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在大学生电影节上看了两部蒙古族电影:《长调》和《尼玛家的女人们》。
《长调》说的是一位蒙古族长调歌唱家其其格因为丈夫突遭车祸死亡而悲痛万分,之后,她在回家的路途中经历一些事,遇到一些人,这些人和事都在诠释着生活。最后,其其格终于在为失去了孩子的母驼和失去了母亲的驼羔唱起《劝奶歌》时释放出自己全部的悲哀,重新获得失去的声音和生活的勇气。
《尼玛家的女人们》则讲的是尼玛家三个女人的生活,父亲已经去世,两个小女儿都是单身状态(好像都是寡妇?)。为了给母亲祝寿,让母亲高兴,大女儿从城里回来,带着个“假女婿”。善良的二女儿和朴实的牧人阿迪亚谈起了恋爱,承担起照料阿迪亚家庭生活的责任,而后者还有个全身瘫痪躺在床上的妻子和一个小女儿。影片结尾,母亲接受了阿迪亚一家,而阿迪亚则感动地给老人家下跪。
在评审过程中,对《长调》和《尼玛家的女人们》的评价,大家起了激烈的争执,可以算是本届电影节上最大的争执点。《长调》用一个象征意味明显的片名和结构(公路片的结构)去展现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长调”精神,而《尼玛家的女人们》这部影片本身就是一首“长调”:悠远恒长,舒展自如,不激烈冲动。其实两部片子的节奏都比较平缓,张力小,但是《长调》有一个更为明显的戏剧冲突:一位歌唱家因为过度悲伤而失声,于是歌唱和沉默就成了冲突,观众会期待她重新唱出歌来。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下,观众随着主人公一起开始了旅行。而《尼玛家的女人们》则没有明显的冲突,二女儿和阿迪亚两人的状态是一种尴尬、模糊的状态,两人在一起、不在一起,或继续维持现状,生活都将继续,谁也不知道哪一种状态更好。前者似乎更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但却被认为是在“矫情地诠释‘长调’精神”,好像一位蒙古人在说:“我是蒙古人,我们民族就是这样过日子的,就是这种精神”云云;而后者是在用影像默默地展示:你们去看吧,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什么也不说,留给大家自行判断。
于是,究竟孰高孰低,大家还是自行判断吧。我只记得看《长调》的时候,每每有隐约的冲动,好像那歌声就要从其其格的喉中冲出;到结尾,这冲动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而其其格也终于又唱出声来。或许正是这种情感的推动力,让我喜欢《长调》甚于《尼玛家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