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倫斯·戴維斯 (Terence Davies) 是英國當代導演中最重要的一位,可是它的名字在外國,甚至在英國本土中,亦較為陌生。這與他在近乎四十年的導演生涯中,只拍過六部長片及三部短片有關。電影界經常把他與美國的泰倫斯·馬利克 (Terrence Malick) 相提並論,兩者產量甚少,作品都貫徹強烈的個人風格,以及詩意的影像。泰倫斯·馬利克近年越戰越勇,作品間隔越來越短,是個人創作的另一個高峰;相反戴維斯最為人稱頌的依舊是早期半自傳性的作品:包括三部短片組片的《特倫斯·戴維斯三部曲》(The Terence Davies Trilogy, 1976-84)、《遠方的聲音》Distant Voices, Still Lives, 1988)、以及今次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推出的最新藍光碟《長日將盡》(The Long Day Closes, 1992)。

《長日將盡》講述男孩 Bud (Leigh McCormack) 於五十年代利物浦的成長經歷,由小孩到青年,由小學到初中,當中的孤獨、恐懼、快樂,是戴維斯自身的回憶及投射。 撇棄「起承轉合」的傳統敘事線,電影採片段式的結構,串聯時間、空間的是出神入化的淡出淡入 (Dissolve) 手法。回憶總是片段式、不完整地出現,往往不經意地勾起另一塊碎片,逐漸拼湊出一幅稱為過去的拼圖。無論是獨自或與朋友家人上電影院,都是 Bud 最快樂的時光;學校卻是令人膽顫心驚的地方,恃強凌弱的校園惡霸、冷漠無情地施行體罰的老師校長、羞辱性的體撿(找蝨子),在童稚的心中留下永不磨烕的創傷;宗教不但沒有成為倚靠或慰藉,相反卻在青春期迷茫(男性胴體的誘惑?)的少年心中落井下石,越發無地自容。縱然家中相處融洽,電影映照出的是導演童年的孤單,以及人到中年回首往事的唏噓。在早期的短片三部曲中,戴維斯已開始把弄埋藏心底揮之不去的記憶,更伸而廣之地涵蓋老中青及小孩時期,幻想行將就木的自己,咽最後一口氣。時間隨意的跳躍及男同性戀的大膽影像,有過之而無不及。《遠方的聲音》則集中於建構家庭的回憶:暴戾成性的父親、溫柔受虐的母親、困境中成長的兄弟姊妹。《長日將盡》則回歸到少年時期的自身,故事仍然鏗鏘有力。

習慣觀看劇情主線顯而易見的觀眾,需要作些心理調整,一旦適應戴維斯非線性的敘事手法,融情入景的攝影,及配合性及感染力強的配樂,《長日將盡》的餘韻便會久留不去,纏繞不斷。攝影師 Michael Coulter 以褪色的色調營造了一陣復古味;Christopher Hobbs 設計的場景重塑五十年代利物浦的陰暗以及溫暖;在多首或哀怨愁人、或悅耳動聽的音樂,配以其他電影中擷取的獨白,如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的《安培遜大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1942) 或歌舞片《火樹銀花》(Meet Me in St. Louis, 1944),電影彷彿有了自己獨特的生命,不禁讓人讚美它的創造主。從開首黒夜滂沱大雨中的荒廢街道,背景是 Nat King Cole 的 "Stardust";到本人致愛的一段,從上向下筆直俯瞰的 Tracking Shot,一邊播放 Debbie Reynolds 演唱的 "Tammy",鏡頭一邊一氣呵成,行如流水地把街道、影院、教堂、課室連貫成一個美不勝收的世界,是主人翁的世界;及最後仰望的長空,太陽漸落,耳邊的是 Arthur Sullivan 的 "The Long Day Closes"(正是戲名的由來)。

長日將盡,黑夜降臨,靜默等待,黎明的再臨,《長日將盡》的美是發自內心的,眼睛耳朵又是另一番享受。短短九十分鐘,令人流連忘返,值得細嚼品味一番。

漫长的一天结束了The Long Day Closes(1992)

又名:长日将尽

上映日期:1992-05-22(英国)片长:85分钟

主演:玛乔丽·耶茨 Leigh McCormack Anthony 

导演:特伦斯·戴维斯 编剧:特伦斯·戴维斯 Terence Da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