然在兑现的过程中,希望一定还在,也祈盼完满的结局。至于走进塔利班统治的阿富汗,了解更加残酷的生活,类似禁止妇女外出工作,男人必须留胡须,女孩子不得上学,关闭电影院,禁用手机,砸烂电视,控制娱乐活动,断肢、乱石砸人等等,那就循着其他的电影,探秘残酷的艺术之旅吧。

坎大哈سفر قندهار(2001)

又名:寻脚冒险记 / 月亮背面的太阳 / Safar e Ghandehar / Kandahar

上映日期:2001-09-30片长:85分钟

主演:Nelofer Pazira Hassan Tantai S 

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编剧:Mohsen Makhmalb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