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评论,是希望抛砖引玉求豆瓣里的大神能推荐几篇国内或者法国文学界对原著的评价,我自己实在没找到。
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疑问,而且随着电影的推进越来越大:在一部公认的反战小说中,为什么作者会安排一个被侵略国家的姑娘爱上侵略者?究竟这里想表达什么?这段感情本身影射德法关系就不说了,我个人理解,两个可能。1、很烂俗的,探讨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的相处可能性,文人的天真(此处为贬义);2、深度反思,为什么法国会落到不抵抗直接成立傀儡政府的地步。第2种可能性我觉得自己脑洞有点大,如果成立则证明作者领先时代二十年(比之大街上的商店)。
之所以不能理解军官与少女的感情,并不是单纯的“国破之耻的两个人能不能克服民族仇恨在一起”这种十分无聊的原因,而是这两个人始终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到底是爱情,还是病态?
首先看军官,他的出场就带着压迫性,之后的镜头拍他多是仰拍,总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虽然他的态度很柔软。他的喋喋不休风度翩翩,实际是带着战胜者的自满。比如他那一段段认为法国应该与德国结合的自白,讲真这种方式挺讽刺的:成功侵略给了他勇气,让他敢说出一些平时只敢想不敢出口的话。否则为什么会无视他人的冷漠而大谈对侵略的正当性,即使用“倾慕”来做装饰呢?坏人会死于话多,因为他们心中对自己所作所为是有很清醒的认识,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背负的罪恶感首先会带来崩溃。军官同理,他那些为了两国结合不惜干倒法国的理论(与后面的美女野兽呼应,故事的结果不论,开端美女是受了伤害的),想也知道他没胆在和平时期的一个同龄法国小伙子面前提出,只要这个小伙子头脑是正常的,从后面看,可能他也没法和自己的同胞交流,因为同胞觉得他被法国毒害了,最好的时机,就在成功占领法国(证明了德国的武力,他理论的现实基础成立)、面对着沉默的老头子和少女(作为一个成年男子,天然的有力量的优越性),所有曾阻止他倾吐他傲慢的障碍都消失了,嗯,用中国话说,柿子捡软的捏。在这种前提下,女孩对军官来说,算是一个可以平等爱慕的对象吗?难道不是一个战利品吗?在他终于征服了仰慕的对象后的收获,自尊、高傲,但必须会跪倒在他的脚下,他的爱情是他侵略者尊严的一个延续。
女孩呢,说实话真让我很迷惑,为什么会对这种人产生感情呢?她能从他那些自大的独白中获得什么呢?虽然与其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蔑视不同,他表现的是倾慕,但骨子里的东西是一样的:即为了某些目的,不惜屠杀成千成万的生命,甚至他更恶劣,打着热爱的旗号,但对热爱的对象的痛苦视若罔闻,这种感情真让人不寒而栗。作为一个中国人,同处被侵略国家,我完全无法理解。我只能理解为这是斯德哥尔摩症状。如果作者目的在于探讨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的相处可能性,那真想问一句,法国最终的光复,是靠着这种克制内敛的感情和在亡国关头还在暗戳戳对自己的文化底蕴洋洋自得吗?如果作者的目的是深层反思二战中的法国,那么在他展现出来的这一幕幕中,由于过度文明化带来的盲目天真,实在让人忧心文明世界的纤弱。作者当时不可能预知但实际出现的滑稽一幕,也和这个场景有着呼应:诺曼底登陆前,英国由于担心傀儡政府会指示法国海军干扰英美联军,直接出动海军干掉了法国海军,避免出现被侵略者帮助侵略者打击解放者的奇观(比如我国汪伪政权的丢人先例),而英国自己,也自嘲(我觉得)地拍了桂河大桥。虎狼屯于阶陛,还如此天真烂漫,面对着现在整个欧洲大陆的窘境,也只能叹一句历史最好不要重复。
整部片子及小说的重点,还是在于到底为什么要插入这一段爱情描写。不管是不是作者的本意,我对本片的文本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但作者的写作意图仍能解决怎么理解当时的法国的问题。
沉默的国民其实也存在我们的文学中,比如四世同堂,描写的也是无力反抗,但我们沉默的国民背后,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热情与愤怒,所以我们有游击队,还有正面战场。法国人写起沉默的国民,只看到沉默,居然还有斯德哥尔摩,所以当时看影子部队时,有评论说感觉法国地下党特别的不容易。同样境遇的国家看过来,这样的片子本身会带有亲切,但具体到它传达的思想,又会让人疑惑。多了解才会是多理解的基础吧。毕竟历史对于现实最重要的意义是,悲剧不要重复,虽然事实证明,悲剧总是在重复。

海的沉默Le silence de la Mer(1949)

又名:沉静如海 / 海之沉默 / The Silence of the Sea

上映日期:1949-04-22片长:88分钟

主演:霍华德·沃侬 妮科尔·斯黛芬 让·马力·罗宾 Ami Aar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编剧:Jean-Pierre Melville

海的沉默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