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头的公路骑自行车片段,简直美极了,让我想起了侯孝贤,还有最近的毕赣的《路边野餐》里的公路镜头。
言归正传,lucien 开始于打猎,结束于打猎,不过,直到最后他才漏出来笑容,这也是爱情的花朵结出的芳香吧。最后,逃离德国警察局的晦暗,色调一下子转变为明快的天蓝色,压抑的心情也一下子释放。当然,有很多豆油讨论导演的政治立场问题,觉得这样描写纳粹简直不能忍受。我不是很同意,下面会详细论述。标题说的是爱情,就先说说关于纳粹法西斯的爱情,关于邪恶的恶魔的爱情。

——————影片最后,我想起了李安的《色戒》。色戒里的易先生是一个中年的lucien,或者说lucian如果不被抓住,被判刑,最后,就会变成一个法奸,一个法国的易先生。为什么会这么说?首先,比较两者的爱情模式,都是男方主动强势,并且有很强的占有欲和嫉妒心,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在这里表达的最充分。易先生是汉奸,lucien是法奸,占有暴力,是强力者,与此同时带来的强者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这时候在战争混乱的年代更能够显示出力量或者说优势。比如,frence的父亲租房子,房东来涨房租,父亲唯唯诺诺,lucien拔出手枪一句话吓走了房东。易先生住所壁垒森严,重重警卫,更是从环境上就显示出了强力者的地位,还有买钻石一掷千金,博取美人一笑等等。我只是想说,男性的强权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尽管这种地位是通过暴力和威胁等不正当的方式获取来的。
在男性暴力统治下,女性很容易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对暴力有一种渐渐地依恋感和信任感,并且通过在强力的羽翼呵护下获取安全感。
还有结局,易先生最后决然离开,杀死了芝小姐。作为一个社会老油条,易先生知道留下她,会给自己招来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如果年轻一些,或许易先生还是会学习lucian那样,杀死自己的同僚或者是背叛自己的组织,然后跳上去远方的火车和心爱的人去逃亡,浪迹天涯。我想说的是,你注意到了吗?《色戒》全片,易先生没有露出一丝笑容,就连梁朝伟和汤唯做爱时,也没有一丝笑容,只有是性欲的发泄快感,可能也包括情感压抑的暂时释放。相反,吕希安最后躺在草地上和france调情嬉笑,露出了昙花一现的短时笑容,人性觉醒了,情感解放了,感情奔腾了,我觉得这个笑的镜头才是影片最美的画面,是路易马勒的全部主题思想的表达。有人也许会说,这样处理简直是减轻了作品的批判力度并且违背艺术电影处理纳粹的政治立场,对于纳粹,对于法西斯,就应该坚决地批判,并且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批判。李安让易先生杀死了芝小姐,让他仍然在压抑晦暗环境中,时时刻刻地过着神经紧绷的日子,面临着死亡的恐惧,并且让易先生继续作恶,没有让无产阶级和红军地下党最后胜利有一个光明的结尾。这样处理,就一定增加了批判现实反映历史的力度了吗?我存疑。这里涉及到政治和艺术的关系。到底是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政治宣传服务?还是艺术始终为艺术自身服务,为探索人性服务,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好像争论了很多年,现在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可是,我倒是觉得伟大的艺术家并没有处在这两者的矛盾中,相反,却是以辩证的方法处理这些争论。其实,可能这两种观点的出发点并不是矛盾的,甚至出发点本来就是相同的。就是说,艺术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然后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个人经历,开始用这些个人的,私有的,经验来解释艺术,来诠释政治。当然,艺术体验本身就是及其私人的个性化的,但是当私人化发展到极端时,艺术就恰恰偏离了生活本来的样子。《太阳照常升起》很多人说根本看不懂,姜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生活本身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情节,太多的起承转合,生活不是戏剧,有时候恰恰是生活充满多义性,丰富性,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者是结局,更没有那么多完美的结局。”其实,能够对生活有明确答案的人就相当难得了,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的目的,这也就是哲学和艺术以及宗教存在的原因吧。
这两部片子的导演其实都是伟大的。他们已经尽力摒弃了偏见,用生活自身的语言,用一只镜头叙说那个充满杀戮罪恶的荒谬时代,回顾过去,让我们尽可能地去还原,去了解那段历史中的人,人的情感,人的生活。这样,而后,引起思考,唤起反思,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或许,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算是艺术对现实的干预和影响。

拉孔布·吕西安Lacombe Lucien(1974)

又名:迷惘少年 / 吕西安·拉贡布 / Lacombe, Lucien

上映日期:1974-01-30片长:138分钟

主演:皮埃尔·布莱士 奥萝尔·克莱芒 霍尔格·洛文纳德勒 特蕾泽· 

导演:路易·马勒 编剧:Louis Malle/Patrick Modi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