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8-03-25

失控陪审团:失控的正义



故事源于一场众人瞩目的案件:原告是在一场枪击案中痛失爱人、独自抚养着年幼儿子的遗孀;而被告是轻易便可只手遮天、年收入20亿元的军火制造商,以后者对于“枪支泛滥枪击案频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名,双方对簿公堂。尽管民意人心都无不偏向这对苦命母子,但实力悬殊之大仍然不言而喻,更毋庸提此类案例并无胜诉的先例。军火商也不惜重金聘请了向来无往不胜的大律师蓝金•芬奇及其强大的智囊团队,为的不仅是免于一千万的巨额赔偿,更是担心一旦败诉,海洋法系的案例援引原则将把美国枪械业卷入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当中,引来一个又一个不必要的麻烦。而传说中的芬奇团队果然不负所望,他深知再精彩的辩才也无法左右这场棘手的官司,于是转而另辟蹊径,从陪审团下手,一一找出每个陪审员的弱点并加以利用,威逼利诱其做出有利于军火商的判决,是他的作战方案。
有人把这部电影作为英美陪审制度的简易教科书,确实有其道理存在。片子从这里开始便将笔墨着重于陪审制度的进行程序,让观众对于陪审团的运作有了一定了解。首先是陪审员的选定。一般来说,陪审团成员的候选人是法院从其辖区的选民登记中随机抽出来的,而候选人人数依各州法律及案件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然后再从其中选出12名正式陪审员及若干候补成员。由于陪审团成员将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审理结果,因此选定陪审团成员要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根据规定,陪审员的选定,可以首先由法官询问,然后由双方律师补充询问,也可以是双方律师为主进行。在此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均可以行使对某位候选人的回避权,以避免陪审团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判决。因此,由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控方律师罗尔和吉恩•哈克曼的辩方律师芬奇——两大戏骨之间的较量也由此展开。可以看到,芬奇不仅在事前就对所有候选陪审员的职业、学历、家庭、政治倾向等背景情况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调查,并在筛选现场通过高科技设备来窃听监视某位候选人的一举一动并结合其背景来判断是否会做出利于己方的判决,由此指挥前台律师接受或拒绝该名候选人。双方律师你来我往、速战速决并足以震慑全场的强大气势由这场戏便可见一斑。
就在此时,男主角尼克•伊斯特多少有些神秘的登场了。从收到听审通知到被法官质询,他始终是一幅事不关己的无谓态度,带着一点妄想逃避陪审义务的意味,结果“极不情愿”地成为了陪审团的一员。最后,当12人的陪审团正式组建完成,并成功混入2名已被芬奇收买的候选人之后,就进入了正常的律师辩护阶段。
与普通的法律电影相比,本片对于控辩双方律师在法庭上的唇枪舌战并无太多描写,除了罗尔对军火公司董事的一次交叉询问令其雷霆大怒当场失控让人印象深刻以外,片子的重心还是放在对于陪审团中多方力量博弈的渲染上。芬奇团队对所有陪审员逐一进行着软硬兼施的“攻心战”,或对准软肋,或投其所好,抑或满足其欲望。而与此同时却有另一股力量通过尼克及其女朋友玛丽的里应外合,在悄悄威胁着罗尔与芬奇。玛丽以左右陪审团的民意倾向为诱饵,向两方均开出了一千万元的条件。起初,谁都不以为意,尤其是向来正义感极强的罗尔。但到后来,当尼克通过一点小伎俩剔除了芬奇一方的某位陪审员时,芬奇才开始意识到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位曾在他眼皮底下蒙混过关的神秘男人或许真的有这个能力主导陪审员们的想法,原本以为可以轻易收买的陪审团,正在一点一滴地失去控制。在和玛丽初次谈判破裂之后,芬奇开始屡次用暴力手段企图挖出尼克的底细。终于,尼克的住处被烧毁,法官下令对所有陪审员进行隔离。
其实,在美国不少重大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审理中,法官会根据情况将陪审团与外界隔离开来,以避免陪审员受到外界的干扰,比如著名的辛普森杀妻一案。但这样的情形是很少发生的,被隔离的陪审员不仅在审判结果出来之前必须住在指定的酒店,由警卫看守,未经法官许可不得擅自离开住处。而且在隔离期间,陪审员不能看报、看电视等,以防受外界影响。对于无法正常进行工作只能领着每天一点点微薄差旅补贴的陪审员们——亦是普通正常人来说,这是更加难以忍受的。因而此时的情势明显的倾向于了尼克,芬奇再也无法从中作怪,尼克却凭着他的幽默、体贴、善良的绅士之风在逐渐赢得陪审员们的好感。
而另一边,正直的罗尔对于芬奇的所作所为依旧不甚知情,他坚信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终将获得最后的胜利,因此断然拒绝了玛丽的谈判,殊不知他最关键的证人在芬奇的暗中安排下早已人间蒸发,原告的辩护阶段只能就此结束。恼羞成怒的罗尔冲出法庭在洗手间里找到了芬奇,试图与其辩论是非。不得不提的是这一场戏,不仅是两大影帝唯一一次正面交锋,也是笔者认为本片里最精彩的一场对手戏。几个质问与狡辩的精彩来回,不仅碰撞出了戏骨们棋逢对手的精彩火花,更赤裸裸地展示了美国司法制度下被金钱和利益腐蚀了灵魂、一心只想钻法律空子的邪恶形象和依旧保有一点社会良心与法律道德的正义化身,让人在正邪不两立的对峙中看得直呼过瘾。
在陪审团给出判决前的最后关头,芬奇与罗尔都动摇了,事情的发展太出乎意料,两人都动了用钱买下陪审团的念头。庆幸的是,罗尔最终守住了自己的立场,决定相信陪审团,而疯狂渴望胜利的芬奇则答应了玛丽的提价要求,向其汇去了1500万。故事到此为止似乎已尘埃落定,然而当法官宣布陪审团高票通过了判定被告有罪的决定之时,所有人都震惊了。另一面,被芬奇派出追查尼克与玛丽二人身世的手下也传来回报,他们原来是十年前在另一座城市发生的校园枪击案的被害者亲友,而当时为军火商作辩护并取得胜诉的律师,正是蓝金•芬奇。
一切都水落石出。
片子的结尾处,出离愤怒的芬奇问尼克,10个人都站在了你那边,你是怎么做到的?尼克是这样回答的:我什么也没有做,我只是阻止你,让他们凭良心投票而已。
看起来,似乎结局在尼克进入陪审团的那一刻起便已注定,即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然而,这样的正义是法律所追求的正义吗?被满腔复仇热情驱使着的尼克充其量只是打着正义旗帜行违法之实罢了。或许有人会说最终实现了正义便无庸计较程序中的瑕疵,但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被尼克所控制(至少是深刻影响着)的陪审团与被律师团所操纵的陪审团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而像尼克一般一心潜入陪审团中只为实现心中正义的好莱坞式“孤胆英雄”又有多少?正义早已背离了初衷,失控于人性良心之中,成为深谙此道的精英们手中的棋子,所不同的只有孰胜孰负的差别罢了。抛开一切戏剧性的因素不谈,倘若尼克并未成功潜入陪审团,倘若罗尔最终低了头,倘若尼克与玛丽本就是冲着钱来的,故事的发展又将是另一番景象,不便的还是那被操控的正义。
向来被海洋法系引以为傲的陪审制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作为英美司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陪审团制度得以存在的前提是人们相信对案件事实问题的判断并不依赖法律训练,重要的是公平的机制和人们的基本理性及生活经验。而公平的陪审团机制在电影里也多有体现,即陪审员的选定过程是由控辩双方共同参与决定的。平民百姓可以参与司法决策,最大化地体现了美国式的司法民主,更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司法的独立性,更充当了法院的避雷针和法官的护身盾,有效地避免了法官的权力滥用和司法腐败。不得不说,美国的陪审制度是成功的,然而却不是完美无暇的。或许,陪审制的初衷是公正的,却无法保证陪审团永远公正。向来对陪审制度赞许有加的宪政学家托克维尔曾经这样评价道:“这种制度教导所有人尊重判决的事实,养成权利的观念。它教导人们要做事公道,每个人在陪审邻人的时候,总会想到将来也会轮到邻人陪审自己。它教导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每个人都可能决定别人的命运,而别人也可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然而总是事不遂人愿,正如影片中的一句台词,“你以为那些普通的陪审员是所罗门王吗?不!他只是用着贷款的普通人……这样的人他妈的一点儿也不会在乎什么真理、法律、公正和你所谓的什么美国价值观。”基本理性和道德良知本来就是主观的产物,更不用提正面对垒金钱与自私时的不堪一击,当陪审团也失控的时候,又有什么正义可谈?
即使陪审种度充当司法民主与自由的形象再美好而高大,执行者逃不过一个“人”,操纵了人便操纵了制度,甚至是正义。无怪乎有人说过,“从长远看来,除了法官的人格外,没有其它东西可以保证实现正义。”
我们唯一可以庆幸的是,这仅仅是一部电影。在追求法治的漫漫长路上,在布满荆棘的严峻现实中,我们应该引以为诫,否则,失控的将不仅仅是正义。

失控陪审团Runaway Jury(2003)

又名:幕后陪审团 / 审判在线 / 失控的陪审团

上映日期:2003-10-17片长:127分钟

主演:约翰·库萨克 吉恩·哈克曼 达斯汀·霍夫曼 蕾切尔·薇兹 

导演:加里·弗莱德 编剧:布赖恩·科佩尔曼 Brian Koppelman/大卫·莱维恩 David Levien

失控陪审团的影评

孤狼
孤狼 •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