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韩逸
编辑 | 楚明
《舌尖3》播完了。它在豆瓣上的最新评分是4.1。
上映挑了大年初四迎灶王神的喜庆日子,又有前两季活色生香在前,中国人的心情和胃口都放松得很。大家左手捧纸巾,右手举筷子,心甘情愿地守在电视机前,准备等待口水和眼泪齐流。

结果,没有“美食”。很多人对这部冠着“舌尖”名头的片子的评价是,“不好看,看起来不好吃。”

《舌尖3》以另一种形式消耗了大量口水。舆论场开始了一场吐槽狂欢。《舌尖3》崩塌了,反倒让我加倍怀念《舌尖1》。
《舌尖上的中国》三季在豆瓣上的评分渐走渐低。
1
吃食儿们难得露脸是第一大槽点。吃货们最不能容忍的事情,莫过于纸巾都准备好了,却连食物的样子都看不清楚。
明明第一季中对着辣白菜就口水横流的我,在第三季里跟着四川老师傅找了半天坛子,最后盛出来的泡菜调色发白,毫不诱人。
不管是河南十碗席还是平江十大碗,菜肴成了规矩和礼节的陪衬。观众伸长了脖子,等到一句“丰俭由人”,连菜的内容都没弄明白,镜头就过了。每次提到“宴会的高潮”,必是匆匆来往的脚步和觥筹交错的举杯。作为主角的食物却被匆匆扫过,难觅踪影。
十碗席上桌之后,当音乐莫名开始昂扬,我却一点都没法感动。看着师傅辛辛苦苦垒了一晚上穿山灶,等来的不是好吃的,却是新人鞠躬拜师,和垒灶师傅略有些尴尬的笑。后来,网友解释了师傅脸上的尴尬:当地根本就没有拜厨师的习俗。
结婚的新人向师傅鞠躬致谢,镜头下的师傅表情略不自然。
有些事实是有硬伤的。一名网名叫“笑道人”的知乎网友用精确到秒的纠错表达了自己对第一集的失望。比如30分10秒处对泡菜坛子的描述,“水全部都吸干了,密封性强,坛子是好坛子”,被他指出吸水并不是密封性强弱的原因,而是受到水的多少和坛内气压对比影响。
关于章丘铁锅锻打36000次的神话,也只不过是古书中的记载,闹得商家都跑出来辟谣。现实中的章丘铁锅,冷热锻打次数加起来通常不到7000次。
片中被重点介绍的铁锅在网上卖断货。
那些生造出来的成语更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焰势磅礴”、“勇贯全宴”。再熟悉不过的锅碗瓢勺、炊火灶台变得高不可攀。而“切姜如玉”就更让人费解了,是想说姜温润如玉?还是这宝刀削铁如泥?
高大上的台词,抬得食物也高高在上。好像吃什么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些仪式、规矩、礼数,和漫漫长长的准备过程。

2
为什么非常好吃的吃食儿,被一部纪录片拍得让人胃口全无呢?
归根结底,是食物没有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在第一季里,我们发现松茸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可能走1小时崎岖山路才能采上一朵;想吃洁白的藕,要有人趁着寒冷在泥塘推船前行;而集市上热气腾腾的黄馍馍,也是一对夫妻在罕有人烟的苦寒高原上,用3天诚恳劳作换得的。
汗水、艰辛、粗糙、泥泞,只是辞藻,而透过《舌尖1》的镜头,它们变得活生生起来,跟食物一同真真切切地摆在人们面前。
第一季《舌尖》中的松茸
《舌尖1》剧组在高山下静候3天,就为等一个晴天;晚稻插秧时取景,待3个月后飞回同一个地方,拍水稻收获,再等待年迈的阿婆亲手浸泡、磨粉、蒸粉、搡捣,做成诱人的年糕。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顺应四时,成了拍摄者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而《舌尖3》拍摄总共花了10个月, 对任何拍摄团队来说,创作周期都有些紧张。
3
说到底,《舌尖3》有些本末倒置了。本该通过食物展现的感情,变成将人的故事强行植入吃饭的过程。镜头略过汕头的宵夜摊子,人正准备犯馋,旁白响起“有着最为丰盛壮美的宵夜……禁不住要惊叹,人生的如梦如幻”,让观众禁不住惊叹,解说词也是如梦如幻。
不仅解说词浮夸,有些内容也让人觉得突兀。不想做海鲜的儿子混不下去,回家跟着老爹做海鲜;学医的女婿因为爱情,忽然就放下手术刀,拿起铁锨搅拌麻辣烫底料;在德国学电气自动化的儿子,被开饭店的老爸逼着回国,遇到德国客人,心里就百味杂陈
大过年的,这种价值观很容易让在大城市工作的白领心有戚戚。一个个被逼着回老家“继承祖业”的主人公,不就是将来那个不得不妥协的自己?当然,没有人反对他们传承中华美食,只是在子承父业的逻辑里,有些束缚似乎跟着那些所谓的“古法”一起封存在一坛叫“传统道德”的酸菜缸里,沤得人有些气闷
强行把“舌尖上的中国”拍成“中国好舌尖”的结果就是,仿佛隔着剪辑房,都能听到镜头后面的提问,“您最难忘的一幕是什么?”“您最感动的事儿是什么?”“您的心愿是什么?”
仿佛所有的饭店都不能竞聘上岗,父亲的店铺只能儿子来继承。菜好不好吃似乎成了最次要的事情,只为了寻找故事而寻找故事。如果没有感人的故事,好,那就煽情。
每一处煽情都达到了同样的效果。观众好似变成摁在案板上的八宝鸭,眼睛里被撒上催泪的盐花。
如果用心拍摄,真正的感动并不是那么难得。在第6集《酥》中,93岁的勋叔入行近80年,做遍了粤点后厨的各个工种,无论三更半夜还是刮风落雨,都要上班。右手大拇指关节因为揉面而变形,足够道出他对行业的热爱。
第6集《酥》中,93岁高龄的勋叔揉面做叉烧包。
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样样做了几十年。这位粤式点心泰斗对食物的理解,让人想起《寿司之神》里的小野二郎。他老人家对食物的见解,给前几集固守“古法”的人一点提醒:一个派系的美食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秘诀,在于“既有传统,又有创新”。
与其絮絮叨叨地讲述一个毫无特色的煎饼摊,告诉大家自带鸡蛋减少的利润和包装袋几分钱一个,不如像《舌尖1》描述挖藕人出工时带出的轻轻巧巧一笔——“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第一季中拍摄了挖藕的不易。
正如最朴素的食物永远源自劳动,最高级的情感往往克制,最动人的呈现,一定是走心。
《舌尖3》提到了陕西名厨老杜的绝技“花打四门”。特写镜头对准了颠勺起火的鲜鱼。四下翻飞的火光里,绝技的妙处没有得到详细解释,好好的手艺却被拍得有点故弄玄虚
能回应这种神秘感的,莫过于《舌尖1》中的一段旁白:“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拍好一部美食纪录片也没有秘密,无非就是真正理解和热爱食物。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2018)

又名:舌尖上的中国 叁 / 舌尖上的中国 3 / 舌尖上的中国III / A Bite of China III / 舌尖3

主演:李立宏 

导演:刘鸿彦 沙洛 骆永红 黄鹤 张木 陈硕仪 王申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