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看这么一部电影确实很累,可这种累是幸福的,是人性回归和内省的一种痛楚和感动。
中年蒙古歌唱家琪琪格带着对蒙古族文化的热爱、带着发扬蒙古长调的单纯梦想来到北京,同样单纯的是她的爱人,一个蒙古英汉巴图,只为了守护爱的人,却没有考虑太多自己与这个陌生城市之间的文化隔阂。巴图在一个跑马场工作,却因为一匹思乡的蒙古马与老板发生争执,他倔强的蒙古性格和他的单纯无法被任何主流社会的人理解,更不要说其中还夹杂着巴图四年来自己的思乡的痛苦。琪琪格在一群表情漠然的人面前争取到了不知道是真是假的掌声和演唱会的机会,而伴侣巴图的突然离世却使她莫名失声。失去了支撑自己的爱人和寄托着梦想的长调,琪琪格决定选择天堂,然而额吉远在千里之外的召唤却让她着魔一般不顾一切的驱车赶回草原。
路上,她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回想自己在草原上的童年,爱人巴图不断出现在她的身边。额吉的一头小驼羔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整日悲鸣,绕着埋在母亲的枯树不肯离去,孤独的徘徊的荒漠上,它在寻找,寻找失去了的对它来讲最重要的东西。琪琪格回归草原的路成了她回归心灵的路,她也在寻找,寻找失去了的爱人和她的长调。
琪琪格和额吉始终没有流过一滴眼泪,而看电影的我却始终在流泪。苍天般的贺兰山,辽阔的荒原,金色的沙漠,枯死的胡杨林,这些熟悉的地方,甚至于我自己亲脚踏到过的地方,在银屏里寻找着自己的灵魂。很多人评论说这是一部悲剧,这种判断却还是站在主流社会的视角。如果说那些在餐馆里吃驼肉的人们,那些哼着流行歌曲的蒙族孩子,那些离开草原奔向城市的蒙族年轻人,的确是一个民族文化沦落的悲剧。可琪琪格自己最终找回了那个她失去的东西,不是爱人,也不是长调,在那达慕骆驼赛上,在村民们与外来投资者的谈判中,在额吉的劝奶歌里,在小驼羔重新找回的奶水里,琪琪格找回了对于民族的归属感,她终于明白,无论是她失去的爱人,还是因失声而失去的长调,都不在那个陌生的城市里,她真正的文化情感在草原上,在沙漠里,在驼群中,只有在这里,她的内心才是坚强的、厚重的,她的文化才是有自信的。虽然,琪琪格只是一个人,但真正的蒙族文化是需要靠这样有真感动的人、活在草原的人才能走下去,而不是把她放在金碧辉煌的演出大厅里。也是因此,在影片的结尾,导演并没有让琪琪格的美妙歌声恢复,这可能是多数人不肯接受的结局,但却埋藏了导演最深切与纯真的希望,因为琪琪格已经找到了她要找的东西,那些东西却不再需要演出和展现。所以,这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部寻找到文化真谛、充满文化希望的电影。在电影的后半段,我的眼泪已经不在是悲伤,而是感动,一种文化与人性的感动,相信导演自己也将整个灵魂感动于其中。这种感动是充满信心的,如果你相信天上有神灵,相信神灵会钻进一些人的心里,你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召唤确实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只是那个平衡的临界点还没有到来,但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回归。
长调的力量是有一种能够穿透人心的召唤,不止对蒙族,而是对任何一个心里还留有一点点神灵的人。呼麦更是一种奇妙的来自大地的声音,虽然片尾字幕里显示片中的呼麦演唱者是来自外蒙古,但现实中在我们国土里曾经消失的呼麦已经被一些人从外蒙学了回来。所以,我们相信神,相信任何一种与神相连的文化,相信我们自己,我们不会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