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9早已成为默认银幕尺寸,2:39:1变形宽荧幕成为电影视觉常态的年代,4:3画幅与黑白影像的结合,已日趋成为一种单纯为追求16mm胶片属性,刻意彰显影片视听旨趣与众不同而惯用的拍摄手段。
然而对于《冷战》而言,这种为了“……”而“……”的修辞并不成立。站在摄指的角度,结合帕夫利科夫斯基作为导演与编剧的作者诉求,卢卡斯·扎尔并不希望观众看到诸如2:39:1或16:9那么宽大的横向空间。努力营造“被制度化”的压迫感,构建有限的横向画面空间内部视觉元素的拥挤和秩序,是其作为摄指对剧本和导演意图应有的理解。
这里就不得不对影片的剧情稍作分析。《冷战》,其时代背景为冷战初期至中期,其故事的发生地横跨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和巴黎,这是影片的时空属性。结合男女主角的身份定位,二人对“归属感”的认知并不处于同一水平线,对意识形态与艺术的辩证关系拥有差异化认知。与此同时,构建二人情感纽带的斯拉夫民乐艺术在两个意识形态中都显得水土不服,最终造成两人相爱相杀,无法白头偕老的悲剧局面,这是“冷战”特定时代背景下潜在的角色心理属性。很明显,冷战背景和所处阵营只是交代了时间与空间,真正的冷战存在于人身上。
因此,针对这部影片,选择4:3画幅是明智之举。压缩了画面的横向空间,是为了把关注尽可能地聚焦在人物本身上。导演与摄指鬼才般的镜内构想,又把纵向空间进行了放大和延展。可以看到在诸多的室内场景中,纵向空间得到了极致的利用,前后景层次之丰富,单一画面中元素之复杂,几乎达到了零浪费的程度。横向空间上严谨周正的构图,加之纵向空间内元素满而不盈、极度遵循线条透视的组合方式,让铁幕之下,超越观众想象的视觉秩序完美呈现。对特定场景中镜面的高级“利用”,使画面中戏中戏的合理存在成为可能,本该成为背景或背影的人物,拥有了更扎实的存在感,更进一步地,将画面信息量扩大,将被“制度化”的视觉想象做到极致的程度。此时,丰富的色彩反而成为困扰观众注意力的元素,化繁为简,省去在本已搭建完成的视觉秩序中,必然会带来繁杂困扰的色彩元素,黑白影调成为最直接的解决途径。
以上即本人观影后,对本片为何采用4:3画幅和黑白影像的理解。

冷战Zimna wojna(2018)

又名:冷战恋曲(港) / 没有烟硝的爱情(台) / Cold War

上映日期:2018-05-10(戛纳电影节) / 2018-06-08(波兰)片长:88分钟

主演:尤安娜·库里克 托马斯·科特 波利斯·席克 阿伽塔·库莱沙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编剧:雅努什·格沃瓦茨基 Janusz Glowacki/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Pawel Pawlikowski

冷战的影评

大帅
大帅 • 无题
🐘
🐘 •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