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第一部和第二、第三部完全应该分开看。

第一部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一个社会学模型,也是一个基督教寓言。

第一部的角色的几种职业:越狱专家、警察、医生、数学学生、建筑师、白痴 ——分别代表了人类社会中的几种身份。

而这个不知名的、充满未知且极度危险的空间,就是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乃至宇宙。

电影用讲故事的手法表明了自己对这几种身份、思想的态度。并指明的人类的方向。


越狱专家——技术人员

技术专家通常都有一种不受约束、藐视权威的性格,比如黑客。用越狱专家来代表技术人员正是这个用意。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位越狱专家很瞧不起组织,对警察及众人很不屑。


不过,很显然电影认为技术人员虽然身怀绝技,但最远离“大道”的也是这些雕虫小技。所以最先死的就是这种人(开篇的牺牲品除外),还要让他死的很丢脸、死后被警察臭一番。

他唯一的作用就是教给团队嘴含衣服扣子刺激唾液、用丢鞋子的方法探路,这两项小技巧。然后他就可以去死了。


警察——政府

电影对警察的塑造是先扬后抑。警察最初的时候表现出了领导者的冷静和组织能力。将一盘散沙惊慌失措的众人团结成一个团队。
但是越往后发展,警察越展露出自己的本质 —— 统治者。
最后警察杀死医生、企图强奸并杀死学生、攻击建筑师……
很显然影片绝对不认为政府是人类的希望。

医生——仁爱

医生这个角色在团队里几乎是没有贡献的。她只是一直在保护那个白痴。
团队的其他人,尤其是警察坚决认为应该丢下那个白痴,他明显是团队的负累。可是医生坚决反对。屡次挑战警察的权威。最后警察终于找个机会把她杀死了。
但是医生(仁爱,类似于环保和动物保护主义者)真的没用吗?影片告诉我们,是有用的。虽然她本身并不是最终答案。

数学学生——理性(科学)

数学学生是团队的“核心科技”,没有她的计算,团队寸步难行。但是她也只是个工具而已。被警察用完就扔。最后她也没能走向光明的出路。


建筑师——信仰(宗教)

建筑师这个角色是最奇怪的。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无比消极,从一开始他就不愿意离开最初的那个房间。由始至终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但是,他声称自己参与过这个空间的设计。但他仅仅设计了外壳。里面具体情况他不知道 —— 这就和宗教解释宇宙时一样。
同时他不断的表现出“要赎罪”的态度。比如影片最后,他有机会走向光明,但是他主动拒绝了。数学学生问他外面有什么。他说“无限愚蠢的人性”——这与基督教“赎罪”无比契合。

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最终走向“出路”。但是影片认为他是对的。(容后面说明为什么)

白痴 —— 答案

白痴这个角色,开始时没什么用,大家都想抛弃他,只有医生一直照顾他,没有放弃他。
到最后,他才表现出自己卓越的天赋,有如一部超级计算机。最后得以成功走向光明未来的,只有他自己。

其实,他就是指基督教教义中,没有吃过禁果的那种人。


他的卓越天赋,就是他自己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不需要后天塑造。后天塑造的都是错的。不吃禁果、不变“聪明”才是对的。你本来就很美。

为什么影片认为建筑师的态度是正确的呢?
第一,建筑师最后阻止了警察对白痴的迫害。
第二,建筑师从一开始就反对离开最初的房间 —— 还记得吗?数学学生通过艰辛的计算、团队冒着生命危险一路过关,没想到的是,学生踩到了一片碎玻璃,那片碎玻璃正是学生在最初的房间中留下的眼镜碎片。所以,过关是毫无意义的,是瞎折腾,正确的做法就是留在原地别动。


所以整部电影,表达的不过就是基督教的原罪思想。


认为只要原地不动,上帝自然会给心地最单纯的人一个出路。

政府、技术、科学、宗教、仁爱……不过是助推单纯者最后成功“登月”的分级火箭而已。
创建于 2016-01-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心慌方Cube(1997)

又名:异次元杀阵 / 立方体

上映日期:1997-09-09(多伦多电影节)片长:90分钟

主演:妮可·德波儿 妮基·瓜达尼 大卫·休莱特 安德鲁·米勒 朱利 

导演:文森佐·纳塔利 编剧:André Bijelic/文森佐·纳塔利 Vincenzo Natali/格雷姆·曼森 Graeme Manson

心慌方的影评

恰恰
恰恰 • 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