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8-18

荫餘堂:荫余堂的前世今生

(写于2009年2月)

皖南休宁县黄村的名气远远没有宏村、西递大,但也许你其实听说过它。还记得吗,曾经有座中国古民居被整体搬迁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博物馆,这座民居就是黄村的荫余堂,这座博物馆就是美国波士顿的碧波地•艾塞克斯博物馆(很奇怪,这么重要的事情《乡土中国徽州》里竟然没有提到)。荫余堂从拆迁到复原建成,历时7年,耗资1.25亿美元,这是由中、美两国工程师共同完成的一项杰作。

黄村村民多姓黄,清康熙年间,黄氏第28世祖曾在汉口、上海开典当铺,后来回乡修建了这座有着16间卧室、四合五开间的大宅院,他希望积累的这份家业能荫及后代子孙,因此取名“荫余堂”。荫余堂先后居住过8代黄家子孙,通常三世同堂。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座热闹了200多年的老宅院才不再有人居住,黄家便产生了将荫馀堂拍卖或拆除的想法。没想到的是,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栋老宅的命运。


1985年,一位叫南希•波琳的美国女士到徽州旅行,被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所打动,想将徽派文化、艺术和建筑介绍到美国。南希在1970年代就曾到过中国,并且还在北京的中央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她是中国内地对外开放之前,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南希回国后,成为美国波士顿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的中国艺术主管,搬一幢徽州古民居到美国展览的想法自然而然就冒了出来。

PEM博物馆是北美大陆最早私立博物馆之一,十七世纪是波士顿附近一个繁忙的港口,许多商船海员从世界各地带来的珍稀物品成为博物馆最初的藏品。在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之后,波士顿港是美国东部与中国贸易的最大港口,PEM博物馆很早就有收藏中国文物和艺术品的传统。

1996年,在美国工作多年的华人王树楷作为南希的助手来到徽州挑选民居,依照相关规定,受保护的古民居不能选,他只能在普通的古民居中选择。“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王树楷走遍了徽州大小村落,先是从1000多座老房子中选出600座,又从600座里选出60座,再选出6座。接下来,这6中取1的最后定夺,王树楷举棋不定,哪一座更能体现徽派建筑的特点及精华呢?王树楷终于把选择的目标聚焦到休宁县黄村的一座普通民居,那就是荫余堂”。荫余堂占地4500平方呎,是一栋二层楼、四水归堂式的天井院落,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鱼池、马头墙,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

在南希的推动下,荫余堂的美国展出计划得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会的支持,并作为中美文化交流计划的一个项目,1997年起开始解体调查。荫余堂被拆之前的1997年盛夏,荫余堂第35代传人向祖屋作了最后一次告别。

黄氏后人将荫余堂转让给美国博物馆,没有接受大笔酬金,只象征性地得到政府补贴。他们认为荫余堂能够在美国得到重建和永久保存,也是尊重祖先福荫后代的本意。黄氏后代都希望能够有朝一日能够到美国瞻仰这所从徽州山区走出,即将举世闻名的祖业(多年以后,荫余堂第36代传人黄秋华终于来到了波士顿PEM博物馆看到了他们的老屋,他说:“当时就觉得我们已经穿越时空了,因为我们的房子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当时,世界顶级提琴大师马友友正在我家庭院里面拉大提琴,音乐声是很美妙的,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眼泪就流了下来,觉得感触非常大。”)

异地重建式的拆除比盖新房子难多了,拆除工作整整持续了两个多月,主要的木石结构部件都进行编号,记录原有的组成方式。拆下来的结构部件数量庞大,这其中不仅包括700个木件、9000多块砖瓦、石料等建筑材料,还包括了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连同院墙、门口铺设的麻石路板也一并原封不动搬到了美国,共动用了近四十个国际标准货柜。当年11月底荫余堂拆散装船,1998年2月全部运抵波士顿港口。


中国最着名的古建筑专家,曾就学于建筑大师梁思成的罗哲文先生曾亲自到波士顿参观荫余堂的筹备工作,他认为荫余堂在北美展出意义重大,特别是除建筑之外,室内的日常家居和生活用品一应具全,能够反映出中国清末民初乃至文化大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影响。


在随后的五年筹备期间,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和来自中国的古建筑技师和专业木匠(特意从安徽聘请的能工巧匠),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登记,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此外,对于荫余堂内外相关的所有文物,都经过美国标准的文物保存处理程序,进行登记和技术处理。同时,文物专家还对荫余堂各部位结构进行技术研究,了解古建筑的工艺和设计传统以及规范。这些研究工作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徽派文化和古建筑的了解。

波士顿北郊萨兰市的碧波地博物馆为了安置荫余堂,扩宽了马路,以便运输车辆畅行无阻;把门侧的小街堵死,以便将荫余堂展厅与主楼相联;拆迁了一大片当地的居民区,给荫余堂让出更多的空地,用来更好地显示她周身的魅力(看惯了中国政府拆旧屋盖新楼,美国拆新房为旧屋让路的做法让我很是感慨)。为了尊重中国文化,开工时还行上金花、批红布、安五袋、钉五色布、上香、敬酒等中国传统的破土上梁仪式。2003年6月21日,有着二三百年历史的荫余堂终于加入萨兰市已有的二十三座历史建筑的行列,正式向公众开放。


随古民居一起展出的,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物。荫余堂一楼正堂供奉着黄氏祖先的画像,还存有黄氏宗亲族谱。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发现了黄家主人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在当今的国际古董市场,这些文物都价值不菲。


现在,与荫余堂同时被王树楷看中的另外5所老民居,有的破败不堪,有的早被拆除(通常被推倒让位于新建筑,即使转手,通常只价值几百元人民币),只有荫余堂依然完好的、安然的保护在萨兰市的PEM博物馆,静静的看着那些前来欣赏她的人们。


PEM为她做了一个十分精美的网站http://pem.org/yinyutang/,叫做yin yu tang,a Chinese home,页面以鲜艳的中国红为底色,上面用毛笔苍劲有力写着三个醒目的黑色大字——荫余堂。网站提供了荫余堂简史、荫余堂家谱世系,来往家信、建筑特色、搬迁过程等,并以多幅精确的3D透视图、视频从各个立面和角度详细、立体地再现了荫余堂的建筑构造和细节。


有人说对于文物价值的认识似乎全是外国人给我们开的窍,我同意。什么是热爱,什么又是尊重?PEM博物馆给国人好好上了一课。尊重历史文化不是叫嚷“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这种口号,不是费尽心机挤进世界文化遗产,不是以保护的名义行谋利之实,尊重其实很简单,就是老老实实的认真研究。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如何,但当我打开荫余堂网站,一页一页的翻看过去,鼻子酸酸的。


后记:
关于黄家的后人——据王树楷介绍,黄家的后人目前都已经离开黄村。两个支脉定居上海,另有一家定居黄山地区,其它还有多家后裔远亲散居在安徽南部个县。在上海的黄炳根先生任职市政府的建筑开发公司,曾参与开发建设四季大酒店。他的一个表兄弟住在嘉兴,前几年刚去世。他的另一位表兄黄锡麒是最后一家在荫余堂居住的黄氏族亲。他和家人在80年代搬离荫余堂,目前在黄山地区任教师。


关于休宁——它位于安徽最南端,与浙、赣两省交界,新安江从这里发源(休宁与婺源交界处的六股尖),她被称为大源河、率水,然后她陆续接纳了横江、练江、丰乐河、富资水、扬之水,与渐江交汇后,被称为新安江。“在歙县的深渡,新安江注入千岛湖,然后,跌出大坝到达浙江境内,先是叫做桐江、富春江,到了杭州闻家堰,这条河流又改叫钱塘江。在激起一片钱塘潮之后,这条长达千里的河流,最后浩浩荡荡汇入东海。”


关于黄村——位于休宁的南部,现在村子里大力发展旅游,铺了新路也修复了许多古建筑,村中现存进士第、中宪第,还有上门厅、男祠、女祠、乡贤里、尼姑庵、关帝庙和牌坊等,不时有外国人前来访问。2006年5月26日,第一批来自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的教授和学生来访黄村。据说荫余堂的原址上盖起了一幢国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小洋楼。


关于异地重建——国内古建筑的所谓异地重建几乎都是假的,因为耗资巨大,过程复杂,只是对舆论的缓兵之计,结果往往重修成不伦不类的假古董。国外有不少著名的异地重建项目,如上世纪30年代从北京朝阳门里九王府拆掉的配殿,如今重建在费城艺术博物馆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有从法国搬来的整座修道院、哈佛大学浮格博物馆有迁自西班牙比利牛斯山间的整座教堂。

荫餘堂Yin Yu Tang, A Chinese Home(2003)

上映日期:2008

主演: 

导演:Carma Hinton Richard Gor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