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03-17

儿子:这操蛋的日子

“每个男人都是儿子,但不一定都是父亲。”所以我们看到了张元的这部《儿子》而不是《父亲》。这个听起来有点像何勇的画外音将观众带进电影——这部据说是张元最好作品的电影。

寻找这部《儿子》已经好久了,今天终于在尤伦斯有机会看到了。活动海报上是北京街头的张元和崔健,不由得让人追忆到那个年代。崔健1986年横空出世,揭开那个理想主义年代里短命摇滚的序幕,崔健所到之处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很快被推倒新文化旗手的位置。《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中的几乎每首歌在如今都可以成为那时的时代符号。而崔健早期的几乎所有mv都是和张元合作的,尽管后来崔健对mv这种电视音乐形式颇不待见,可它们至少见证了当年先锋文化人不成熟的试探,也让满目抽象的摇滚乐增添了一丝生动——不管是晦涩的《飞了》还是记录吼着“迎着风向前”的崔健的《北京杂种》。今天张元从导演到摄影,从“杂种”到“有种”,中间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也许只有张元自己清楚。

谈及《看上去很美》时,张元坦言自己的悲观,并强调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我想王朔的小说里应该没有多少悲观的,讽刺调侃中其实是满怀期望的,方枪枪在王朔的眼里是一个前途未卜、但一定有前途的角色设定。而张元作为读者,从中读到了悲观,看不到这种糟糕局面改观的希望,于是我们看到了电影《看上去很美》。也许我们从电影里没看到悲观,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正如张元也没从小说里看到不悲观。所谓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也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这并非表达者的遗憾,因为他要做的只是表达。去年听闻张元吸毒被抓,不由得联想到他的悲观自白,也不免想象他悲观心境里的人生轨迹。

《儿子》开篇交待完拍摄背景以后,首先出现在镜头里的是那个年代里典型的北京大院板楼,一派烟熏火燎的黑漆漆企业工房。我马上联想到朴树《我去2000年》CD里的歌词本,有一页里面同样是这种昏暗的旧式板楼,照片下方两行小字:这平淡的生活,这不快乐的生活。于是对《儿子》的表达内容有了下意识的猜想,而影片结束以后我才知道,张元想说的和朴树不一样。如果套用这个句式的话,或许可以说成“这操蛋的生活,这不平淡的生活”。电影《儿子》在发散一些的思维里,甚至可以当作窦唯《噢,乖》和张楚《姐姐》的创作素材。“我无可奈何的爸爸,我可爱可怜的妈妈”、“我的爹他总在喝酒是个混球,在死之前他不会伤心不再动拳头”这些歌词里的情景几乎可以贴切地出现在这个家庭里。这究竟是因为普遍还是因为巧合呢?我不知道。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两个二三十岁的儿子,待业、喝酒、打架、做爱,一对苦大仇深般相依为命的老夫妻,每天吵架、吵架、吵架。这个时期对于两辈人来说都是压力最大的阶段,儿子青黄不接、满眼茫然,父母心急火燎、借吵消愁。回想自己成长过来的这些年,同样充斥着父母的吵架,同样纳闷他们是怎么过在一起的。《儿子》里的父母终于离婚了,可除了两人不再在一张床上睡觉以外,其余全部没有变化,小儿子从抽屉里偶然看到离婚证书时满脑子问号。结婚、离婚,婚姻对于他们又意味着什么呢?以至于离婚好久以后儿子还不知情?无所谓,生活下去才是正经事,这可能是他们不愿意吐露的想法,可确实是这样。父亲每天烂醉街头,母亲总是板着教师的严肃面孔唠叨个没完,儿子们对这一套也习以为常。每个人都清楚其他人的真实正常,可谁都无力改变眼前局面,只能任由这操蛋的日子操蛋下去,说起来奇怪,可这却是大部分中国家庭的真实处境。总是听到大人们叹着气说:为了孩子,别离婚了,凑合着吧。然后每个人来几句仪式性的自我检讨和表决心,自欺欺人地将这风口浪尖打磨过去。孩子们经常想(却很少说),为了我们,离婚吧,你不知道我整天看着你们吵有多心烦。其实每个人都清楚真实的原因:生活总要继续下去,人总要活下去,可是看不到离婚以后一定改观的希望,于是大都不敢付出离婚成本。只是谁都不愿说出来。

凑合着吧,“这一生会很快地过完”。

儿子(1996)

又名:Sons

上映日期:1999-02-07片长:95分钟

主演:李茂阶 付德容 李季 李委 

导演:张元 

儿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