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感觉看过一本好书、看过一场好电影、认识一个好朋友、去过一个好地方之后,会找不到准确的语言来形容。对《月亮的形状》这部纪录片来说,形容它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但我无法找到一种恰当的描述来说明这种“好”。赫尔穆里奇作为屡获大奖、颇有理论创建和有多项充满智慧的发明创造的优秀导演,在对答中给人一种平和的印象。《月亮的形状》在技法上足以让普通观众积累下很多难以忘怀的镜头记忆,在情节上,尽管有人认为也很单薄,但其中淡淡流淌的感情还是能明确地看出来。

原来,在雅加达和克里米鲁拍摄的《月亮的形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赫尔穆里奇的印尼血统和语言基础。我们在画面中看到大片的贫民窟、简陋的清真寺、眼中迷离的普通民众和一望无际的稻田,以人口众多但经济贫困而闻名的印尼,也以其宗教上的开放而闻名。宗教差异也是本片的源起。尽管“月亮的形状”这一片名似乎与新月状的穆斯林标志有关,但全片中的宗教冲突却没怎么显现出来。老妇人的儿子巴提想娶信奉回教的女子为妻,自己就不得不放弃信奉基督教。看起来老妇人在婚礼上抚摸着儿子的头时痛哭流涕,可亲情在这眼泪中的比例一定大过宗教信仰。

关于宗教这个主题,也可以在墙上的挂件中看出。赫尔穆里奇多次将镜头对准老妇人家墙上的挂毯、圣母画像和十字架等宗教物件,巴提虽然改宗,但他很明显是为了成婚才这样做,老妇人反倒阻拦他在婚后仍高挂十字架在门的上方。巴提对信仰的安排,基本以他自己的生活需求为中心,所以他会和母亲吵架时说“我是无神论者”。老妇人对神绝对是一番虔诚,小孙女泰莉则更喜欢记住圣诞节时的状态,或者喜欢圣像的美丽。靠在奶奶的肩膀上,泰莉就是一个很单纯的少女。老妇人无论在雅加达,还是在克里米鲁,都保持着对神的高度崇敬,她认为祷告能为家庭带来幸福,甚至可以让未知的人来赠送沙发,顶替被高利贷债主强行搬走的粉色沙发。这一点,巴提可是不赞同的。可见,宗教对人们的影响,并不是深入内心的,它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公共仪式而存在。村人协力抬竹屋时齐唱回教圣歌,也是一个好例子。

赫尔穆里奇对情节安排的用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在宗教之上,生活这个主题更为强大而深奥。大火场景和山涧铁路桥场景都是如此,前者包含了太多人的表情和声音,后者则完全是一个人的征途,连危险都是只属于一个人的。雅加达与克里米鲁的比较,对老妇人极其重要,这也是我们能看到的她的晚年生活中的一次抉择。片子中感人之处并不在于拥抱或眼泪,依依不舍也并不让人非常难忘。反而是那些表现过程的部分,像爬火车、集体祷告、井中提水、旋转的梦境,更给人尝试理解片中人的空间。

对雅加达贫民窟的关注,可能是赫尔穆里奇的一个思考起点。他也称,《月亮的形状》的后记、前传都在拍摄或制作过程中。虽然没有问出口,但赫尔穆里奇似乎已经回答了我的问题:他希望自己的纪录片镜头能帮助印尼的贫苦人民改变生活状况。应该说,描述精神与物质生活状态之后,镜头应该会对准这家人的成长,特别是泰莉,她弓手看月亮的动作好像就是对未来的张望。巴提或许仍是不羁男子,但他内心有一份坚强和执着,他的眼神时常告诉我们,他早已经想好了事情要怎么去做。如果能够看到他们以后的表情和动作,我们一定能够判断出,印尼社会到底是朝哪个方向在变化。更重要的是,在那样的社会状态下,人是如何作出了选择。

关注纪录片,思考生活。请关注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和UME新天地国际影城联袂推出的“真实中国·影院计划”。
网址:http://dc.smg.cn/film-083.html

月亮的形狀(2004)

又名:Stand van de maan

上映日期:2005-03-26片长:92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Leonard Retel HELMRICH 编剧:Hetty Naaijkens-Retel Helmrich/伦纳德·雷特尔·埃尔姆里奇 Leonard Retel Helm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