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dré Aciman认为人类美学的第一产物是古典音乐,所以他借用音乐术语Tempo(速度还原), Cadenza(华彩乐段), Capriccio(随想曲) 以及Da Capo(从头开始)来命名小说续作Find Me(请来找我)的四个章节;分别讲述父亲Sami,Elio, Oliver, 以及Elio和Oliver。已经离婚的父亲Sami乘坐火车从弗洛伦萨去往罗马看望Elio,途中偶遇27岁的女摄影师Miranda。“她的爱如干柴烈火,漫无边际,”父亲回忆道。这时同样27岁的Elio已是一名古典钢琴演奏家。他与比他年龄大一倍的男士Michael交往,同时还牵挂着Oliver。虽然此时的Oliver已经有了妻儿,但他却同样渴望Elio,并不时的幻想着三人行。在第四章小说的结尾,Elio和Oliver再次相聚,他们一起追思父亲Sami,并大胆的设想如果当初没有分开,生活会是如何。
▌幕后故事
导演Luca Guadagnino一笔带过了主角吃精与做爱的剧情,只为了迎合异性观众及奖项评委,英国卫报的影评抨击道。而导演Luca把这部电影看作为他拍摄Desire系列的第三部曲,前两部分别是《假日惊情》(A Bigger Splash 2015)以及《我是爱》(I Am Love 2009)。由于之前电影运用的镜头过于露骨,很多制片人对他的拍摄风格造成误解,在加上本片的题材本身已经趋于小众,对拍摄筹资难度很大,故不再使用大胆的拍摄风格。导演Luca在一次问答会上提到,电影和小说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媒体。他要做到的是把小说的灵魂搬上屏幕,而不是小说里的文字。导演说对于电影最重要的变动是新的拍摄地点,由原计划的Sicily Island 的海边改到了Crema Lombardy,距离导演家不远的地方。而原著的大多场景都配有多达几十页的心理与环境描写,这对电影里人物心理刻画造成很大困难。电影从策划到完成经历了差不多十年的光阴,起初导演曾考虑用此片的插曲创作者,来自美国独立音乐创作人Sufjan Stevens作为本片的旁白者。Sufjan的一首早期创作歌曲Futile Devices与小说剧情有异曲同工的吻合之处,Sufjan是一个爱编织手工,且有故事的歌手。但考虑到使用旁白会减弱电影的代入感,这个想法最终被放弃。剧本一再删减,其中大量心理活动与对话最终只能靠主角们的一个脸部特写来传达。
在我创作的剧本里,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赤裸情节。遗憾的是导演Luca告诉我,在两位主演的合同里都有注明不能正面全裸。这就是美国文化,对男性演员的赤裸指指点点,而对女性演员则莫不关心。- 编剧
我希望观众能够完全依托主角们情绪的变化,对他们的初恋故事感同身受。在此期间,尽可能的缩小观众与主角因个体差异而产生分歧。其关键在于营造出强烈的“共相感”(Universality一词由美国纽约大学院宪法学教授Kenji Yoshino在其2006年出版的作品《Covering》里提及。原指为了被主流社会接纳而掩盖那些小众人格特征)。- 导演
最终上映版从最初剪辑版的近220分钟缩减到132分钟,导演说剪掉的部分会作为电影第二部回忆部分的素材,如果有第二部的话。而导演Luca也提到,他本人最喜欢的就是小说的最后章节,这也是小说里最耐人寻味的章节,因为它不但揭露的故事的来龙去脉,也将电影中简单的相遇与分离情节,升华成了一段长达20年的恋情。而电影只截取了发生在1983年夏天和冬天的情节,故对于角色之间的矛盾以及背景故事无法清晰的传达给观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只看电影的观众对剧情的理解造成扭曲与疑惑。例如有一位观众问导演这个电影和主角们的犹太宗教背景有什么联系,殊不知这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线索,没有犹太背景就不会有Oliver 这个访客,更不会有这个故事的发生。由于电影没有把小说的剧情拍完,所以只能依靠第二部来解释。Luca说影片的结尾是当初最难改编的部分,就好比不得不将说了一半的话打断,既不能显得唐突,更不能像小说里的情节,留下过多悬念以至于误导观众。在小说里,Oliver离开后的那年似乎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仿佛夏天已经永远地离他而去。因此电影版将圣诞节假期的再次会面改成了犹太光明节的电话聊天,在聊天时Oliver告诉Elio他即将结婚,而Elio回了句,这是件好事。最后Oliver用他的名字回应了Elio以作点题。挂掉电话后的Elio就坐在壁炉前,佩戴着隐形耳机的他,一边听从导演指令,一边伴着Sufjan的插曲Visions of Gideno, 静静啜泣了整整3分24秒,身后是母亲和管家忙前忙后布置餐桌的模糊身影。这样的结局显然和小说的结局互相辉映。即使没有电影第二部也会是一部成功的改编。
本片的制片人,兼编剧James Ivory在最近的采访时透露,该电影不会出现所谓的第二部,这一点他在10年前看到未出版的小说就打算好了。10年前作者由于错过了每年在意大利度假的机会而用3个月创作了这本小说,小说还没发表就被制片人Peter Spears和Howard Rosenman联合购买版权,并特邀James来为本片编剧,James又找到了远在意大利的朋友Luca 担当拍摄顾问兼联合制片人。几年过去了,由于片酬太低,拍摄地点远在意大利,包括Luca在内的所有受邀导演全都拒绝为此片指导拍摄,而James年事已高,最终Luca同意了导演这个邀请,但前提是与James联合指导。James认为随便找个演员来扮演续集中40岁的Elio是行不通的。今年89岁的他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3次提名,并因此片获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无独有偶,James也曾经参与过1987年电影《莫里斯》的剧本创作。但由于当时社会对同性题材的偏见,小说作者E.M. Forster要求James必须在他去世后才可发表该作品。该书发表后不久便招来多位评论家不满的评论,因为小说剧情严重偏离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但是作者生前执意对小说保留圆满结局。这样的举动后被认为是一个有远见的决定,因为他的作品给予了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如今编剧James对该电影的定位是独立小片,没有人会愿意为这种电影投资,所以他在编剧时尽可能的节约成本。他提到,Elio与Oliver的罗马之旅以及期间的知识分子吟诗派对将超出预算并会破坏剧情的连贯性,所以一开始他就打算大刀阔斧的为此片改编。2016年,James把初版剧本的版权卖给了Luca,并决定让Luca单独指导该片。获得版权的Luca对剧本进行了二次编写,删除了所有裸露镜头,删除了所有Elio的旁白,改变了拍摄地点。拍摄成本从一千两百万美元压缩到三百五十万美元。
“I knew that very little in the film would correspond to my novel and, like any author, was wistfully resigned to watching my story morph under someone else’s vision.” 我知道电影的大部分剧情不会与小说保持一致,如同任何一个作者,当看着我的故事慢慢变成别人的版本,我只能抱有最后的希望,一切听天由命。- 作者
小说作者Andrè Aciman, 1951年生于埃及,成长在一个思想自由的犹太家庭。1965年中东爆发第二次战争, 其家庭因西班牙犹太背景被埃及政府驱逐出境。期间他的生活动荡不安,直至1968年才定居到美国纽约至今。André热爱阅读各国古典文学作品,他的父亲不会因为书中的不雅内容而限制他对书的选择。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著作《追忆似水年华》(In Search of Lost Time)成为了影响他一生的作品。André现任于纽约城市大学研究中心,教授文学理论史及马塞尔作品。André提到,小说结尾是Elio的大段内心独白,这是全书最难书写的部分。如果没有独白,电影将很难还原书中最后一章节中,那些散落在段落之间,总能深深波动读者心弦的心语。所以要看懂这部电影,要么等第二部,要么看未删减版英文原著。但由于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小说本身也表述的比较朦胧,那么不妨看看下面的剧情解析。
▌在梦里我与你相遇
作者Andrè Aciman为了表达Elio对过去20年往事的追忆(原著1987-2007,导演Luca为避免AIDS话题将年份变更至1983-2003),在小说里分别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记叙方法并结合了Elio第一人称心理描写,如梦境般的带领读者回顾了Elio与Oliver的相识,相知,离别,再续的四个阶段,同时也将Elio内心的潜意识零零散散的传达给了读者。也许作者故意在字里行间埋下了这些微妙的细节碎片以作为剧情的暗示,也许当我们把这些线索拼凑起来,我们就能柳暗花明,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美好的回忆总是难以忘怀。作者把他们之间幸福的片段毫无保留的放在了小说的前三章节,无限放大了小说的理想美,而最后一章则在回忆间一点一滴的如针扎般的补充了之前故事的缺失部分,仿佛在梦醒时分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人生,无奈与叹息。
▌遗憾是永远无法抚平的伤口
“I might be getting married this spring ... it’s been on and off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1983年年末的圣诞节假期,Olive和Elio在相识的四个月后再次会面。这也是Oliver第一次向Elio揭开他私生活的面纱。在经过断断续续的两年恋情后,他打算与女友结婚。“You’re lucky. My father would have carted me off to a correctional facility.” 家庭观念甚至犹太信仰虔诚的差异深深影响了Oliver对自己生活所做出的决定,尤其是对Elio感情的看法。“We can’t talk about such things. We really can’t.” Elio的出现使他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产生了极大的动摇,对此他曾经对Elio传达消极的态度,并试图影响Elio对他的看法。“Because it would be very wrong.” 这也是Oliver能用来维护自己价值观的最后理由。“You’re making things very difficult for me.” 可惜当初Elio并没能够理解这句“你会让我很为难”的真正意义。
▌迷失在平行与相交的世界里
地中海炎热的七月里,Elio与Oliver相遇并迅速发展出来一场即浪漫又不可思议的恋情,期间不乏初恋时恋人之间酸臭的勾心斗角,剧情就这样在主角间不断的翻转再翻转,“That much we’ve known for a while already... ” 直到你认为你了解了故事的一切,“... he snapped right away” ,作者在最后一章继续补充回顾,将那些原本已沉淀下来的思绪再次打乱,这时心中的疑惑只能依赖再次回顾文前文后,以打捞起那些在字里行间被忽视的线索。这是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Elio和Oliver对于这场恋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终游走在时而相交,时而相隔的两个世界里。这究竟是一场多元之爱(polyamory),流性恋爱(fluid) ,还是单纯的发现自我的旅程呢(Nature loves to hide... I went in search of myself.)?作者Andrè在11月末的采访时是这样解释的。
“As a writer I always avoid using any word automatically fossilizes the thing, and it makes become solid. I want everything to be so fluid, very ambiguous and very amorphous, and in fact the relationship is two human beings who have found each other, and who basically will never in their hearts ever lose each other, that’s all I wanted. ” 作为一名作家,在写作时我会尽可能的避免赋予事物具体的定义,因为这样会使文章变得生硬。我希望一切自然流畅,暧昧不清,似是而非,难以揣测。关于小说中主角间的情感,我想表达的仅仅是两个普通人的相知相识,而他们的心永远不会忘记对方。
看来作者是有意没有写出明确的答案。虽然labels是愚蠢的,但对于小说而言,它却能够帮助读者更容易的理出头绪,现在我们和主角们初遇时一样处于一个迷茫的阶段。到底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这种感觉是对是错?他们的未来又何去何从?17岁的Elio和24岁的Oliver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渐露出了同样的焦虑。书中Elio的10岁小邻居Vimini就扮演出了一个从上帝视角审视着发生的一切的角色。Vimini成为了在非常时期Oliver唯一能倾诉心声的对象。导演Luca在访谈中表示,Vimini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并贯穿了整个小说,他对该角色没能出现在电影中表示遗憾。然而电影中Elio的妈妈(由Amira Casar扮演,曾是香奈儿特约模特。)似乎成为了Vimini这个角色的替代,成为了Oliver倾诉的对象。但是这个角色替换似乎有点逻辑不通。Oliver是多大的胆子敢与主人公的母亲谈论这等私事,她究竟和她的母亲私底下交代了多少以至于Elio的母亲会告诉Elio,Oliver比Elio想象的更爱他。既然换成母亲的角色就不应该还像10岁的Vimini那样一直帮Oliver隐瞒着他的秘密,以至于让自己亲儿子受伤害。而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角色,她并没有像父亲那样坦然的接纳Oliver,但也没有反对。这一点可以通过书中Elio对母亲的话语解读出来。初次离别时,母亲叮嘱Oliver下次还要来访,Elio的解读是,只可短住几天的假情假意。此外,在影片的结尾,Oliver竟然说Elio的家人把他看作“女婿”一样对待,可以看出编剧比小说作者要更心急一些,因为不管在电影还是小说里,都没有给“女婿”一词作铺垫,除了父亲给他俩预定酒店外,更多是把他看作一位“大明星”的爱戴。
“You’re the luckiest kid in the world.” Elio的确是世界上最幸运的孩子。他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虽然也是犹太人却成长在一个极度包容的家庭环境里,而且他不必对生活承担任何责任。相对于Oliver必须在家庭,事业,信仰与内心世界的挣扎,Elio简直生活在天堂里。可惜Elio起初并不能理解Oliver的痛苦,更无法体会Oliver每夜一个人坐在海边的心情。至此网络上出现一些专业影评师长篇大论批评Oliver演员在该片中没有活力的表演。是的,面对“初恋”的Oliver的确没有像Elio那样蠢蠢欲动,或许这更加突显了角色心理的种种矛盾,或许只有读过小说后的你才能理解Oliver这样表现的初衷,或许Oliver比Elio更能博得你的同情。
▌我的心里永远只容得下你一人
如果说恨只有一种情感,那么爱就有一千种情感。为了探寻究竟,不妨细细咀嚼这些在书中用来描述并传递这份温情,浪漫诗意的语句。“Oliver, who for so long had loomed like a fulcrum on the scale of life ... Yet life without so-and-so was simply unthinkable.”你的存在支撑起我的生活,你就是我生命的支点。 “Tomorrow I go back to my coma, and you to yours.” 与你惜别,我的生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You are the only person I’d like to say goodbye to when I die.” 你将会是我在离开这个世界前唯一牵挂的人。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 而这句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我也会如此呼唤你” 正是出自于小说中主人公做爱时高潮来临的即兴对话。这句话的意思是Oliver已经把正在合体的Elio看成自己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希望Elio也这么看他。Oliver还安慰Elio不要担心家人听到。而这与Elio的想法 “You’ll kill me if you stop,” 形成了对应关系。电影里把这段对话挪到了合体后,略显不自然。
“The Brain may take advice, but the Heart, and Love knowing no geography knows no boundaries. " - Truman Garcia Capote 面对爱情,我们的心不会像大脑那样去思考,顾忌琐碎。- 导演引用
▌故事背后的哲学思想
关于爱的起源,雅典诗人及剧作家阿里斯多芬尼斯(Aristophanes 公元前450-385年)在《会饮》时说过,世界上有三种人类,他们分别由男男,女女和男女组成。宙斯及其他众神把他们一分为二,让他们失去了力量。而我们只有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原本属于自己的另一半,由此产生了爱情。(阿里斯多芬尼斯描绘的“两面人”与本片的海报有几分相像。)在书中,Elio会穿Oliver的衣服,Oliver会重复Elio的话语,他们喜欢交换唾液,交换名字;在做爱时Elio感受到,他们的年龄与性别慢慢的溶解了;在Oliver要吮吸Elio精液的时候Oliver感叹道,这一小股精华汇聚了你的祖祖辈辈,来之不易;在Oliver如厕后,Elio告诉Oliver不要放水,这样他们的排泄物也会在一起,Elio释怀,我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在父亲引用法国作家蒙田的那句“因为是他,因为是我”,来形容Elio与Oliver的关系的时候,Elio内心却认为,用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呼啸山庄》中的那句“他比我,更像我”,来形容他们这段关系才更加贴切。这种合二为一的爱情(或者说自恋的情感)贯穿了整部小说,所以不能用LGBTQIA去定义。
“I believe with every cell in my body that every cell in yours must not, must never, die, and if it does have to die, let it die inside my body.” 这段文字就是当Oliver离开Elio后,Elio用来安慰自己的,他既然义无反顾的吃下了沾满我精液的桃子就说明他与我会生死与共,合二为一,想到这里Elio 感动的哭了。导演本来删掉了这个情节,但作者反对,最后折中改成Oliver并没有吃下桃子,而演员Elio还是哭了。对此Elio的解释是不舍得Oliver的离开。此处情节的变动弱化了主角间情感的循序渐进。小说中的Elio在与Oliver初次接触的6周期间一直在为与Oliver分离做好各种身心准备,作为长期打算,他决定到美国读大学去找Oliver,而在那之前,他计划用邮局的电话偷偷与Oliver保持联系,在平日里,他会把与Oliver有关的一切都以地标的形式记下来,用来日后安抚自己。“I could easily have thrust myself on him years ago, married or unmarried.” 而Elio始终坚信,如果当初他能义无反顾的与Oliver在一起,就不会像今天如此遗憾。
“My father laughed it off, saying I was too old not to accept people as they were.” 如果要探讨这部电影或小说对LGBTQIA有什么影响,唯一能靠上边的就只有剧中父亲(Michael Stuhlbarg)对Elio开明的教育方式。“They’d clearly been prying, together or separately.” 书中多次暗示任何事都逃不过管家Mafalda的耳目,“No secret could escape this network of informed perpetue, housekeepers”, 所以Elio的父亲一开始就知道Elio和Oliver的事情。有一次Elio抱怨他的女友Marzia难以捉摸的时候,他的父亲反讽到“As if you aren’t!” 。他的父亲甚至还用心的为他和Oliver在罗马预定了高级酒店。对于父亲的这些举动父亲本人的解释是如下。
“You had a beautiful friendship. Maybe more than a friendship. And I envy you. In my place, most parents would hope the whole thing goes away, or pray that their sons land on their feet soon enough. But I am not such a parent. In your place, if there is pain, nurse it, and if there is a flame, don’t snuff it out, don’t be brutal with it. Withdrawal can be a terrible thing when it keeps us awake at night, and watching others forget us sooner than we’d want to be forgotten is no better. 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 than we should that we go bankrupt by the age of thirty 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 But to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what a waste!” 你们的友谊是美好的。也许超越了友谊。我羡慕你。就我看来,大多数家长会希望此事就此了结,或者祈求他们的孩子能快点振作起来。而我不是这样的家长。现在的你,会去抚平伤痛,但如心中依旧存留火花,不要残忍的掐灭它。逃避不会让我们睡的安心。但相比之下,看到对方比预想的先忘记自己会更加糟糕。为了让伤口更快愈合,我们强求自己忘掉过去,以至于不到三十岁的我们就已经遍体鳞伤。每次开始一段新的感情,能付出的情感会剩的越来越少。为了避免再次受伤,而变得麻木不仁,这多可惜!- 原著
"We’ve all gone through first love, I hope, and come out the other side mostly intact." 人人都有过初恋,经历过它会让我们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 编剧James Ivory在18年奥斯卡颁奖致辞
”Right now there's sorrow. Pain. Don't kill it and with it the joy you've felt. “ 现在你的会感到悲伤,痛苦。不要连同曾经的快乐,把这些感觉一起遗忘。(要学会在痛苦与悲伤中寻觅曾经的快乐。)- 剧本
▌导演说“爱”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The experience of Elio and Oliver becomes a substance that makes everybody intoxicated by their relationship, it’s about compassion, he (the author) didn’t (directly) use the word ‘love’ in this novel。” Elio与Oliver的关系令人怜悯,难以忘怀,书中没有用到“爱”这个词(来形容这段关系)。- 导演
悉达多·穆克吉说过,“每一种药都是伪装的毒,但每一种毒都可能是画了妆的药。” 如果你已深陷故事的泥潭无法自拔,那是因为你的灵魂正在反省中挣扎。这个故事的背后所映射出的是每个人在一生中所做出的抉择对于一生可能带来的影响。
“I may have come close, but I never had what you had. Something always held me back or stood in the way. How you live your life is your business. But remember, our hearts and our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ly once. Most of us can’t help but live as though we’ve got two lives to live, one is the mockup, the other the finished version, and then there are all those versions in between. But there’s only one, and before you know it, your heart is worn out, and, as for your body, there comes a point when no one looks at it, much less wants to come near it.” - Novel
正如Elio的父亲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往往活在多个版本的生活里,现实生活,理想生活,甚至现实和理想的中间,但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真正的生活,有时只有一次得到理想生活的机会,即使你追逐理想的心一直没有放弃,但你的身体终究会垮塌。一生中,有时只因一时的外界因素如,社会观念,家庭观念,宗教观念等改变了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因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失去了得到理想生活的机会。
”The meaning of the river flowing is not that all things are changing, so that we cannot encounter them twice, but that some things stay the same only by changing.“ - The cosmic Gragments by Heracltus.
之所谓,人去楼空花已尽,花谢人散未有期。稚年往事一幕幕,逝去人非泪已干。人生有翻滚的河水,川流不息,波澜起伏,看似繁杂,却又万变不离其中。
“Everyone goes through a period of traviamento... Dante himself did. Some recover, some pretend to recover, some never come back, some chicken out before even starting, and some, for fear of taking any turns, find themselves leading the wrong life all life long.“ 人生难免误入歧途,连但丁亦是如此。一些人回来了,一些假装回来了,一些没回来,一些人则生怕事后发现他们这辈子的路都走错了,索性连尝试的念头都没有就胆怯了。- 作者
当你奋斗一生,子孙满堂,年迈体弱的时候,也许,那时唯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只有幻想在理想生活世界里的你。所以,请不要轻易让机遇与你擦肩而过,有时错过了真的要后悔一辈子。如果你已成为家长,请尽可能给予你的孩子对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所做出决定最大的宽容,引导和支持。 父亲的此番人生感悟足以让读者终身受益,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和Elio一样好奇父亲在年青的时候错过了什么机遇。“So much of it is wrong, though.” 和电影不同的是,书中的Elio曾多次抱怨家庭内部的矛盾。
“I envied these lives and thought back to the thoroughly delibidinized lives of my parents with their stultifying lunches and dinner drudges, our dollhouse lives in our dollhouse home, and of my senior year looming ahead.” 我嫉妒这些人,他们让我想起我父母禁欲的生活,枯燥无味的餐桌交际,过家家般的日子,还有我的中学最后一年。- 原著
这里也进一步说明了Elio父母禁欲般的枯燥生活。而在电影的删减片段里包括了离别时Elio与Oliver 在屋外回忆这几周美好的时光,话音传到了他父母的卧室里以至于父母性趣盎然开始亲热起来。这个加戏我理解无能。
▌寓意简单哲理深厚
“Two young men who found much happiness for a few weeks and lived the remainder of their lives dipping cotton swabs into that bowl of happiness, fearing they’d use it up, without daring to drink more than a thimbleful on ritual anniversaries.” 两个年轻人在几周的相处里,找到了无比的幸福感。从那之后,他们的人生只能依赖,在每次相聚时,用棉花棒蘸着承载着回忆的小碗来获取幸福,每一口比顶针还小,生怕这种感觉被一饮而尽。- 原著
而现在你可以把这部电影或小说理解成一个美丽而又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导演也承认想把小说拍成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的电影。其实小说的初衷也是写给各个年龄层看的,尤其是作者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们,不然也不会少女心的在主角们互做bareback的时候突然插入一段关于个人卫生健康问题的尴尬对话。导演决定同时拍摄不同的版本,而最终上映版选用了对话较少的版本。值得留意的细节是在原著里,Elio和女友亲热时会带套,而和Oliver之间则不会带套,以此强调相互融为一体。(珍爱生命,切勿效仿!)
“Amor ch’a null’amato amar perdona.” 爱,让每一个被爱的人无可豁免地也要去爱 - Elio引述弗兰西斯卡《地狱篇》出自但丁《神曲》
在故事的一开始,Elio在来访者的简历里看中并向父亲推荐了这位来自美国的英俊硕士生Oliver,后来Oliver因为书中的这句“ 爱,让每一个被爱的人无可豁免的也要去爱.” 被Elio的迷恋所吸引。因为Elio的拖延症以及Oliver的意志薄弱,两人同时错过了机会,没能走在一起。最终,两人只能依赖重温当年在一起时的美好点滴来获取幸福感。小说第一部第一章的标题”If Not Later, When?“可以理解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以及文章中Oliver的口头禅“Later”可意为“稍后再说”。是的,作者有意用他们来隐喻Elio的拖延症。而两人最终没在一起才会使寓言的寓意变得如此深刻。
“It’s something that’s always been with me. Some people feel lost, and some people feel lost and think about it, and some people feel lost, think about it and question it. I was always questioning. I was always aware of lust. I was always aware of whatever I wanted. The fact is that whatever I wanted, however strange it seemed, others wanted it too. When I write about it, I have to have the assurance that whatever I felt, as weird as it was, the peach scene in a case, I assume that everybody else gets it, everybody else would share something. I’ve reached and touched readers because they feel it, though they won’t admit it.” 有时人们会感到迷茫,有些人会去思索,而有些人会在思索间探寻究竟。我属于后者。我的欲望感很强。我了解我的欲望。奇怪的是,我发现大多数人与我有着相同的欲望。例如,在写桃子情节的时候,我要把我的欲望传达给读者,引起共鸣,产生话题,我认为我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有些读者不愿承认。- 作者
Oliver的演员Armie Hammer认为电影作为艺术的载体,其意义在于能够激起观众对自我的反思,他认为电影《Call Me by Your Name》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最后,来引用Oliver对Elio的一句饱含深意的发问。这个问题也许是作者留给读者们对自己人生感悟的考验,亦作为重要抉择后的一则戒语。
“Would you start again if you could?” 如果可以,你是否愿意从新开始?
▌花絮集锦
据Vulture报道,导演在BFI伦敦电影节上说他希望在2020年为该片拍摄第二部。拍摄风格会借鉴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的作品“Before“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Before Sunrise 1995),《爱在日落黄昏时》(Before Sunset 2004)以及《爱在午夜希腊前》(Before Midnight 2013)。其特点是简约浪漫主义,且故事限定在极短的时间内,这一点与原著最后章节中Elio与Oliver的15年后会面风格非常吻合。续集将设定在九十年代,其好处将在于,Elio的年龄将与其扮演者Timothée Chalamet的年龄接近,有利于演员的本色出演。目前,导演Luca还没有确定是否会按照小说剧情拍摄,但他已打算让Elio与他的女友Marzia(扮演者Esther Garrel 出身显赫,其父亲导演是Luca的好友,所以...)复合并发展出一段亲密的恋情,他会尝试像法国导演François Truffaut的电影《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中的Antoine Doinel那样塑造类似角色。
正如80年代的影评人批判当时电影《莫里斯》的圆满结局,现如今的影评师在批判《请》过于理想化的剧情。作为一个背景设定在1983年讲述男性之间初恋的故事,原著以乌托邦的形式成功的避开了当时的一切消极元素。但随着电影的走红,越来越多的影评人批评该电影完全避开了在80年代的ADIS爆发引起的种种社会问题,这与一部有影响力的电影创作精神完全背道而驰。至此英国Pinknews新闻在2018年2月28日引述导演回应如下。
”I think [the AIDS crisis] going to be a very relevant part of the story. I think Elio will be a cinephile, and I’d like him to be in a movie theater watching Paul Vecchiali’s Once More [a 1988 film about the AIDS crisis]。That could be the first scene [in the sequel].“ 我认为(AIDS危机)将会成为(续集)剧情的一部分。我认为Elio会是一位电影爱好者,我希望他会在影院里观看保罗·韦基亚利 (法国导演 Paul Vecchiali)拍摄的电影“Once More”。(该电影于1987年上映,讲述在AIDS危机的背景下,一名男子为了另一名男子抛弃他的妻子),这可以作为电影(续集)的第一幕。 - 导演
与美国电影不同的是,欧洲电影不会在创作时受到电影类别的约束。而如今令导演Luca头疼的是大多数观众把该片理解为一部同志题材作品,这违背了原著的灵魂。所以第二部电影将淡化“同志”情节,此外Luca也透露2017年51岁的Elio会有长子一个。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二部电影会有一个糟糕的结局,原著开放的结尾给电影的第二部留下了很多种可能,而其中一种则是Elio和Olive偷偷离开他们的伴侣,开始一段短暂的世界旅行。最近导演Luca表态,电影的第一步如此成功,意味着第二部注定失败。他在质疑接拍第二部的必要性。
其实小说的结尾已经暗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可惜没人能体会出来。在书的最后一章,Oliver邀请Elio去他家吃晚饭,顺便见见他的妻子和孩子,而Elio顺口回了句“我不能”。此刻对于Elio而言,乃情牵往事梦依然,他无从面对寻求友谊的Oliver。但在最后,Oliver主动造访了Elio的故居,而此行的目的不再出于友谊。所以如果Luca愿意,电影续集的结尾会非常圆满,至少我认为这会更有意义。- 作者
▌卓越的艺术团队
该片制作团队才华横溢,除了前文提到的美国歌曲艺人Sufjan Stevens,再有就是意大利时装摄影师Alessio Bolzoni。今年35岁的Alessio已经为众多奢侈品品牌拍摄过广告大片,他的客户有Dior Homme, Kris Van Assche, Christian Dior, Louis Vuitton, 3.1 Phillip Lim, Adidas, Adidas Y3。其拍摄特点就是从下向上仰视拍摄模特,突出模特身体的自然曲线剪影,如同在拍摄一尊尊高大的米开朗基罗雕像。除了为本片创作海报,Alessio还拍摄了多个系列的宣传照。
▌意大利克丽玛
还记得在影片一开始, Elio的父亲让Elio带Oliver去克丽玛Crema开银行账户吗?还记得他们去Lake Garda湖探寻古迹吗?导演的家就住在Sirmine del Garda,位于Lake Garda以南90公里处,一座17世纪风貌的小镇,距离米兰约40分钟的车程。导演Luca买下了小镇里一座被闲置近40余年的300平砖瓦古宅。Luca亲自动手用了半年时间对故宅室内进行装修。这里不仅是Luca的居所,还是该片工作人员创作与排练的地方。在拍摄期间,第一层所有房间一直延伸到后院及鹅卵石地面的停车台全部留给前期剧务人员,第二层则留给后期制作人员对影片进行编辑剪辑。演员则住在附近的民宿公寓。而剧中Elio的宅邸就坐落在附近3公里处,Luca非常喜欢剧中Elio家的这栋别墅,他原本打算买下它可惜资金不够,于是他决定将对它的爱呈现在影片里。现在这座16世纪的别墅仍在出售中,它的报价是215万美元。Luca说他的秘密就是想成为一名室内设计师,而且只为富豪工作,因为他不喜欢在艺术创作上受到约束。相关延伸阅读请跳转纽约时报。原著巧妙的借助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油画作品,意大利民谣以及但丁的诗歌,对原本抽象的故事背景与自然风貌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其中B城就是对应现实中意大利海滨城市博蒂格拉Bordighera,因为那里有莫奈作品中的Monet's Berm。虽然这些被影片中的克丽玛所取代,但影片后来加入的考古学与雕塑等艺术元素完美的展现了影片独特的异域文化,配合传统35mm胶片,每一帧风景颗粒感十足,犹如一幅幅印象派作品被胶片链接起来,画质感如痴如醉。如果你对影片中意大利小镇的风景情有独钟,可以关注一下下面这些地方。
Piazza Trento e Trieste:Elio与Oliver经常去的小广场
Moscazzano:Elio与Oliver骑车远足的乡间
Fontanili Capralba:Elio与Oliver初吻的湖畔(那的水真的很凉)
Jamaica Beach:Elio与Oliver还有父亲探寻古迹的海边
Cascate del Serio:意大利最高的瀑布,约314米,瀑布由水闸控制,影片中是消耗巨资的人工放水。
Bergamo, the Agnello D'oro Hotel:父亲为Elio与Oliver预定的罗马酒店
Pizzighettone:离别的火车站
▌原声音乐也有故事
整部电影贯穿在古典与80年代流行音乐之间,有Sufjan创作的先锋派民谣,有收音机和电视的背景音乐,有DJ的舞曲,还有主角Elio亲自弹奏的吉他和钢琴曲。正如导演Luca所说的那样,该片的每一首原声音乐都具有其特殊的含义。有的通过歌曲的名称和歌词来烘托剧情,有的用播放次数与剧中演员形成对应关系,还有的借用了作曲家本人的创作风格来进一步折射主角的性格特征。而影片中出现的歌曲也真切的向观众描绘了1983年意大利北部地区的流行文化。例如,在影片第17分24秒处,晚饭后的Elio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闷闷不乐,而电视上播放的正是一档名叫《星光下》(Sotto le Stelle)娱乐节目的83年版本的片头曲“Una serata sotto le stelle”。最终,电影选用了大约30首不同的插曲,而电影原声带只收录了其中的17首。Luca在采访时表示他要以此片向那个过往的年代生活致敬。
闭上双眼 去想你
Oh, to see without my eyes
想起 我们的初吻
The first time that you kissed me
那时 我任性的哭泣
Boundless by the time I cried
那时 我的世界只有你
I built your walls around me
世间 如此喧嚣
White noise what an awful sound
河畔 与你亲热
Fumbling by Rogue River
犹如昨日 飘然欲仙
Feel my feet above the ground
苍天 请将我救赎
Hand of God, deliver me
我已 不知所措
Oh, woe is me
想起 我们初次肌肤之亲
The first time that you touched me
好梦 可否再续
Oh, will wonders never cease?
让我尽享 迷离之爱
Blessed be the mystery of love
- 自译v11版
▌延伸文学作品推荐
2018年6月2日应英国卫报邀请,作者André Aciman向读者推荐了5本关于初恋的文学作品。
▌延伸影音作品推荐
1981年版11集电视剧《故园风雨后》,该片在BBC广播公司主席家的城堡Castle Howard拍摄。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2017)

又名: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港/台) / 以你的名义呼唤我 / 唤吾汝名 / CMBYN / Chiamami col tuo nome

上映日期:2017-01-22(圣丹斯电影节) / 2017-11-24(美国)片长:132分钟

主演:艾米·汉莫 蒂莫西·柴勒梅德 迈克尔·斯图巴 阿蜜拉·卡萨  

导演:卢卡·瓜达尼诺 编剧:詹姆斯·伊沃里 James Ivory/安德列·艾席蒙 André Aciman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