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是个不喜欢被贴上标签的人。有段资料片里,还看到他在说,我就是个抗议歌手,我的歌都在抗议,转过去,却看到他在表达的是多么厌恶被人贴上标签。因为他也在成长。于是,他不再是什么抗议歌手,他拒绝加入某一阵营,他拒绝被当作共产主义分子——尽管在1960年代,那还很时髦。
2000年代的人可能体会到1960年代的人的苦恼吗?2000年代的人,在苦恼着选哪一件衣服,哪一双鞋子,哪一本书,哪一部电影——选择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但1960年代,年轻人还在想着自由、民主,思考着活着的意义。当金斯堡说,他第一次听到迪伦在歌里唱到hard rain的时候,他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人们都以为迪伦在说着原子弹的恐怖,就像是黑色的雨冷冷地坠落与覆盖,但迪伦从来没有那么想,对他来说,雨就是雨,是他在街头见过的一场,hard rain。
他试图远离人们加给他的一切,远离政治,远离某种光环。他疯狂地写歌,是因为那是多么有乐趣的一件事,他急于表达,而那块领域却尚未有人涉足,可以随心所欲,这就是乐趣所在。
他在记者招待会上明显显得局促不安,抽一下烟,眨眼,抿嘴,他的小动作不断,像是一个被老师们围住的孩子。而当他听到有些臆测的问题,他习惯性地反问,如果是你,会怎么认为,似乎在求教,却又让那人也充分体会到一种困境。他的敏锐的直觉与直接,让发布会充满笑声与火花。不过很明显,那不是他应该待的地方。只有舞台上,他才足够有力且真诚,让人不容怀疑。
长久以来,我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艺术是领先于时代,手艺是落后或与时代同步,这就是艺术家和匠人的区别。里尔克在评价罗丹的时候,认为他通过向内省视,终于拥有了永恒对话的能力,从而超越了自己的时代。迪伦却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接受,直到今天,没人否认他是艺术家。
很多人都被那首歌打动——在风中飘,一个人要经过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找到答案,一位黑人女歌手从中看到自己的民族在争取民权的道路上的坎坎坷坷。他们都说,迪伦是那种人,他可以说出你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大家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唱片公司老板也是被这首歌打动,为他发片,开启了他的辉煌的时代。
看着那些老画面,里面的人在认真地唱着歌,你从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声音中感受得到一种真诚。是用生命在歌唱。他们周围的观众也沉浸其中,歌者就像一位布道的神父。上帝死了,他们来充当这个角色。人们希望从他们的歌里得到昭示,获得力量,歌手就是新的神。那个时代,尚有一种虔诚,无论是唱的人,还是听的人,我觉得他们甚至没有什么分别,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平等,他们同时在歌里想着自己,想着这个世界,觉得自己有一种清醒的痛苦与满足。
而眼下呢,我甚至找不到这样一首歌来放放,来唤醒自己,世界从什么时候开始昏睡,却表现得像狂欢不醒。
那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年代,1960年代,美国纽约,资本主义的中心。发表着关于民权演说的青年人充满豪情,被警察拖走依然昂扬激愤。迪伦在时代的狂热里,做着一个清醒的梦,他激动了他的时代,但当其他人都很狂热、或为他狂热的时候,他却享受着自己的孤独。No direction home,他一直在找着自己的家,那才是他唯一关心的,是唯一永恒的。
拒绝了被贴上标签,也就等于接受了孤独。不管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怎样被膜拜、被消费,他,真实的他,清醒地知道,他离人们还是很远,很远。而这种孤独,使他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没有方向的家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2005)

又名:卜戴伦漂流半生(港) / 迷途之家 / 归乡无路 / 没有家的方向 / 没有回家的路向:鲍伯·迪伦

上映日期:2005-09-03片长:208分钟

主演:鲍勃·迪伦 琼·贝兹 Allen Ginsberg B.J.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没有方向的家的影评

H.
H. • -
dew
dew • BOB DY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