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给网站做的专题策划,全文贴上。今天回头看,《谍影》三部曲仍是最爱的动作片,没有之一。

(一)谍影•缘起

1、伯恩是谁?

原著小说中,杰森•伯恩本名大卫•韦伯,是一位越战时期驻扎在柬埔寨的美国研究员。妻儿在湄公河惨遭炸死后,过度悲伤的韦伯加入美军绝密的美杜莎组织,以三角洲的代号参与暗杀越共指挥官的绝密行动,战功十分卓著,杰森•伯恩的化名来自于他处决的一名内奸。被推荐进入绊脚石计划后,他沿用了这个化名,伪装成战后从事杀手行业的老兵,诱捕世界顶尖的杀手“豺狼”卡洛斯。计划执行三年后,伯恩忽然与绊脚石失去联络,银行账户也出现神秘转账,高层认定他已变节。与此同时,地中海的一艘渔船打捞起一个神秘的枪伤男子,伯恩寻找身份的故事就此展开。

改编成电影后,伯恩的背景有所简化,他原名仍是大卫•韦伯,是一名曾参加过波斯湾战争的美国陆军,后加入陆军特种部队并晋升上尉。1999年,韦伯自愿加入中情局主导的绊脚石行动,经过严酷的拷问和逼迫手段改造,自由意志被粉碎,从此变成心思缜密、拥有高超杀人技巧的杰森•伯恩,因一次任务失败掉落海中,被救后已丧失所有记忆。比起小说,银幕上的伯恩更神通广大,精通多国外语,在枪械、爆破、徒手格斗、跟踪、渗透、驾驶各种交通工具等领域都是顶尖高手,有着超快的应变能力,极强的逻辑思维和条件反射般的危机察觉能力,擅长将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用品化作杀人利器,无愧于“世界上最难追踪的人”,“行走在地球上最酷的间谍”等称号。伯恩在失忆后价值观大有改变,不再沉迷于暴力和杀戮,一心只想找回身份后做一个普通人,其身不由己的遭遇和平民英雄的气质,令人充满同情和赞叹。

2、伯恩之父

罗伯特•陆德伦于1927年出生于纽约,二战时期在海军服役,参加过南太平洋战役。他曾是一名导演和演员,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了解到观众期待分享他的戏剧经验,于是走上写作之路。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陆德伦著有29部间谍小说,全球销量超过两亿一千万本,被译成32种以上的语言,广泛的人气为他赢得了现代惊悚小说之父的称号。

陆德伦的作品有许多有趣的特色,比如他总用固定的“The”作为标题字首。他笔下的主人公通常是小人物,或是一个运动团体中的一小部分,与深不可测的大阴谋展开较量,阴谋的幕后主使采用政治和经济手段步步紧逼,而小人物总能在绝对劣势下反戈一击,情节充满了以小搏大的惊险,失忆杀手杰森•伯恩就是其中的典型。

伯恩这个名字的灵感来源于一桩真实事件,1887年,一位生活在美国罗德岛的牧师安塞尔•伯恩毫无征兆的来到宾夕法尼亚州,开了一家便利商店,并用A•J•布朗的名字在当地定居下来。四个月后,他突然恢复伯恩的记忆,对自己的处境十分迷惘。心理学家发现,在催眠状态下,此人同时拥有伯恩和布朗两种人格,而且各自对对方一无所知。这是医学上首例关于分离性漫游病症的档案记载,启发了陆德伦创作出拥有双重人格的失忆杀手。

《伯恩的身份》出版于1980年,是陆德伦的代表作,出版后曾被美国两个很有影响力的读书俱乐部选中,仅在1980年4月就重印了六次,占据《纽约时报》的畅销书目榜长达四十余周。该书曾被翻译作《七十一号街幽灵》,以连环漫画的形式在我国出版。之后,陆德伦又相继创作了《伯恩的霸权》和《伯恩的最后通牒》,都是极受大众欢迎的畅销书。1988年,根据该书改编的同名电视电影播映,为主演理查德•张伯伦赢回一个金球奖提名。不幸的是,2001年3月12日,在《谍影重重》紧锣密鼓的制作期间,陆德伦告别人世,没能目睹他笔下的杰森•伯恩在大银幕的神采。

3、伯恩的银幕再生

杰森•伯恩的银幕再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导演道格•里曼,他在大学期间就是原著小说的铁杆粉丝。在拍摄1996年的《摇摆者》时,里曼就决心将伯恩的故事搬上银幕,他花了整整两年从华纳兄弟公司取得小说的改编权,又花了一年与编剧托尼•吉尔罗伊商议剧本事宜,整个筹备工作漫长而细致。

里曼的父亲曾于80年代在美国太空总署就职,他的工作经历为片中虚构的“绊脚石”组织的运作方式提供了不少灵感。他还曾在臭名昭著的伊朗门事件中,与饱受争议的反恐专家奥利弗•诺斯有过接触,为塑造“绊脚石”指挥官亚历山大•康克林一角提供了很多建议。里曼从原著中大刀阔斧的删减了许多支线,突出了情节中最符合新世纪观众欣赏口味的部分,并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做了引人入胜的探讨。由于911事件爆发,剧组一度担心关于国际政局的描写会引致负面评价,但影片上映后这种担心被证明是多余的。

影片前期进行了大范围的选角,包括拉塞尔•克罗,史泰龙和布拉德•皮特都参加试镜,但名气不如前几位的马特•达蒙最终脱颖而出,里曼看中的是他与伯恩贴近的那一份平民气质,以及他对角色的独特理解:伯恩不只是个动作英雄,更是个在封闭的心灵中寻找出口的精神斗士。

影片正式开机后困难接踵而至,由于与环球公司的理念分歧,里曼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双方对各种细节争执不休,尤其在农庄一场戏的去留上互不相让,最终在里曼和达蒙的坚持下,这场戏得以保留。整个拍摄期间,剧本被不停的修改,拍好的镜头也不断推翻重来,一直到关机的前几天,编剧托尼•吉尔罗伊还在给剧组传真新出炉的剧本段落。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折腾,影片的制作费用从原定的6000万美元一路飙升到8000万,上映日期也由2001年9月一直推迟到次年6月。所幸好事多磨,艰难重重的拍摄过程,换来的是一套三部曲杰作的伟大开篇。

(二)谍影•故事

1、伯恩的身份:一切从失忆开始

狂风暴雨的地中海上,一艘渔船救起一个漂浮在海上的年轻人,他身中两枪奄奄一息,丧失了所有记忆。遵循植入臀部的芯片指引,年轻人在苏黎世找到了一个名为杰森•伯恩的账号信息,躲避警察的追捕中,他条件反射般施展出超凡的运动和搏击技能。CIA高层得知他存活后大为惊恐,派出顶尖杀手沿途设伏,但谁也不能阻止这个没有过去的人奔向真相,他不仅要夺回身份,更要将一个庞大的阴谋阻止连根掘起。

《谍影重重》三部曲中,第一部电影最忠实于原著小说,不过仍有一些主要差别,比如原著中的大反派豺狼卡洛斯并未出现,伯恩的对手换成了整个中情局,女友玛丽也由加拿大经济学家变成了德国流浪女孩,第一部小说中伯恩已经找回了身为大卫•韦伯的过去,而电影中这一切要等到第二和第三集才逐渐揭晓。

影片努力营造出周游列国的地理格局,剧组进驻布拉格、巴黎、因佩里亚和苏黎世,不过大部分苏黎世的情节其实都在布拉格取景,因为在那里拍摄更便宜。片中有一场闹市追车,是在巴黎许多相距甚远的地方分别拍摄后剪辑而成,里曼承认“你若对巴黎稍有了解,就会发现这场戏完全不合逻辑”,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观众百看不厌的经典动作桥段。里曼和环球公司原本都没有拍摄续集的初衷,因此本片有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没有给后续制作留下伏笔。

影片上映后得到了排山倒海的正面评价,收获了诸如“兼具娱乐性和高智商”、“饱含智慧和情感的惊悚片”“故事和角色比特效更引人入胜”的赞誉,票房也有上佳的表现,将马特•达蒙一举捧上一线明星地位。道格•里曼融合老派间谍片与新时代思维的努力获得了应有的回报。次年美国本土出租DVD和录像带最多的电影就是《谍影重重》,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2、伯恩的霸权:踏上复仇之路

惊心动魄的杀戮已经过去两年,与妻子隐居印度的伯恩依然被隐约涌现的记忆片段所纠缠,无法找到内心的安宁。一桩发生在柏林的爆炸案中惊现伯恩的行踪,再度将他拉回CIA的视线。神秘刺客现身印度追踪伯恩,并将与他一同逃亡的妻子狙杀。逃过一劫的伯恩埋葬了这段平静岁月的记忆,再度披挂上阵,挟着熊熊怒火再战谍海波澜,发誓要让杀害爱人的凶手付出代价。

《谍影重重2》改编自陆德伦“伯恩系列”的第二部同名小说。由于第一集电影取得了始料未及的成功,环球公司立刻拍板开拍续集,编剧托尼•吉尔罗伊继续加盟剧本写作,鉴于道格•里曼在拍第一集时太难相处,环球不愿继续与他合作,而将导演一职交给了来自英国的保罗•格林格拉斯。保罗曾是一位新闻记者,在英国电视圈磨砺多年,其电影作品有着纪录片般的写实风格,他凭借代表作——反映北爱尔兰争端的《血腥星期天》一举拿下柏林金熊奖,并跻身一线导演。制片人帕特里克•克劳利对《血腥星期天》十分赞赏,看好保罗有能力延续伯恩的冒险。

这次,伯恩的足迹横跨印度、那不勒斯、慕尼黑、柏林和莫斯科,但影片的拍摄顺序却刚好相反,最先拍高潮的莫斯科段落,然后剧组开往柏林一带,最后才是开头的印度追杀,因此观众若发现什么小细节穿帮,不必大惊小怪。《谍影重重2》最为人印象深刻且津津乐道的那个著名的结尾,这是保罗在拍摄结束前两个星期突然冒出的点子,他坚持说服制片人开绿灯,不惜多花20万美金预算,并把马特•达蒙从《十二罗汉》的剧组叫回来补拍。

比起第一集,《谍影重重2》的情节与陆德伦原著更为大相径庭,小说中CIA绑架了玛丽迫使大卫•韦伯重拾伯恩的杀手人格,电影中则是玛丽一开场就惨遭杀害,伯恩孤身踏上复仇道路。制片人保罗•珊德伯格认同吉尔罗伊的改编,因为“这个世界已和小说出版的年代大不相同”,观众的口味需要与时俱进的刺激。影片被公认超越了第一集,《多伦多之星》评价它“叫人重新找回对间谍片和对续集电影的信心”。

3、最后的通牒:谜团真相大白

摆脱了莫斯科警方的追缉后,伯恩前往伦敦追查一位记者的线索,小人物与大阴谋的终极较量拉开了序幕:CIA动用全部高科技手段,洒下空前广阔的天罗地网,“黑烟斗”计划的黑手也不遗余力派出顶尖杀手,誓要将伯恩置于死地,每到一处,当地警察也会步步紧逼。身陷敌众我寡的悬殊困境,伯恩唯有继续凭借出众的身手和智慧,以顽强的意志过关斩将,最终逼近一切阴谋的源头,向身份的谜团发起最后冲击。

《谍影重重3》将国际化格局推向极致,伯恩沿途经过的国家比前两集加起来更多,足迹遍布三大洲,莫斯科的脱困,巴黎的告白,伦敦的反跟踪,马德里的调虎离山,丹吉尔的房顶追逐,一直到纽约的亡命追车和高空一跃。保罗•格林格拉斯继续执导筒,获得更多创作自由的他,在片中加入不少私人趣味,滑铁卢车站一场追逐就是他对经典警匪片《法国贩毒网》的致敬,绊脚石行动的档案中,出现了电视剧版《谍影重重》主演理查德•张伯伦的面孔。

作为整个三部曲的壮丽收官,《谍影重重3》特意穿插了一些前两集的元素。片头的莫斯科追逐战承接上一集的场景,伯恩在追车后摆脱警方的追赶;中段伯恩在天台与帕梅拉•兰迪通话一幕,则是第二集那个经典结尾的延伸,使后者变成了一种样式独特的“预告片”;临近片尾伯恩对杀手伯兹喊出:“看看我们!看看他们让你变成了什么!”,借用的是第一集中教授的临终遗言;片尾伯恩从屋顶跳入水中,与第一集开篇他漂浮在地中海的场景遥相呼应。

作为系列电影的第三集和终结篇,《谍影重重3》获得了空前的辉煌,在北美上映首周就赚进将近七千万美元的票房,缔造了北美影史八月开片的新纪录。影片不止在评论界和观众收获一边倒的佳评,更在80届奥斯卡斩获最佳音响,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剪辑三项大奖,为整个三部曲收尾增添万钧分量,不愧为一部完美的终结篇。

4、《谍影重重》系列重要角色谱

伯恩的战友

玛丽•海莲娜•科鲁兹:德裔女孩,与伯恩在美国领事馆外相遇,驾车载伯恩去巴黎,并在与他一同出生入死中萌生了感情。与伯恩一同在印度生活两年后,被俄罗斯杀手狙击身亡。

“妮琪”妮可莱特•帕森斯:原绊脚石计划的联络人员,驻扎在巴黎,负责监控杀手的情况的任务动态,计划终结后驻扎于阿姆斯特丹,第三集中被指派到马德里追查伯恩,并与伯恩一起在北非追踪尼尔•丹尼尔,对抗杀手戴什。与失忆前的伯恩有一段情史。

伯恩的对手

亚历山大•康克林:绊脚石计划的指挥官,伯恩的上司,计划失败后销毁一切资料,但因剿灭伯恩不成,被艾伯特抢先一步灭口。

沃德•艾伯特:CIA主管,是亚历山大•康克林的上司,为窃取CIA的两千万美金而监守自盗,并派伯恩杀害俄罗斯政客掩盖罪行,被揭发后自杀。

教授:绊脚石杀手,驻扎在巴塞罗那,在玛丽朋友的农庄与伯恩交手,被伯恩所杀,临死前向伯恩透露关于绊脚石的信息。

克里尔: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特工,在印度刺杀伯恩并导致玛丽的死亡,在莫斯科打伤伯恩,飞车追逐中身受重伤,伯恩本有机会但没有杀他。

凯斯坦:绊脚石杀手,驻扎在罗马,最先追踪到伯恩并埋伏在他巴黎的住处,在枪战和格斗中不敌伯恩,跳楼自尽。

亚达:绊脚石杀手,驻扎在德国慕尼黑,在自己的住所被伯恩伏击和询问,出手偷袭伯恩,缠斗中被伯恩杀死。

曼海姆:绊脚石杀手,驻扎在德国汉堡,曾经参与追杀伯恩,由于康克林无力对付伯恩,曼海姆听令于艾伯特将之枪杀。

诺亚•沃森:CIA主管,黑烟斗行动指挥官,与帕梅拉•兰迪合作追捕伯恩,最后却在伯恩和兰迪的配合下暴露了罪证,黑烟斗计划曝光后遭到逮捕。

帕兹:黑烟斗杀手,驻扎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受沃森指派追杀伯恩,在滑铁卢车站狙杀了英国记者赛门•罗斯,与伯恩追车中失控受伤,但伯恩没有杀他。

戴什:黑烟斗杀手,驻扎在北非,被指派到丹吉尔杀掉尼尔•丹尼尔,行动成功后继续追杀伯恩和妮琪,在格斗中被伯恩杀死。

艾伯特•赫尔斯博士:绊脚石和黑烟斗计划中训练杀手的负责人,是粉碎大卫•韦伯的个人意志并将他变为杰森•伯恩的罪魁祸首,黑烟斗计划曝光后遭逮捕。

中立阵营

丹尼•昨恩:绊脚石行动指挥小组成员,负责杀手与总部通讯的接洽,是康克林的下属,因发现上层可疑之处而遭艾伯特灭口。

帕梅拉•兰迪:CIA主管,一面负责追捕伯恩,一面又对他怀有同情,最后在伯恩的帮助下揭发了黑烟斗计划。

赛门•罗斯:英国卫报记者,从尼尔•丹尼尔处获知黑烟斗计划并写出一篇报道,遭致CIA的追踪,在滑铁卢车站被帕兹狙杀。

尼尔•丹尼尔:CIA驻马德里探员,黑烟斗计划的北非指挥官,赫尔斯博士的助手,因泄露黑烟斗计划而遭到追杀,被戴什炸死在丹吉尔。

(三)谍影•特色

1、间谍形象:还我“普通人”

“这是一部让詹姆斯•邦德黯然失色的间谍惊悚片。”《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谍影重重2》。此话当然不是指伯恩的排场和武器比007更具规模,而是宣告了一种简约主义在新时代的胜利。伯恩不像邦德有宝马座驾和美女环绕,也不像伊森•亨特热衷于拉风的极限耍酷运动,他没有配备一件高科技武器,甚至连身像样的正装都没有。《谍影重重》一开始,伯恩裹着带有弹孔的毛衣被从海里捞起,他就穿着这身行头在苏黎世纵横穿梭,与警察和杀手斗智斗勇,将传统银幕间谍的华丽光环彻底击碎。

身为一个没有高科技外挂的普通人,伯恩要从天罗地网中杀出一条血路,唯有仰赖价值三千万美金的训练成果。他精通多国语言,畅行三大洲无阻;他枪法精湛,格斗出众,任何人与他正面交锋都要倒霉;他没有私人座驾,靠搭乘火车地铁飞机周游列国,必要时施展空空妙手偷一串摩托车钥匙,或用电线摩擦发动汽车,凭借精湛的驾驶技术在街头风驰电掣;他很少携带武器,但总能徒手夺取或拆解对手的枪械;他用酒镇痛,用电扇和手电筒误导警方,用电梯开关拖延追击者,用人人都可浏览的搜索引擎找出最绝密的信息,他的行事方式不啻一本间谍教科书。他没有缤纷的艳遇,只有一个生死与共中互生情愫的异国女子,他真心待她,她却因他而死,那是一种毫无矫饰的刻骨铭心。

伯恩最接近普通人的地方,在于他从没有拯救世界之类的宏愿。他付出一切努力,只为在夹缝求得生存,一步步逼近身份的真相,这是一个小人物争取基本生存权利的抗争。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这样描述伯恩:“他是一个行走在真实世界中真实的人,为达成艰难的目标而孜孜不倦。……潜意识中,我们会感到伯恩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与我们一同对抗那个神秘而庞大的对手。……不论你居住在纽约、巴黎、伦敦还是别的什么地方,只需开门一望就会发自内心相信,伯恩的故事完全有可能在眼前上演。”伯恩的银幕征程,道出了现实主义特工的生存真谛:唯有外貌寻常,才能大隐隐于市;唯有内在非常,方可一人抵千军。

2、动作设计:干脆利落实战风

在这个CG技术空前发达的年代,任何青春偶像都能在银幕上像模像样的演一回特工,扮一回大侠,观众早已对此花拳绣腿厌烦至极。所以,当逆潮流而动的杰恩•伯恩甫一登场,将银幕特工越来越虚的身影重新拽回地面,以写实风格和刚猛姿态使出扎扎实实的一拳一脚,顿时引得四座皆惊。伯恩和对手从不摆招摇的pose,更不使华而不实的回旋踢,《谍影重重3》中摩洛哥一场缠斗,目之所及只有伯恩和戴什互施拳脚,身体翻滚,耳边环绕的是沉闷的身体撞击身和粗重的喘息,毫无美感可言,仿佛在观众面前上演的真实暴力。

马特•达蒙接受的是名为Eskrima的菲律宾格斗术训练,招招致命的快狠准自不必说,更擅长将身边不起眼的物件变作致命武器。他能用圆珠笔和卷起的报纸对付匕首,以毛巾和硬皮书给对手重创,将烤面包机和煤气管道变作定时炸弹,我们毫不怀疑,如果他进入一家文具店,杀伤力不亚于配备了重火力的终结者。即使用上枪械,也绝无体操般翻滚的凌空射击,伯恩总是镇定的瞄准目标,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开枪,干脆利落不炫技。而伯恩一旦坐到方向盘后,不见寻常追车片中汽车翻飞、油箱爆炸的烂俗画面,只有四溅的火星、残破的车体和伯恩奋力抓紧安全带的身影,逼真的让观众忘掉这是一场银幕秀。

《谍影重重》虽不炫耀特效,却用另一种方式令人对好莱坞特技叹为观止,正因为动作打斗不加渲染,演员们就必须真实的使出那样招招夺命的格斗术,正因为追车毫无CG修饰,就必须在现实中再现那样惊险的疯狂疾驰和连环撞车,这种返璞归真的简单化理念,完全超越了那些花里胡哨的假大空,回归了动作电影的纯正本质,让观众直面最真实的感官冲击。《谍影重重》系列让审美疲劳的影迷看到了动作电影的未来,就连昔日邦德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也不得不承认:“他(格林格拉斯)把动作电影带入了黑色的迷雾中。”

3、影像风格:跟拍摄影+凌厉剪辑

道格•里曼为间谍片带来一股粗粝凛冽的新风尚,刷新了观众对于银幕特工的印象,保罗•格林格拉斯将之完美传承,并用拿手好戏将其带入新的领域。《血腥星期天》中层次分明的跳切,《93航班》中冷静疏离的旁观视点,都在《谍影重重》后两部中得到发扬光大。保罗完全摈弃了好莱坞大片惯有的浮华绚烂和光影流离,以冷峻的色调、迫人的节奏、摇晃的摄影赋予了这个失忆特工全新的魅力,在银幕上再现了一场场令人难忘的生死对决。

《谍影重重2》的柏林追逐,他用手提摄像的晃动画面将观众的心紧紧拴在伯恩身上,镜头如同跟随伯恩出生入死的战友,近距离捕捉到那兔起鹘落的矫健身影,体验生死一线的惊险瞬间。《谍影重重3》的滑铁卢车站跟监战,格林格拉斯的摄影机游刃有余的穿梭其间,给予观众全息的监控感,辅以灵动跳脱的剪辑,从容不迫的交代出各方人马的所有位移,制造出叫人心跳暂停的节奏和压迫感。保罗镜头下的高手交锋令人目不暇接,油然心生酣畅淋漓的愉悦。第80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谍影重重3》勇夺最佳剪辑奖,是对保罗非凡才华名至实归的认可。

在众多大片导演用种种新科技提升视觉效果时,保罗懂得只有精准的节奏和逼真的摄影才是令观众凝神屏息的法宝,他始终不渝的用新闻纪录片风格对抗绿幕、3D、IMAX等时髦元素,一如片中的伯恩依靠普通人的技能战胜了高科技武装的强权。银幕上下,小智慧都战胜了大块头。

(四)谍影•影响

1、马特•达蒙:一个动作明星的诞生

新世纪之初的马特•达蒙并没有明星相,在之前的力作《拯救大兵瑞恩》《心灵捕手》和《天才瑞普利》中都是靠演技说话,没有人会把这个相貌平平的小才子和身手不凡的特工联想到一块。但《谍影重重》是一部反间谍片传统的新品种,强调的是一份真实感,讲述一个普通人在现实环境中的抗争,像极了为马特量身定做。他十分敬业的接受了长达三个月的武器、拳击和格斗训练,亲自完成了片中大部分特技动作,他对伯恩个性特质的理解甚至得到了原著作者的首肯。正如制片人弗兰克•马歇尔所说:“即使伯恩身怀绝技,但他表面上完全不像杀手,可以轻易隐藏于人群中。”

影片中的伯恩似乎时刻面无表情,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马特演出的绝不是个石头般的杀人机器。他很酷,但酷出了性格,酷出了表演层次。当他不假思索的跟随神经反射格斗、奔跑、观察环境,那酷中带着一份迷茫;当他冷静的分析形势,一步步接近线索,那酷中透着专注和冷静;当他和玛丽初次接吻,既渴望又恐慌,露出孩子般的紧张,那酷被一种可爱与纯情代替了。无论是告别亡妻时的深情,被记忆碎片折磨时的痛苦,向死者家属致歉时的温存,还是寻回身份后坦然豁达的面对命运,都被马特•达蒙诠释的丝丝入扣,他演活了这个从不袒露心事的王牌特工。

马特以动作英雄形象蜚声国际,有了自由选择大制作的权利,但他成名后并未局限于动作片的狭窄领域,而是努力尝试多元角色,拓宽演技,他之后的作品包括警匪片《无间道风云》,喜剧片《告密者》,文艺片《从今以后》,励志片《成事在人》,西部片《大地惊雷》,科幻片《时间规划局》,以及与伯恩团队再度合作的战争片《绿区》等,宽广的戏路,多变的角色,无不展现出他想成为一个优秀演员而非银幕偶像的追求。虽然早早辞演《谍影重重4》,但在无数伯恩迷眼中,马特•达蒙就是杰森•伯恩,杰森•伯恩就是马特•达蒙,对于这部没有伯恩的《伯恩》,难免叫人捏一把冷汗。

2、后生可畏:“谍影”风格被007吸收

2002年《谍影重重》为动作片开辟新天地之际,正是另一套老牌间谍片《007》系列走到山穷水尽之时。有关詹姆斯•邦德的所有旧法宝都已被用到泛滥:拥有异想天开阴谋的脸谱化反派,不论忠奸一律投怀送抱的美女,激烈打斗后永远笔挺的西装和服帖的发型,奢华的衣食居所享受,对异国情调的过渡渲染,而高科技道具越发变本加厉,几乎将电影变成科幻片。到了《择日再死》,以隐形跑车为首的超级武器彻底喧宾夺主,邦德倒成了自己座驾的陪衬,沦为只会按按钮的活木偶,昔日绅士特工的风采全无。最为关键的是,007发展到21世纪,还在重复冷战年代的真人卡通风格,正邪双方不像是在殊死搏斗,倒像是拿着大规模武器玩过家家,早已落后于时代,因此陷入票房平平,口碑差劲的困境。

垂垂老矣的007电影从《谍影重重》的成功中看到了翻身的曙光,从写实又低调的伯恩身上,邦德汲取了新的养料,卷土重来。2006年的《皇家赌场》中,邦德回到了初入情报局的青涩年代,散发出朝气蓬勃的新活力。外表并不英俊的丹尼尔•克雷格以倒三角身材的腱子肉和一脸的沧桑冷酷,将007从神坛上拉下,讲述了这个超级特工的年轻岁月。观众惊喜的发现,这个邦德不一样了,他很少微笑,不爱四处调情,也不讲冷笑话,连马提尼酒摇匀还是搅拌都“不在乎”了,他打起架来会玩命,头脑发热了也会犯错误,他甚至会专情的爱上一个女人。总之,和杰森•伯恩一样,这是一个让我们相信其真实存在的人,而不是穿着西装的超人。

007招牌的高科技在《皇家赌场》踪影全无,他配备不带特殊功能的PPK手枪和通讯耳塞,虽有拉风的马丁跑车,却刚飙起来就翻了个吉尼斯纪录的七周半,车上唯一的特殊装备只有心脏起搏器。那么这位邦德如何制敌呢?他拼了老命和跑酷高手在缆车上摸爬滚打,攀在飞驰的加油车外与司机搏斗,卷起衣袖徒手对抗砍刀杀手,在牌桌上和老奸巨猾的对手勾心斗角,中毒后趔趄挣扎着奔向解毒药剂,结尾在倒塌的大楼中用射钉枪干掉最后一个敌人——这一幕十足是伯恩妙用身边物品制敌的做派。《皇家赌场》开辟的实战风,将007系列从窘境中解脱出来,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触底反弹,在之后的《量子危机》中可以见到更多伯恩风格的元素,《谍影重重》对动作片的深远影响不证自明。

3、引领潮流:一种新的动作片风格

凭借最新的电影科技,视效愈发汹涌的科幻片和灾难片正疯狂蚕食传统动作片的领土,奋起反抗的动作片被迫走上一条歧路,大量依靠CG火焰和人海战术,一味与对手在场面上争高下,不但越来越失去动作片的本真,更不见得能捍卫人气。一片落寞萧条中,横空出世的《谍影重重》无异于救世主般的存在,而日薄西山的007借用伯恩灵感重获新生,更是给动作片市场注入一针兴奋剂,大批动作影人重拾信心,纷纷让作品走上了伯恩特色路线。

伯恩直接有效的拳头策略被动作片争相效仿,从科幻片《杀手47》,谍战片《制胜一击》到漫画大片《决战豪门》,主角们个个将毫无花哨的近身格斗耍的有模有样,《霹雳天使》那种吊着钢丝凌空乱踢的架势顿成无人问津的过时货。就连一向不缺高科技的《碟中谍3,4》,也向伯恩这个普通人取经一二,伊森•亨特出招讲究起了三拳两脚制敌,再无《碟中谍2》的冗长纠缠。

伯恩攀高爬低、纵横跳跃的矫健身姿也引来粉丝无数,《量子危机》里邦德在巴拿马房顶追人自不必说,《特工邵特》逃离CIA时那翻滚闪避的功夫明显是师承伯恩,甚至身宽体肥的特拉沃尔塔也要在《巴黎谍影》里复制一把上房揭瓦,是特工就跑两步,准没错!号称中年版伯恩的《不明身份》则偷学了一手不经后期加工的追车绝活,车体倾覆玻璃四散的画面全部实打实,失忆老特工敲碎镜子制敌的花招也尽得伯恩真传。

要说将伯恩的秘密全部吃透的集大成者,还属《飓风营救》系列,身怀绝技者孤身对抗大集团,直切要害的叙事,无需CG助阵的追逐、格斗、枪战和爆破画面,流畅的运镜,高速的剪辑,急促的配乐,无不学的有型有款,堪称伯恩门下的大弟子。当然,诸多模仿者中,也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叛谍追击》《白昼冷光》,瑞典的《国家利益》,都是只得皮毛的失败之作,毕竟优秀的电影不能靠跟风和拼凑,《谍影重重》这般划时代经典,其精髓来源于天才妙手之偶得,永不可能被复制。(文/方聿南)

谍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2007)

又名:叛谍追击3:最后通牒(港) / 神鬼认证:最后通牒 (台) / 伯恩的最后通牒 / 终极伯恩

上映日期:2007-11-15(中国大陆) / 2007-08-03(美国)片长:115分钟

主演:马特·达蒙 朱丽娅·斯蒂尔斯 大卫·斯特雷泽恩 斯科特·格伦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 编剧:托尼·吉尔罗伊 Tony Gilroy/乔治·诺非 George Nolfi/Scott Z. Burns

谍影重重3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