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集由英国著名演员Sir Derek Jacobi主讲,看点主要是有以下几个。

看点1:莎士比亚阴谋论
所谓的莎士比亚阴谋论(Shakespeare Conspiracy)在英语文学界中指的是,这位来自斯特拉福埃文河畔的演员威廉·莎士比亚,并没有写下任何我们所熟知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另一个人写的。至于这个人是谁,学者们似乎还没有办法统一答案。本集的主讲人Derek Jacobi和大多数赞同此论说的学者一样,认为“莎士比亚”的真正作者是第17代牛津伯爵。他们认为,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只有本地语法学校教育程度的中产阶级后代,如何能够对政治、对宫廷对贵族有如此深刻而准确的认知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些作品理应出自熟知宫廷的贵族之手,而最有可能的,就是这位在贵族内颇具诗名的牛津伯爵了。至于他为什么不能在戏剧上冠上自己真正的名字而是让威廉·莎士比亚去荣享后世无尽的诗名呢?答案也非常简单,因为贵族可以写诗但不能写戏剧,写戏剧是下贱的;也因为《理查二世》如果是贵族写的,无误他将会被以谋逆罪而被斩首。如果你对这个学说有更多的兴趣,也可以看2011年的电影《匿名者》(Anonymous)。
“莎士比亚阴谋论”能作为一种学说堂而皇之地登陆BBC,这不得不说是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的一大进步,对不同的、颇具挑战(甚至可以说是挑衅)意味的学说有了更多的宽容。当然,这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同意Derek Jacobi的说法,牛津大学古典系教授Jonathan Bate显然就不同意。他认为,莎剧中充满了一个演员看世界的视角和方式,一个非戏剧从业人员是写不出来的。至于为什么他会对宫廷和贵族生活如此熟悉呢?演员是要去宫廷表演的。与此同时,尽管莎士比亚只受过语法学校的教育,但当时的语法学校是需要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这点在《温莎的风流娘们》和《爱的徒劳》中都有体现),他的所学其实让他早已具备了深厚的文字和文学功底。
或者,究竟“谁是莎士比亚”根本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莎士比亚是什么?”

看点2:《理查二世》在当时及现世非凡的现代性和警世意义
在历史撰写者的眼中看来,理查二世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暴君,深信君权神授,深信自己是永恒的、不可战胜的,却最终被拉下神坛,被推翻,被唾弃。
《理查二世》首演于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时期,这当中隐喻不言而喻。伊丽莎白曾自称“自己就是理查二世”,而密谋反对她的“柏林波洛克”,则是她曾经一度非常信任、喜爱的埃塞克斯伯爵。由于谋反者在谋反前一天曾经观看了在环球剧场演出的无删节版《理查二世》,环球剧场本身也差点被牵连进这场政治密谋当中。当然,埃塞克斯被斩首处决,莎士比亚毫发无损。
即使是在今天,《理查二世》对于那些暴君或者独裁者来说,或者更广阔意义上的,那些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将永恒不朽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警示。从前苏联的解体,到撒切尔政坛的瓦解,到卡扎菲政权的陨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理查二世》要告诉你的是,如果你真的相信你的皇冠你的荣耀你的地位才是“你自己”的话,一旦被剥夺,“你”也将会“融化,消解,变成一滴露水。”(would melt| Thaw, and resolve itself into a dew!)

看点3:从中世纪到早期现代的转折节点
理查二世在他最后的那段戏剧独白中,终于明白了他是一个凡人,他是一个会消逝的肉体,而不是一个不可战胜的、被天神所保佑的无可匹敌的“神之代言者”。在中世纪,无论是君王还是最下贱的游民,每个人都真诚地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子民,自己生来所处的位置、是上帝安排的位置,不能否认也无可撼动。也正因如此,直到亲手将皇冠交出去,在那之前理查二世都不相信他会被推翻。然而就如同莎士比亚令人拍案叫绝的“井喻”,中世纪的理查二世黯然退场,被清算,被掏空,早期现代社会(或者称为文艺复兴)随着亨利四世的加冕一齐登场。人们尽管依旧敬奉着神,却同时开始积极思考其自身和其所处的位置、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自我”和“社会角色”的挣扎中,也许是第一次,人的主体性悄然抬头,像他们的祖先约伯一样,质问上帝。


继续题外话:说某人(我头像上那货)的Richard II是被宠坏的小孩,其实我还蛮同意的,因为他演的第一个广受好评的角色就是彼得潘嘛……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Shakespeare Uncovered(2012)

主演:伊桑·霍克 德里克·雅各比 特雷弗·纳恩 杰瑞米·艾恩斯  

导演:Janice Suther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