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8-16

鸟人:就这样“自我”地活着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Steve Jobs
片名为鸟人的电影有两部:
2014年获奥斯卡奖的那部豆瓣评价人数有14w+;
1984年获戛纳电影奖的那部则只有1w+.
纵然如此,我还是觉得30年前的那部更好看。
原因在于除了这部电影近乎完美的视觉语言外,更重要的是其主题(表+里)深深地打动了我——那是对战争摧残人心的娓娓控诉啊!那是对自由和理想的近乎偏执的追求呀!那是对肮脏庸俗的社会的无情揭露呵!
我想艾伦·帕克本身就是一位严肃导演,从《迷墙》《荣誉》《大卫戈尔的一生》等其作品应该就可以对他的风格猜个大概——“反对体制,追求自由和理想”。
在鸟人第二次飞翔失败而落入水沟里,大多人可能都像我一开始一样被那欢快的音乐和动感的节奏加上这喜剧的冲突而忍俊不禁。
是啊,好笑是自然的——
“一个不现实的傻子遭到了应有的挫折后应该会清醒吧?”
很多人会这样想吧。无论是电影的虚幻世界还是现实世界,理想主义者在他们眼里都不切实际,其所作所为理应得到他们的嘲笑。
他们也有权笑。
但是在这里,我想说艾伦·帕克肯定不是为了迎合观众发笑而拍摄这个场景的——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悲剧结局的喜剧化处理”——追求理想的鸟人在精心策划并准备后,最终还是失败了,落入了垃圾车的臭水沟。这点是不是象征着现实社会中大部分理想主义者的结局呢——拼命地折腾、挣扎,但最终还是伤痕累累地被现实打败,与社会妥协——妥协还算好的呢,就跟创业公司被 BAT 收购一样,算好了。
这种处理手法其实也并不是不常见,卓别林应该是最擅用它的——笑中带泪。喜剧惹人发笑,但不代表其不深刻,开心过后更多感到的是满满的讽刺和深思。当然,这样深刻的喜剧又能有多少呢?大多数观众喜欢的不都是YUP、XSY 之流的段子吗?曾经还有人和我说《摆渡人》好笑,哈!供求关系果然都是平衡的,想起前不久看《锵锵三人行》里提到的“垃圾电影总会有垃圾观众”之论。
还有一点,我们经常可能会有一个误区——关于写喜剧的人都是很幽默、很阳光、很好相处的。其实并不然,想想卓别林、憨豆先生、金凯瑞,还是儿时很喜欢的《蜡笔小新》作者臼井仪人就知道了···麦基的《故事》里提到“喜剧从内心而言是一门愤怒的反社会的艺术”。表面愤世嫉俗,内心却是饱受挫折的理想主义,这种失调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专注于社会的灰暗面——愚蠢、傲慢、残忍···酣畅淋漓地发泄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总之,这个场景绝不是纯粹逗人笑的。
上一个场景的结尾是艾尔火急火燎、满心忧虑地跳到水里救鸟人,结果反而自己还感冒了。这个设定真是贯穿全文,套路大致是这样的:“鸟人爱搞事(因为想像鸟一样飞而受伤)——艾尔擦屁股(救、关心鸟人)——艾尔惨被坑(被吓得够呛+到手马子被气走+被老爸胖揍+涉水感冒+懵懵放狗逃窜+怒怼看护突出重围+好不容易逃脱升天结果又被“跳楼”的鸟人吓得虚惊/懵逼一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鸟人真是一个爱搞事、不省心的“熊孩子”啊!而艾尔作为对照人物,其作用在于衬托主角、凸显性格、强化冲突云云,所以不得不背着个锅,也是心疼他,想说服鸟人结果自己被说服,差点”疯“了。不过导演应该是希望我们认同起码不反对艾尔的这种变化的——他从一个完全被人操控、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人变成一个即使在外人看来是“神经质/要疯”但实际上已经人格苏醒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一点是难得可贵的。话说回来现在我深深地怀疑一些以前坚定不移认为是正确无误的东西。可是他们真是对的吗?真理真得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吗?真得是“众人皆醉我独醉”吗?还是只是那“少数人”、那“醒着的人”是冥顽不灵、自欺欺人?如果上帝被科学杀死,信仰早已崩塌,道德伦理淡漠,历史任人打扮,艺术饱含意识形态,人心趋向马基雅维利···我到底还能信谁呢?答案似乎只有“只信自己/活得自我”——
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诞生?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影片中没有多少关于进食的场景,不如让我们谈一下“性”。
爱把妹也善于把妹的艾尔从头到尾都在彰显他的个人魅力和对女性的生殖冲动/崇拜——不管是战前少年的他对A 妹的强行要上以及后来草地与 B 妹的打滚亲热,还是即使战后遭受战争创伤,但在火车上还是试图挑逗小妹妹(随后被其母无情打断)···这些都呈现了艾尔这个代表世俗、有着人之常情欲望的形象。
另一方面,他的不打不相识的好基友鸟人同学却完全超脱了,性对他似乎丧失吸引力——艾尔迷恋的女性胸部对他来说也就是所谓”乳腺发达“。除了性欲,在鸟人身上也很难看到他“热爱(务实)生活”的一面。说到“不热爱生活”,以前我一直以为就是“丧”,但该片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不热爱生活,是因为热爱都用在了自己建构的那个“理想中的世界”并且乐此不疲地沉溺在其中。能说一定就不好吗?
代表理想、浪漫、超脱的鸟人相比艾尔是早就“觉醒”的,他早已摒弃了尘世的横流物欲,似乎在他身上看不出对女人的欲望。很难想象,一个处在青春荷尔蒙爆棚时期的 teenager(thirteen-nineteen)竟然对(性感、开放)的异性提不起一丝欲望。不管是那个因为没有和艾尔野合而不得不主动和鸟人没话找话尬聊而被气走的女孩,还是那个似乎有着“崇拜疯狂科学家”口味而想撩鸟人并在舞会后的驾车到郊外在车里褪去上衣露出她那丰满的乳房并暗示鸟人可以随意“享用”的女孩桃乐丝,鸟人都不感冒,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喜欢着鸟儿。
这里忍不住再说下细节。
前个女孩关心鸟人问他“没事吧”,实际上鸟人是在憋气,不管是在海边让艾尔焦急地数着”密西西比“还是后面惊叹马戏团的人鱼憋气之强的行为举止(女孩问“人鱼有老婆吗?”这样非常现实的问题),都反应了鸟人的天真幼稚性格——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就像《铁皮鼓》里的那个孩子。但是这样“幼稚”的孩子是很难讨到女人欢心的,因为他们真诚、天真、直接甚至真的是或被认为是“低情商”而不善于 social.正如艾尔在海滩教育鸟人如何把妹——“你要让他们(女孩)喜欢你,对他们喜欢的的事,讲得假装很有兴趣!”但鸟人置若罔闻,挥动着手臂像鸟儿展翅一样欢快跳跃着——“我什么都不在乎!只要不是鸟或天空飞的!”
影片全程就这样通过艾尔和鸟人对待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和行为,生动有力地刻画了鸟人的性格——他就是孩子一样啊!小王子也好,戳转皇帝的新衣的孩子也好···他就是这样的“真”!!!但是诚如影片中活在现实又“热爱生活”的女孩们,怎么会看上鸟人呢?私以为鸟人长得比艾尔好看,但相貌可能对女性来说不是那么重要(即使嘴上说)。撇开金钱、权力这两点,或许风趣幽默、体贴入微等性格更重要,当然器大活好什么的也可以加分吧。艾尔似乎硬件软件都具备(他擅长调情,而且又是一个好的摔跤手,又擅长打棒球)。相比之下,硬件不差的鸟人在他们眼里似乎软件极差,——让女孩(人们)觉得古怪的性格使之避之唯恐不及。当然,也可能只是鸟人与他们软件不兼容,就像Mac 不能安装 Windows 的软件(不装双系统的前提下···)。但我觉得,你不能因为这个系统的软件不兼容,就说它不好啊!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还真有像桃乐丝这样看上大多人反感的 freak 鸟人的女孩。在我以为似乎“软件兼容”或者“至少兼容一次”的时候,鸟人或者说导演,还是无情粉碎了我的愿望——桃乐丝只是鸟人生命的一个过客,只是为了衬托出鸟人的“脱俗”而存在的,这注定了他们两不会擦出什么火花。
提一下色彩。
全片色调以白、黑、蓝为主,白黑与蓝这两类颜色互相对立、冲突、侵入。白黑主要出现在现实场景中(精神病院病房)以及过去除了鸟人的一些人物的穿着;而蓝色则出现在过去回忆里还有现在鸟人出现的场景中。除了色调,蓝色还体现在局部色相——鸟人的衣服上。
诚然,服装及其色彩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们的风格可以有效地显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蓝色,在西方代表一种浪漫、幻想甚至忧郁(blue有忧郁之意)的性格色彩,深受(传统)西方人喜爱,君不见那风靡一时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维特同款蓝外套和之后风靡世界的牛仔裤云云。
说到蓝色,突然又想到前一个月看的《阿黛尔的生活》,其中蓝色主导全片,迷倒我的蕾雅·赛杜饰演的艾玛就是一头蓝发,而深爱她的阿黛尔后面也穿上了蓝色衣服,然而后来艾玛又染了黄发(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扯回来,桃乐丝为了讨鸟人喜欢,还特地穿了漂亮性感的蓝纱裙。而鸟人却破天荒也是唯一一次穿了黑西装白衬衫。然而虽然他穿了黑白颜色的衣服,但他的内心并未动摇——他还是那个一心想变成鸟儿的人。所以一场院线片拥趸期待(习以为常)的车震大戏没有上演,估计得让他们大跌眼镜了——
“这个愣头青,是不是傻···”
然而就连艾尔这个有着正常性欲的“症常青年”到后面也变得“不正常”了。他一边不自然地抚摸着女护士的胸部,一边尴尬地说“我好久没碰过女人了”,然后竟然拒绝了女护士的索吻。而女护士也非常善解人意地(职业精神?)说“没关系”。
再说一下转场,影片剪辑对于过去(回忆)和现在的场景对应和镜头切换运用的十分巧妙,非常值得学习。
比如上面提到的【艾尔摸女护士——艾尔抗拒(停下亲吻)——女护士说“没关系”——女护士失落】这个现实场景中的一系列动作和对白,对应的是影片回忆场景【鸟人摸桃乐丝——鸟人间接抗拒(兴致阑珊的像摸沙袋一样)——桃乐丝说“没关系”——桃乐丝失落】的动作和对白。
同理,还可发现影片其他地方类似这样的转场:
·【回忆:鸟人第一次飞翔摔伤在地后,艾尔惊慌失措地抱着鸟人,接着警车来了,发出刺眼的光芒】——【现实:病房里的鸟人被(光)照到眼睛,而停止出神仰望,看向镜头】。
·【现实:艾尔劝说鸟人无效,瘸着腿走出去(特写:在医院地板上慢慢走动的腿)】——【回忆:艾尔置身于越战战场,(特写:在泥泞中匆匆跑动的腿)】
·【现实:汉娜给鸟人洗澡的时候,鸟人突然慌了。屋外一只猫正走近】——【回忆:猫溜进鸟人家,差点把波塔(鸟人养的金丝雀)吃了,让鸟人惊慌】
·【现实:在鸟人赤裸着蹲在病房时,电话响起(画外音?)】——【回忆:电话响起,鸟人妈进门逼鸟人去参加舞会】
·【回忆:被从战场救回来的艾尔倒在直升机上】——【现实:艾尔倒在地板上】
·【现实:医生要赶走艾尔,艾尔请求让他和鸟人最后告别】——【回忆:楼上的鸟人透过窗与楼下即将踏上战场、一身戎装的艾尔对视告别】
···
说了剪辑,接着谈一下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运动。
·开头:先是蓝天(从上向下拉)——叠画到窗户铁丝网(从上向下拉)——切到鸟人脚、手、头(特写,从下往上摇)——切到鸟人坐在地上凝视窗外的蓝天。这一套镜头的拍摄角度之怪对应鸟人之怪,表现了人物的精神状态。而且,其实前面的两个镜头正是鸟人的主观镜头啊。
·“鸟人第一次飞翔”的场景:鸟人跳/飞下楼的这个动作反复以慢镜头出现,配合骤然响起的鼓点声,体现一种不真实的美感。与此同时,艾尔匆忙下楼梯营救的镜头又体现了时空的真实。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当鸟人最终落地发出撞击声时,艾尔也赶到。不得承认,从没看过这种跳楼表现手法的我,被这个场景深深吸引到了。
·最让我震惊的是”鸟人第三次飞翔“的镜头运动:脱光衣服、躺在鸟笼里面的鸟人产生了自己变成鸟的幻觉。在其深情独白后,激情动感、节奏猛烈的音乐骤响,于是镜头开始模拟鸟的视角——低空飞行,盘旋在鸟人家中,由低到高升起,俯视鸟人,就像出窍灵魂审视着自己的肉身。然后(镜头)飞出鸟人家,降落至快撞上车时急速横移,飞过农庄,飞过街道,最后上升到天空,鸟瞰打棒球的费城男孩们,然后上升到蓝天静止不动。在这个空中拍摄的场景中,鸟人终于“飞”起来了,他不再是人,已化身为鸟,自由地翱翔于干净广阔的蓝天,超然于肮脏逼仄的俗世。遗憾而讽刺的是,鸟人的这次成功飞翔只是他的幻想。现实中的不断挫败已断绝了他成功的可能性,所以只能寄托于幻想。
·扭曲人性的战场:镜头扫视坠落的直升机残骸和士兵的尸体,浓烟弥漫,火焰还在燃烧,镜头移到靠着树的鸟人,一只色彩漂亮的大嘴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疲惫的鸟人缓缓地抬起手,目睹着天上无数飞旋的鸟儿,接着伴随警戒声,从天而降的炮弹爆炸的火焰烧尽了这一切,于是鸟人彻底疯了,面目狰狞、歇斯底里地尖叫。伴随在他的尖叫里,镜头开始移动,以更低视角快速扫视着战场,踏过死去士兵的断肢残臂和淋漓鲜血。接着镜头一转,像鸟一样地飞行在地面之上,俯视着战火摧残下的丛林焦土,然后逐渐升高,直入云霄。这段场景解释了鸟人疯掉、不说话的原因——他不再想和杀死鸟儿的人类说话。这也是他为什么后面在艾尔真正理解他的时候终于说话但是在医生进来后又不说话的原因——“我和他无话可说”。代表权威、体制、理性的医生就是那些伤害鸟人的人类,而最后紧紧抱住鸟人不愿撒手离去甚至不惜与其他人对抗的艾尔在“胡言乱语”后,已经被鸟人认定是自己的同类,所以鸟人愿意跟他对话。讽刺的是,失去理智或者说失去人性的一面的艾尔反而被鸟人容纳了。而非常冷漠无情、蛮狠粗暴的心理专家/精神病医生却对这种“症状”无能为力并且被病人排斥。导演的立场和意图,在此不言而喻。
关于结局,坦白讲,我难以接受,可能是因为我对悲剧有着一种非理性的着迷。如果鸟人真得纵身一跃离开尘世(摔死),那么我想影片应该会得到升华吧,将这种现实与理想、体制与自由的冲突对抗进行到最后。不过毕竟是好莱坞,happy ending 很重要。
再谈一下人物。
从本质上而言,是主人公创造了其他人物。其他所有人物之所以能在故事中出现,首先是因为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以及他们每一个人在帮助刻画主人公复杂性格方面所起的作用。艾尔、艾尔爸妈、鸟人爸妈、游乐场姐妹花、桃乐丝(喜欢鸟人的女孩)、医生、汉娜(喜欢艾尔的女孩)、士兵(习惯吐口水)、史杰沙(忽悠艾尔鸟人帮他抓狗的屠夫)、马力欧(向艾尔告状鸟人偷他刀的小孩)···当然还有喵星人(差点吃了波塔而让鸟人有阴影)、波塔(鸟人心动并买下的金丝雀)、波蓝尼(女店长推荐但是鸟人不想要的鸟)、鸽子等动物···
其中重要性仅次于主人公的艾尔是鸟人的最大对照,完全是因他的需要而设计创造的。艾尔代表现实及伴随的物质欲望,与鸟人代表的理想和不在乎这些物质欲望相冲突。
这里我认为表面看似自信健壮的艾尔其实内心并不强大(某种程度不如鸟人),很容易惊慌。或者确切地说是他自身存在妥协性和软弱性,而这种特质估计也是每一个融入现实社会中的人多少会有的。艾尔的“外强中干”体现在几处地方:
·鸟人要掉下去——艾尔慌(他导致的);
·鸟人在水下憋水迟迟不上来——艾尔慌;
·艾爸打艾尔一巴掌——艾尔哭(鸟人还谈笑风生);
·鸟人执意要去找艾爸要车——艾尔劝阻,并且说他对他爸无能为力;
·艾尔对鸟人痛苦地说“我想要尊严···”;
·艾尔被越战噩梦吓坏了;
·鸟人试飞摔倒水沟——艾尔慌并感冒;
·医生不认同艾尔的观点(鸟人笑了),并且要让他走——艾尔怒斥医生,但接着又变回原样,软弱地乞求医生再给他机会;
·鸟人意识到史杰沙这个表面说得好听的屠夫实际上只是个为了赚取而不惜伤害动物的坏人(连他人的宠物也抓),于是(自发)愤怒地扑向史杰沙与他厮打——艾尔却愣住了,在鸟人叫他放狗出来他才行动。
·鸟人告诉艾尔他梦到自己变成鸟了——艾尔怒了“bullshit”,责怪鸟人总是自己沉溺幻想不像以前那样和他一起在外面玩(傲娇、嫉妒、占有欲···有没有),似乎在此可以解读艾尔不够独立的一面。
虽然以上存在带有主观性的过度解读,但不得不承认客观事实——艾尔在说服鸟人的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变得具有了鸟人的特质。甚至可以说最后紧抱在一起的他们合二为一,共同对抗着现实社会,冲破体制的桎梏。
关于其他人塑造/激发主角性格多维度的表现(也有塑造艾尔,毕竟其在影片中重要性接近主角):
·医生:体制,权威,无情,理性——鸟人/艾尔:热爱自由、讲究人情、感性。
·鸟母:直接阻碍鸟人的理想(烧鸟笼、逼她去舞会···)——鸟人:追求理想,不在乎外界(即使和其母冷战)。
·鸟爸:间接阻碍鸟人的理想(虽然对鸟人很好如他给零花钱,但还是苦口婆心地教育鸟人要做实际点的事)——鸟人:追求理想,不愿与社会妥协。
·艾爸妈:打艾尔、给鸟人钱了事——鸟人:求“真”,不现实,不功利,不懂为人处世。
·游乐场姐妹花:现实(吃喝玩乐+性)——艾尔:现实(爱把妹)——鸟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只喜欢鸟儿和天空)。
·桃乐丝:喜欢鸟人,主动袒胸露乳——鸟人:对女人不感兴趣,只对鸟儿感兴趣。
·汉娜:喜欢艾尔,想亲艾尔——艾尔:对女人的态度经历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女人感兴趣了
·士兵(习惯吐口水,总觉得嘴里有味道)+艾尔(脸毁伤+心灵创伤)+鸟人(疯了)——控诉战争对人的摧残。
·史杰沙:骗艾尔和鸟人帮他抓狗说是为了做好事实际上是为了送去屠宰场赚钱——鸟人:愤怒地制止和艾尔一起救出狗狗,体现他对动物有同情心、单纯的一面。此时他代表着大自然,反映与人类文明的冲突,并控诉某些人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卑劣行为。
·马力欧:向艾尔告状鸟人偷他刀,让艾尔帮他要回刀——鸟人:即使不是他偷的(他从真正偷刀的西金法斯那买的),但鸟人愿意把刀还给他,体现鸟人善良的一面。
·喵星人:差点把波塔吃了——鸟人:体现其对波塔的格外喜爱,仿佛是他的生命一部分。
·波蓝尼:店长向鸟人推销的一只乖鸟(她说波塔是“冰山美人”)——鸟人:体现其对波塔的一见钟情,深爱于她,不在乎其他的。
···
除了人物,人物所处的物质和社会世界也是塑造人物的一个方面。在影片中,艾尔和鸟人在费城长大,这个城市相对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应该较保守,而且从画面拍摄的街头、农庄等地也可以有所体现。正因为如此,把鸟人这个怪诞的个体放置在这样一个普通地道的社会,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对照,立即会引发兴趣。
最后再聊一下战争。
该片的表层主题就是反战,控诉越战对美国人造成无法愈合的创伤。
有机会一定要看完那几部经典的越战片——《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猎鹿人》《野战排》。
说到战争给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就想到另外一部自己很喜欢的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同样讲的是参战的人即使活着从战场回来,但战争带来的创伤也会波及其生活。还有《美国丽人》的那个一直压抑自己地深柜上校···战争片(反战)题材太多,打打杀杀容易流于俗套,所以选择独特的角度很重要。鸟人就是以一个奇葩的男人的视角讲述故事,并且传达渴望理想和自由这样的深层主题。其他角度不错的还有《铁皮鼓》《钢琴家》《严密监视的列车》《伊万的童年》《潘神的迷宫》《无耻混蛋》等战争片。
再说越战,这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国外战争也给美国人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心灵创伤。可是为什么普通人要纷纷踏上战场?如果没有人逼他们,也排除金钱回报,那么参军纯粹是为了实现报效国家的一种崇高理想吧?追求理想固然可贵,但是不代表不需要思考。在那个热火朝天(各种媒体充当政治喉舌拉拢人心)的环境下,处于激动人群中的你还能保持判断力吗?还是说跟随大众,撸起袖子就是干?如果不是为了保家卫国,那么参军打仗的人们有没有思考战争的目的和把自己扔上几乎难以完整回来的战场的真正意义呢?《鸟人》中的艾尔多次对着镜子难以面对自己毁容的脸,后来又看到自己身边残疾的战友,再加上目睹疯掉的鸟人的症状。他痛苦地道出内心深处的独白,深深地懊悔自己参加越战···
很多人很可能只是被煽动被操纵为了理想上了战场,结果失去了生命,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一切···下面引用一位参战的美国人对越战的愤怒控诉:
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伦道夫·巴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愤怒地控诉道:“(政府)要我们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战斗,而战争却使我永远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和自由去战斗。每年我除了与那些悲惨的战友们泪流满面地团聚外,似乎痛苦与孤独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我还记得《颐和园》余虹的独白——“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原始出处好像是卡夫卡)这句为“女性瘾者”兼大理想主义者的余虹量身定制的语录不也适用于艾尔、鸟人、特维斯等这些角色么?战争也好,爱情也罢,他们都拿出自己的热血和力量,孤注一掷地把自己抛出去,不计后果,然后现实给力竭的他们的回馈却是···但是一定就说这样的冲动非理性之举就一无是处吗?诚然,生活是沉闷的。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如果不是在理想中来考察自己的生活,那生活的平庸将很可能使其痛苦不堪——他们往往活在自我美好的幻想中,一次又一次地点燃自己,投身于生活的狂风暴雨之中。所以反过来说,他们追求理想、渴望自由的性格又注定了他们不甘平庸,想要猛烈地活着,而这注定了他们的悲剧结局——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如果只是不能如愿以偿还算好的了,但往往现实还会顺带将你摔得鼻青脸肿,美名曰——“长记性”。综上,余虹、艾尔、鸟人这样的人设就是注定悲剧的——初始全身心地投入爱情,投入战争,最后被爱情所伤,被战争所伤。他们是哈姆雷特式悲剧——性格悲剧,自主选择了一条通向毁灭的路,可谓是“自作孽不可活”,诸如此类人物还有松子(《被人嫌弃的松子》);反之如俄狄浦斯王——命运悲剧,这种就是冥冥之中存在一种不可抗力,人物没办法选择或者说他做出努力但依旧无法改变,就像“越活越年轻”的本杰明·巴顿(《返老还童》),无力对抗大雾之城邪恶力量的正直教师(《熔炉》),还有在风中如断线纸鸢仍命运摆布的妓女(《卡比利亚之夜》)···说到妓女,想到看过的一句话——“想找公平就到妓院,想被人干才到法庭。”
我真是对某些东西悲观至极。
参战也好,恋爱也好,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非理性的。
除了很好地杂糅“悲伤、美好、混乱、压抑、释放”这些情绪的配乐《SummerPalaceMainTheme》,郝蕾(饰余虹)唱的《氧气》也打动到我。摘几句歌词,感受一下:
人生如此漂忽不定
想起我吧,将来
在你变老的那一年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
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
所有的物体都失去重量
我都快已经走到了所有路的尽头
哪里存在什么出路,只有那无尽的幻想。
在战争面前,个体的生命似乎变得如此渺小以至于几乎忽略不计···之前为了做军事漫画,查过很多战争的资料,真得不是滋味。像凡尔登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淞沪会战···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基本都是伤亡几十至几百万···冷兵器时代一刀一枪一箭似乎人还没那么脆弱,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其他动物身体构造区别不太大的人类真得在军事武器面前太过渺小,就像一只蚂蚁一样可以被轻易地踩死。
好在身而为人,我们因为具有思想而伟大。该片表达的这个道理其实和“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之观点别无二致: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能思想的芦苇——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规定。——帕斯卡
即使“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也要保持独立思考,掌控自己的生命,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不是因为一时之快而被人蒙在鼓里却还乐在其中。
比起为别人而活,我觉得为了探索自我为了追求自己所爱而“比较自我”地活下去才不是浪费生命。当然,前提是要保持思考,且要培养一颗高尚之心,不能因为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而损害到他人。2000年前的苏格拉底就批评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不良风气,改进了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足以可见其(思想带来真善美)重要性。
最后鸡汤式总结:总之多思考就对了——毕竟思考产生思想,思想让人获得尊严,通向自由,并得以追求理想。而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终将通向智慧的圣殿。
《李尔王》中的小丑对国王说:“在你获得智慧之前,你不该变老。”
我是深深赞同这点的。
对现在尚且年轻的我来说,年龄可能就只是数字。
重要的是思想保持活跃,不要僵化衰老。
人生漫漫,
我还是想做一个“不那么务实”的人,
“堂吉诃德”式地追求我所渴望的
——思想、理想、自由。
努力做一个“没心没肺”的人,
就这样“自我”地活着。
···
可是,
我又开始忍不住怀疑——
我真的能做到吗?
我够“自我”吗?














鸟人Birdy(1984)

又名:鸟孩 / 追鸟

上映日期:1984-12-21片长:120分钟

主演:马修·莫迪恩 尼古拉斯·凯奇 约翰·哈金斯 凯伦·杨 布鲁诺 

导演:艾伦·帕克 编剧:Jack Behr/Sandy Kroopf

鸟人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