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5年11月28日(星期六)上午11:18—11:38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蔡玲、王淑金、杜素梅、李华、韩美娣、刘海庆、柳智忠(观影者:张小萍、万邦炎、周洪泽、姜天鸿、范大茵、陈岑、朱剑云、朱明、王月芳、翁锡良、唐福蓉、张培红、朱松法、丁云珍、郝玉霞、金惠欣、章毓苏、庞健、姬伯庆、任同安、姜希珍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刘海庆

[img=1:C]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2015.11.28)[/img]
[img=2:C]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一[/img]
[img=3:C]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二[/img]
[img=4:C]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三[/img]
[img=5:C]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四[/img]
[img=6:C]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五[/img]
[img=7:C]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六[/img]

影片让人有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内容应有的饱和度显得不足,“白化”转换太频繁
范达明:《寂寞芳心》这部影片此前两次看都被耽误了,没好好看完过,曾看了前面一些之后,倒还觉得不俗,黑白画面很雅致。今天基本看全了,但这两天睡眠少,刚才还迷糊了一会,一些段落没看到。那么,这片子怎么来谈呢?总体来说,它确实让人有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就是说,内容应有的饱和度显得不足,而且被形式的东西所强制了。或许这是法斯宾德在此片中企图实现的一种风格化追求,譬如,因为是改编于小说,就保持了小说的特点:把小说里的议论转为旁白解说,以小说作者的口气与角度叙述,不代表任何剧中人。电影史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有过这种叙述方式电影的流行,它被称做“小说式电影”。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苏联影片《亲爱的人》,是第一次在片头见字幕写着“小说式电影”,那大概是1960年读初中的时候。因年纪小,也不明白究竟怎样才算“小说式”的。其实本片还有点默片样式,时时插入独立的整个画面的字幕。还有,影片把剧情与场景一段段分割开来(这种分割与转换全部用了镜头间“白化”的方法,而非通常的“暗”转)。说它仍然有点“舞台剧感”,是因为情节与人物在某一场景里,大多缺少镜头的调度;但本片又不是真正舞台剧化了。如果是,它应出现强烈的戏剧冲突,会有很精彩的台词(这点上,法斯宾德在《柏蒂娜的苦泪》里倒做得蛮出色)。由于缺乏精彩的对白,加上人物动作化行为少,切转镜头少,而“白化”转换又太频繁,就打碎了本应完整的情节——或许导演认为这正是在让旁白解说来填补缺失的情节片段,但最后效果,未尽如人意。大凡观众希望看的,仍是具体的、有生动情节的东西,并且是要让演员能逐一表演出来。

[img=8:C]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蔡玲发言[/img]

关于艾菲与情人克拉巴斯的关系;情节的延续并非依次展开,常被切断
蔡玲:旁白有点太多呢,让人看着觉得剧情有点乱。从故事情节上讲,确实是德国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不过艾菲与那个克拉巴斯的关系,也就是能够证明她有外遇的比较实的东西,还不太容易看出来。
范达明:片中两人相处的镜头也有些,如一起在海滩散步,一起坐在马车上,还有克拉巴斯悄悄来轮船码头为她送行的场景等。不过,影片情节的延续并非依次展开,常被切断,而后通过旁白语言来表现。譬如写丈夫和克拉巴斯决斗,叙述方式都是片段式的,很不完整——之前尽管有应斯特与他助手之间关于是否要决斗的论辩等,但具体表现决斗的那场戏,是从开枪的特写镜头与一声枪响开始,而这个决斗之始,也就是决斗结束。当然后面还出现了报纸报道等。应该可以精彩表现的东西,很多被省略了,让人看了不太过瘾,有的一下子还理解不了。有可能是片子拍摄时间太短造成,但主要是导演刻意处理的结果。豆瓣网上有文章评价,说这是法斯宾德最大的闷片。另外,影片配制的中文字幕,翻译也不是很到位,一些地方明显交代不清。

两个仆人的角色:女管家乔安娜与保姆罗森韦塔
蔡玲:丈夫和那个弹钢琴的男的不知究竟是什么关系?(范达明:好像有点同志的关系吧。)他俩的交流倒还比较深。还有两个仆人的角色,一个叫乔安娜的女管家,就是导演的情人扮演的吧?在《柏蒂娜的苦泪》里,她的角色一句话不说,本片里倒还是有对白的。另一个是女儿的保姆罗森韦塔,是同情女主人的;而女管家乔安娜对男主人公很崇拜,对艾菲有点敌意,好像是她把克拉巴斯写给女主人的信件交给应斯特的。(范达明:女管家对新来女主人的敌意,类似于电影《蝴蝶梦》里的情况。)

应斯特从信札中发现克拉巴斯约会妻子的情书,以及他写给克拉巴斯的决斗挑战书
范达明:从影片上看,在走上新居楼梯时,女儿安妮摔了一跤,保姆罗森韦塔与女管家一起把安妮抬着进了房间。保姆在里屋整理搬来的东西,包括捆着的信札,并刚好将信札放在最上面。这时应斯特跟着进了房间。信札,应该是保姆从旧居带来的,感觉好像是应斯特无意中见到后便拆开而见到那封情书了。但不排除这信札就是在旧居被乔安娜整理过的。可能就是她心怀鬼胎地把那封克拉巴斯约会艾菲的情书,也捆进了信札里。这里,接下来影片情节的转换处理很快:应斯特拿着那封情书,有它的特写,有写信者克拉巴斯的画外音;很快出现一个手迹的特写,即一下转为应斯特写给克拉巴斯的决斗挑战书了。不注意看,会把情书与挑战书混淆了。

影片摄影确实很讲究,但有形式主义倾向
王淑金:影片表现了贵族生活的方式。镜头静止的很多,出现房间里有镜子的很多,有十几个吧。包括利用门、窗拍摄的,有摄影手法上的要求,也是表达人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或距离感。
范达明:摄影确实很讲究。有的场景利用室内设置的镜子,让本来对话时出现不了的对方,从镜子也反映出来,实像与虚的镜像并存于一个画面,形成空间的多元性。但一些拍摄处理何以这样拍不明其意义,有形式主义倾向。

[img=9:C]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王淑金发言[/img]
[img=10:C]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杜素梅发言[/img]

整个片子是很冷的感觉。艾菲父母的反思,显得悲观、压抑。影片也让我们反思
杜素梅:艾菲的丈夫作为议员为了受人尊重,表面的东西做得很好,都很在意:妻子艾菲年轻漂亮,也很得体。她的情人其实一眼就看透他们夫妻俩的关系,说他们的婚姻没有真正应该拥有的东西,没有一个真感情。整个片子是很冷的感觉,黑白片,冬天、夏天都一样。(范达明:他们新婚来到的那个小镇,就很凄凉。台词里说到,那里只能遇到六个人!)最后的镜头很长,是艾菲父母的反思,显得悲观、压抑。影片也让我们反思:生活到底是什么?

[img=11:C]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李华发言[/img]

影片类似《安娜•卡列尼娜》,结尾还是没什么答案
李华:影片类似《安娜•卡列尼娜》,结尾还是没什么答案。议员是上流社会的人,显得虚伪,可能也是没办法,他的地位、生活,就要求他这样。是艾菲父母对她的包办婚姻,以为嫁这样的丈夫是对她好。但艾菲这样年轻,天真烂漫,如果门当户对,有可能就不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了。
韩美娣:其实听丈夫说他们要搬到柏林时,艾菲说了“谢天谢地”,说明她其实也不想继续那样的婚外情生活。
[img=14:C]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韩美娣发言[/img]
[img=12:C]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刘海庆发言[/img]

这是个悲剧。艾菲母亲对她的感情还不如父亲深,女儿安妮让她很绝望
刘海庆:这是个悲剧。感觉艾菲母亲对她的感情还不如父亲深,所以会把她嫁给大她20岁的男人;她婚外情曝光后,母亲曾拒绝接纳她回来,甚至在医生写信给他父母,希望能把女儿接回去养病时,还要通过社会压力来使之接纳,反而是父亲说没女儿活着就没意义,母亲这才答应的。而艾菲的女儿安妮和艾菲感情也不深,她希望安妮能多来陪陪她,安妮却只是重复一句话:“如果被允许的话”,这让她很绝望。

[img=13:C]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柳智忠发言[/img]

影片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的一个缩影。原著者有个观点:所有的错误都要接受惩罚
杜素梅:影片应该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的一个缩影。联想到自己,其实不敢认真思考,我们过的生活是不是有意义。
柳智忠:我觉得台词翻译得还算比较精炼吧,但是片子需要耐心才能看下去。它表现的一个价值观是:自己犯的错自己要付出代价。
范达明:片上字幕原文是:所有的错误都要接受惩罚,这是合乎逻辑的,但是规定是不完全的,是可怕的。——它应该是引自小说原著,是原著作者的观点。前两句意思清楚,后两句不甚明白。翻译的中文用词,还欠推敲与精确。

2015年12月1-2日整理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06篇纪要。


寂寞芳心Fontane Effi Briest(1974)

又名:血泪的控诉

上映日期:1974-07-05片长:140分钟

主演:汉娜·许古拉 沃尔夫冈·申克 尤利·隆美尔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编剧:Rainer Werner Fassbi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