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24

追眠记:睡不着的中国人


看完《追眠记》的时候已经是深夜,窗外车流声稀稀拉拉,北京城少有地展示出她静谧的一面。

按照惯例,壹哥在准备一篇稿件之前都要和小伙伴们聊聊思路,在群里吆喝了一句,居然人人都在。聊起睡不着觉的事大家都很有话说,熬夜的记录在不断被刷新。
抬头一看表,凌晨2:16。



见大家越来越精神,我不得不叫停了讨论。意犹未尽的小壹调侃道:“壹哥你不是以前半夜三点还在改方案吗?怎么现在是老了?”
我苦笑了一下,之前的工作确实没有下班时间,就算是周末出去喝酒唱歌都必须背着电脑。
曾经一次通宵唱歌,我居然在一家ktv里改方案,从半夜两点改到四点。
这种经历,是小时候无法想象的,但却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常态。
比做媒体更睡不着的人比比皆是。就拿拍电影来说,曾经壹哥呆过的剧组里,所有人的工作时间都是从早晨6点到晚上10点的,很多人甚至会连轴转不眠不休。



网络图片

没办法,电影是一个花钱如流水的艺术,多拍一天可能就意味着几十万的支出,相比拍摄成本,睡觉显然是最次要的需求。
对于一些女演员来说,很多时候化妆不光是为了上镜,更是为了盖住浓浓的黑眼圈。
说起演艺圈的缺觉,不得不提一下前一阵“娱乐圈劳模”赵丽颖发的那条“停工微博”:



这条微博发布于拍摄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后,表面是云淡风轻地卖萌,但是壹哥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赵丽颖从2016年到2018年,总共有19部影视剧作品上映,平均一年6部多。



一部电影的拍摄周期大概在2-3个月,电视剧则为3-5个月,读者可以自己去算算。
再加上广告代言和节目通告,这就意味着她全年基本上没有一天在休息,睡觉更不要说了,所以我非常理解赵丽颖要事业上升期休息一下的决定。
但是网友似乎对赵丽颖的决定不买账,各种对她身体状况的恶意揣测涌了出来。以至于她不得不在9天后又发了一条微博来回应:



赵丽颖工作室也同时发布一条微博反击:



看到了吗?不让明星睡觉的,不止是事业的驱动,还有无数围观者。
从明星大腕,到普通的自媒体从业者,“缺觉”,已经是我们最大的共同话题。
而《追眠记》想要说的是:
“缺觉”这个话题,其实是属于全中国人的。
失眠的人,各有各的辛酸
《追眠记》是部只有短短两集的纪录片,于5月21日上线后,几乎没掀起什么声量。



也许是因为失眠这个话题不像《生门》一样震撼人心,也许是因为本身拍摄的水平并不太高,《追眠记》的豆瓣评分人数现在依旧停留在3位数上。但壹哥觉得,失眠显然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意义。
片子用这句话开头:“中国人,从未像现在这样困。”






困,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入睡困难。
大多数人生的第一次失眠大概就是在高考前吧,片子采访了两个高三学生。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这些学生在每晚10点半熄灯后还会接着看俩小时书,直到12点困得不行了才会去睡——跟壹哥当年一模一样。



如果他们能就此睡去,也算是幸运了。
片子里的两个孩子显然没有这样的幸运,他们都有彻夜不眠的经历,或是因为没考好,或是因为舍友打呼噜,或是因为各种对未来的担忧。
失眠这件事的可怕在于:只要它发生过一次,你就会怕它再发生,而越怕,它就越会发生。



课间的时候,高三学生全都在补觉

他们失眠的原因是四个字:河南考生。
河南是全中国排名前五的高考大省,2016年的高考人数达到80万人,而河南省内却只有一家211院校。中国高校在录取上的地域歧视是老生常谈了,河南考生想要进211,就得考出省,就要承担比别人多得多的压力。



在如此的压力之下,两双年轻的眼睛就这么瞪着到了天亮,期待着上大学以后能睡个好觉。
他们还是太年轻了。



忻雨是学霸,从河南农村考到上海的重点大学,她本应该有一个让高中生们羡慕的生活。
但是上大学之后面对同龄人的竞争压力,让她过早的心理失衡,患上了抑郁症。



据统计,中国现在的抑郁症患者达到了5400万,占到了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
但是要注意,很多人其实是隐形抑郁症,就算已经处于疾病状态也不会去医治。这些人有多少,壹哥不敢去估算。



失眠,是所有抑郁症患者的梦魇。
抑郁症患者的失眠是一种地狱般的痛苦。因为得病,他们夜夜睁着眼到天亮,唯一可以睡着的办法是吃安眠药,安眠药作用于身体和血液却不能作用于大脑,这个时候她们就会清醒地体会到死亡边缘的感觉:



因为睡不着导致的各种心理生理问题都需要治疗,吃药,电疗,每一次都是钱。而重度抑郁症患者普遍无法工作,又没有收入来源,忻雨欠了十万块钱,根本无力偿还。
然后,她们的抑郁就更加严重。



如果对于正常人来说失眠只是一种心烦的现象的话,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就是绝望。
就算没有得抑郁症,失眠也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比如留守老人:






在我们惯常的认识里,总认为老人本来就觉少,所以睡得少是正常的。

但是谁又曾想过,这些儿女在外地打拼,七八十岁还独自生活的老人,夜夜一个人躺在床上,牵挂着儿女过得好不好,担心着所剩不多的人生,如果你是她们,你能睡得着吗?
老年人的失眠,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



在《追眠记》的夜视镜头里,睡着的老奶奶在四点半突然被噩梦惊醒。
她没法再入睡,唯一能做的只有跟几个同样睡不着的老伙伴们一起在田间散步,一走就是两个小时——这样的独居老人,全中国登记在册的有5000万。
每一盏常明的夜灯后面,都是一个辛酸的人。
我没法睡,我不能睡
除了心理和情绪的原因,更多人无法入睡是因为职业。
比如长途车司机。



就算不从事这个行业,我们也能轻易做出下面的推理:
在网购高度发达的今天,物流是不会停歇的。东西永远是越快送到越好,车永远是跑得越多越好。所以司机,永远是睡得越少越好。
在拍摄两个司机的时候,他们在三天四夜里奔袭了2500公里,总共睡眠时间:10小时。
中国有3000万人在过着这样的生活。



还有医生,片子里提到的两个医生都是科室里的主力,他们只要上“大夜班”,就意味着要从第一天早上的8点,上到第二天晚上的8点,经常连续工作30个小时。
而这30小时里,他们都必须保持精神高度紧绷,一个犯困,也许就是一条人命。



再来,媒体行业。
《追眠记》的数据触目惊心:媒体行业,是全中国睡的最少的职业。



也许是因为只有媒体行业才会把时效性当做第一追求吧。媒体人在追逐热点的路上,身体损害和家庭牺牲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再比如IT行业。
IT男也许是全中国头发最少、黑眼圈最重的一群人,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加班。



片子取景地在上海,但是壹哥身处的北京显然IT行业更加发达,加班现象也更加严重——实际上,北京是全中国加班最疯狂的城市。



我曾经专门了解过,大IT公司里每天都工作到11点以后的人占到了总数的70%以上,而他们来回公司的路上往往又要花费两三个小时,再刨去娱乐时间……
睡觉是什么?不太懂。



还有一个特殊职业:妈妈。
但凡是养过孩子,都知道婴儿对睡眠来说有着怎样摧枯拉朽的力量。



现代女性普遍都有自己的职业负担,而一旦陷入育儿的牢笼,她就必须做出某一方的牺牲:或者是牺牲事业,或者是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
为母则刚,更多的女性选择的是两者都兼顾。
兼顾的结果可能就是像片中这个91年的母亲一样,白天哄一天孩子之后,用深夜的时间备考会计证。12点后终于入睡,3点半的时候,准时被孩子闹醒,然后,开始新的一轮循环。



片中最扎心的莫过于年轻妈妈婚前婚后的对比:



婚育前




婚育后

看到这里,你是否感受到了《追眠记》是一部什么片子?
没错,虽然看上去讲的是失眠问题,但其实它讲的是中国人的人生故事。
睡眠不是一类社会问题,而是所有人生活的本源之一,没有什么事情比睡眠更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生存状态。



《追眠记》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不论从纵向的贫富来划分,还是从横向的地域与职业划分,甚至从最简单的年龄划分,中国人都处于全方位、整体化的焦虑之中。
这其中,高中生睡不着,是因为高考录取的地域失衡;
大学毕业生睡不着,是因为城乡差距导致的心理落差;
留守老人睡不着,是因为城镇化让下一代与土地分离,与土地上的祖辈分离;
医生睡不着,是因为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专业人才的缺乏;
年轻妈妈睡不着,是因为她们都想在完成育儿天职的时候,给自己的人生更多机会;
IT男睡不着,是因为行业飞速发展下,只有一线城市才能给他们工作机会,而北上广深就几乎等同于失眠;
……
每个失眠的人群,就是当今中国一个失衡的横切面,无数人的失眠,组成了中国的解剖图。



片子的最后给出了一组数据特别值得玩味:
在睡眠问题上,随着发达程度递增,人们的睡眠时间呈现明显的递减,小城镇睡得最好、二三线城市次之、一线城市睡得最少。



中国人正在以睡眠为代价换取发展,失眠,正是中国发展中的最大副产品。
那个黑眼圈严重的IT创业者说了一句话:“把睡觉的时间节省出来,给这个世界留点什么东西,不然这一辈子就白过了。”






一个德国摄影师哈格曼曾经拍摄过许多在公共场合睡着的中国人,他把这些照片都放在了自己的网站上,网站的名字,叫做“睡觉的中国人”。



哈格曼说:“这些在水泥地上、三轮车上、健身器上、甚至卡车底下睡觉的人们,是中国得以复兴的原因。”
所以,正是这些在失衡和焦虑中依然坚持活着的人,在慢慢补平中国的失衡和焦虑,让未来一代的中国人能睡个好觉。



这里面,也有壹哥自己。
《追眠记》这部片子最大的好处,就是对这种全国性的失眠没有持批判或者赞同的态度,而是把他们真真实实地摆在了观众面前。
至少壹哥在看到全中国还有这么多陪着我失眠的人的时候,心里的有一点暖的。
只是,睡不着的中国人,未来会好吗?

追眠记(2018)

主演:吴倩 翟曼婷 方正宇 

导演:郑波 袁博 陈富 许贞 白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