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有几个译名:“三十而丽”、“独身女人”、“三面夏娃”。
  把它译成“三十而丽”是把露莎当作了故事的主角。“当初露莎充满期待从故乡塞尔维亚来到瑞士,想要得到一个新的美好人生。半个世纪过去了,她只剩下对金钱仍保有热情。露莎的生活遵守著不变的原则:朝九晚五的工作、细数每天赚的钱、在小公寓里吃一人晚餐。”这是豆瓣上对这部电影的内容介绍中关于露莎部分的表述,我并不完全同意。露莎的生活方式让我想起了那个以自己的行踪为邻居提供准确报时的老头——康德。露莎恰恰过着一种康德式的生活,追求着一种极具正当性的伦理目标,这个目标与其说是金钱,不如说是事业,更本质上讲是一种独立、自由的生活。用露莎自己的话来说,“我现在谁也不用依靠”。这或许是所有移居者的目标。不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付出代价——压抑个体的肉身欲望、无视自己的软弱与无助、坚持单调的生活方式、在如同钢丝般细狭的生命轨迹上不偏不倚的前行。
  如果把片名译作“独身女人”,或许还是将露莎作为主角,但至少从字面意思上还包括了另一个女人。“安娜是个美丽的女孩,冲动的她想在新城市里寻找新生活,因为想隐藏自已的无助,经常随机寻找着避风港和找能够给她温暖的人。为了挣钱,安娜接受在餐厅的工作,她是个好员工,却也常挑战露莎的固执。”安娜或许代表着另一种生活。她也是只身一人来到瑞士,在到这里的头天晚上用自己的肉体换了一夜的食宿。当然,她不是妓女,但她明白三件事,第一她需要快乐,第二她需要帮助,第三她不必考虑伦理道德上的束缚。因为她患上了白血病。生命对于安娜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时间段的概念。生活对她来说指的就是此时此刻的感觉。她不需要挣太多的钱以便为那个莫须有的“将来”作打算。她清楚的知道享受当下的生活就是对自己负责。
  显然,露莎与安娜成了一对矛盾。压制欲望以求长远,还是,及时行乐把握当前?电影中的露莎表现出对安娜的生活认同。在安娜冒昧的为她准备的生日派对上,露莎让她自已忘情的跳舞,似乎对未来重新打开了心房;之后是与管住了自己很久的男人私会,享受性的快乐;之后是与安娜一起爬雪山打雪仗……或许,从康德的眼里看这是欲望战胜了理性。但是,当理想遭遇白血病,有多少人会不为曾经的压抑感到后悔?
  我最喜欢的译名是“三面夏娃”。只有这个名字把电影中的三个女人囊括其内。“蜜拉是露莎长期雇用的员工,她和丈夫儿子住在一起,每天辛苦的工作只希望能够完成她的梦想,在克罗埃西亚的家乡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蜜拉或许并不代表第三种生活,她是露莎生活的将来时——通过一生的辛苦劳作,终于完成了足够的积累,有能力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可是,突然,她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想要、也不需要那栋存在于自己想象中的房子,自己需要的仅仅是日复一日的活生生的生活。她决定不再为那所房子放弃自己买新衣服的打算了。
  说到理想,让我想起了共产主义理想。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为了这个理想而奋斗甚至做出牺牲。然而,当我为共产主义理想努力奋斗压抑自我甚至做出巨大牺牲的时候,我身患绝症或遭遇不测,这时候的我如何面对自己?难道我真的会为没有“碌碌无为”而不悔恨?影片中安娜的哥哥死在了故乡,大概是苏军入侵的时候死掉的,为了理想和别人的未来,他牺牲生命是值得的吗?安娜失去亲情也是值得的吗?“理想”的概念是理想的,它几乎不敢面对任何意外。而现实比理想更加的不符合逻辑。
  不说这种宏大叙事了。去年国庆,重庆的一辆711公交车冲下了石门大桥,几十人的生活与生命在一瞬间结束了。后来跟一个老师聊到这件事,她说她最近贷款买了房子,她要求办最长时间的按揭,虽然比短期按揭花的钱多,但是同期内自己得以支配的钱也多了。谁知道能不能活到按揭交完的那一天呢!这么说或许是有点悲观,可是又是什么让我敢于乐观的看待生活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胆小。
  记得有谁曾经告诉我,要“生活”不要“死活”。面对三面人生,我们如何选择?

三十而丽Das Fräulein(2006)

又名:三十而麗 / 未婚女子 / 三面夏娃 / Das Fraulein / Fraulein

上映日期:2006-08-07(洛迦诺电影节) / 2007-01-25(德国)片长:81分钟

主演: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 Marija Skaricic Lju 

导演:安德蕾娅·什塔卡 编剧:Barbara Albert/Marie Kreutzer/Andrea St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