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电影。影片于1979年5月19日在中国上映。它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均获得过多个奖项。这部影片是很多人小时候的童年记忆,塑造了很经典的哪吒形象,另外一方面,随着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热点映,哪吒又一次备受热议。而且哪吒这个人物形象很有特点,所以借此再回顾一下《哪吒闹海》。
我们对哪吒的了解很大一部分出自《封神演义》,其为明代许仲琳所著,传统故事里的哪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世魔王,其母怀胎三年一朝旦出,生出肉球,哪吒从肉球中出,其师傅太乙真人赐名哪吒。并授予他混天绫和乾坤圈。一日他前去洗澡,搅得水晶宫动乱,东海三太子敖丙前去,却被哪吒扒皮抽筋。东海龙王欲告天庭,反被哪吒止住,而后四海龙王联合,哪吒削骨肉还于父母,方才了罢。书中说道:
「四海龙王敖光、敖顺、敖明、敖吉正看间,只见哪咤厉声叫曰:“‘一人行事一人当’,我打死敖丙、李艮,我当偿命,岂有子连累父母之理!”乃对敖光曰:“我一身非轻,乃灵珠子是也。奉玉虚符命,应运下世。我今日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你们意下如何?如若不肯,我同你齐到灵霄殿见天王,我自有话说。”敖光听见此言:“也罢!你既如此,救你父母,也有孝名。”四海龙王便放了李靖夫妇。哪咤便右手提剑,先去一臂膊,后自剖其腹,剜肠剔骨,散了七魂三魄,一命归泉。四龙王据哪咤之言回旨。不表。」
而后哪吒又重得莲花身。在这个故事中,比较反世俗得就是哪吒削骨肉换父母的故事。哪吒这一人物形象最初由佛教来,系为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太子,面向凶恶忠于佛祖甚于父亲。其拆骨肉做法与佛教息息相关,但原因和过程尚不知晓。宋朝时期,哪吒形象道教化,中国化,因当时人注重孝,哪吒因孝而析骨肉还父母。(刘文刚:《哪吒形象演化考》,《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第179页。)
回归到《哪吒闹海》里的故事,其大致框架不变,但制造出了正反两面,形成戏剧冲突,并对故事进行微调,反派变成了四海龙王。四海龙王掌管降水,不过他们行为乖张,作恶多端,百姓献祭不要反而要童男童女。哪吒在海边戏水时好友被抓,哪吒大闹水晶宫,杀死三太子。龙王不服,欲图恶人先告状,上天庭禀玉帝,被哪吒拦住,痛打一顿后求饶,并说不再生事,谁知反悔,联合四龙王水淹陈塘关,要求李靖杀子。李靖不忍下
手,哪吒看到好友惨受大水劫难,于是决定还骨肉于父母,遂自杀。
《哪吒闹海》里的哪吒通过美化,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正面人物。在形象上,创作者继承了原本哪吒小孩子的可爱形象,个子矮小皮肤白嫩,丹凤眼睛红肚兜,性格活泼,聪颖,武力值高。此外,在故事情节上,创作者设计了一个与哪吒亲近的形象可爱的小鹿。让哪吒的形象更为和善友好,受小朋友喜欢。
在思想层面上,《哪吒闹海》也继承了其“孝”的部分。但与孝相比,这版哪吒更强调“义”。创作者给他的闹海“动机编造了更为合情合理的理由——闹海是因为朋友受欺负,自尽一方面也是看到好友受到大水之苦。哪吒的懂事,明大义由此塑造而成,尤其在父亲墨守成规、畏手畏脚举动的衬托下,更是显得哪吒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
创作者以中国神话为根,选择了哪吒这个人物。在某一方面,哪吒和大圣有相似处,他们“胆大“,不拘泥于常规世俗,一个敢与龙斗,敢上天庭装玉帝声;另一个敢与天称齐。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股敢于天叫板的劲,神话故事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就是在”向天呐喊我不服输“的经典表达,哪吒也是。并且创作者赋予了哪吒一些其他的美好品德,让人喜欢他的美好,向往这种美好,在悲剧到来时会共情,自然悲从心来,当哪吒重生时也会大声叫好。而且”哪吒“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愿意为友挺身而出,为友舍生忘死。谁又能说这不是当时同志情的另一种延申。
哪吒的形象一直都在变化,古人把哪吒从析骨肉没理由变为以孝为理由,将哪吒塑造成自己可以接受的样子。《哪吒闹海》中的哪吒也是。到后面又出现了陪伴90后童年的《哪吒传奇》,这里面的哪吒更是可爱,小英雄形象更为深刻,几乎让年轻人淡忘了哪吒原本就是一个混世魔王。其实无论怎么变化,他都有一点未在变——经典的哪吒形象能反映创作者的意图,以及身处环境的特点,人们需要他是什么样子的,他可能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哪吒闹海(1979)

又名:Prince Nezha's Triumph Against Dragon King / Nezha Conquers the Dragon King

上映日期:1979-05-19(中国大陆)片长:65分钟

主演:梁正晖 邱岳峰 毕克 富润生 尚华 于鼎 

导演:王树忱 严定宪 徐景达 编剧:王树忱 Shuchen Wang

哪吒闹海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