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二战电影,要说二战关于犹太人的电影,基本上当今社会,主流的创作者们,非主流的创作者们在进行二战人文创作的时候,自然第一个念头就是犹太人遭受的迫害等等。将犹太人作为二战人文关怀影视作品的唯一核心是当代的主流,在西方世界,这样的主流基本上形成了一种表达上的权威,凡属于这种主流之内的影视作品,就一定能获得好评。反之,但凡对于这一事实进行忽略或者质疑,即使你创作的影视作品再优秀,也没有人会重视。

看惯了二战人文作品中的犹太人视角的作品,今天换换口味,给大家推荐一部另类的作品,本片的视角很独特,他们不是犹太人,而是一群德国人。他们不是武装到牙齿的纳粹士兵,而是一群柔情似水的女人。他们没有救赎一切的伟大理想,有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丈夫,为了自己的亲人不顾一切的勇气。本片就是《玫瑰围墙》。讲述的是二战中,一群德国女人为了自己的犹太配偶求生的故事。

时间拉回到二十一世纪,一位德国母亲的丈夫去世了,悲痛欲绝的她不惜延后自己女儿的婚礼来纪念自己的丈夫。女儿开始非常的不解,然而当她遇到了母亲的曾经的好友之后,在这个同样年迈的老人口中,女儿得知了母亲曾经在二战时期与自己的父亲之间的艰苦卓绝的爱恋,最终,女儿释怀了。

一个女人,能有多隐忍?这个问题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答案,但对于这个德国女人来说,自己的丈夫就是一切,自己可以为了丈夫的生存而上下奔波,而且这位德国女人的行为并不是特例。

在整个二战期间,犹太配偶非常多见,当德国将杀害犹太人写成法律文书的时候,我们在很多描绘二战的影视作品当中,总是会看到德国人是集体犯罪,德国人都是坏人等等刻板偏见,但本片无疑开创了一个例外。德国人也是人,德国人也有热情,德国人也在乎亲情。

本片作为一部女性视角的作品,相比于男性视角少了很多的冷峻,以往在看到男性视角下的德国家庭的时候,更多的是凸显一种诀别与冷峻。当男性德国军人知道自己的妻子是犹太人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按照法律条文与其划清界限。而一旦将这种家庭的视角转换为女性之后,她们体现出来的是对于自己亲人的坚守。

德国的法律条文会不会因为这些女人的坚守而有所松动,这是本片最后的关键核心。当然,结局自然是值得很多人庆幸的。当这些妇女们联合起来之后,他们原本是柔弱的,但集体的力量却可以将这些弱者变强,他们冒着被机枪扫射的危险依旧是不放弃自己的执念,最终,法律对于这群女人网开一面。最终,他们得以跟自己的亲人团聚。

这就是战争时期,尤其是在轴心国的这群女人们经历的事情。因为感知到了母亲对于自己的丈夫的这种斩不断的感情,这种海誓山盟不放手的亲情,女儿终于理解了母亲与自己的父亲之间的情感联系,她也就不再纠结自己的婚礼是否能如期举行了。本片也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可见,情感是可以穿越不同的种族,同时也能照耀每一个相信他的人。

作为一部讲述二战历史故事的作品,本片一改以往对于二战中的德国的刻画,创作者重新从一个另类的角度去解析二战时候的德国。我们因此能看到具备人文关怀的一面的主人公不再是盟军或者是犹太人,同时也不会看到良心发现的德国人是从拯救者的角度去看待犹太人。这个时候,本片体现的故事虽然是故事,但能提供一个不错的角度。德国人也是人。

不要小看这样的角度,这种角度在一定时期是政治不正确的。德国不是所有人都是纳粹法西斯,其中包含着本片中的这位母亲一样的角色有很多人。他们来看,战争是战争,战争中的法律条文是法律条文,但自己的丈夫就是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亲就是自己的父亲,从来都不存在战争可以剥夺一切,也从来不存在战争中的法律条文就能轻易的夺走自己的亲人。于是,他们坚守,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做一些事情。

这是不同于以往二战电影中很多创作者的叙事逻辑,当这些创作者仅仅靠着一种角度去呈现历史的时候,历史往往就会成为一家之言,自然也就不会有客观的展现,久而久之,历史也就成为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然而当更多的声音都去发言,更多的角度都被发现,历史往往就会衍生出来自己的另一面,这并不是对或者错,只不过是将我们所熟知的某一段历史给出补充。或许换个角度去看,就会有新发现。从来德国都是冷峻,但别忘了德国也有女人,德国女人也是女人。

……

你好,再见


玫瑰围墙Rosenstraße(2003)

又名:罗森斯塔塞街的女人们 / 玫瑰大街 / Rosenstrasse / The Women of Rosenstrasse

上映日期:2003-09-18片长:136分钟

主演:卡蒂娅·里曼 玛丽亚·施拉德 于尔根·福格尔 

导演: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编剧:Margarethe von Trot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