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昭和45年。在TBS备受冷遇的实相寺昭雄进入ATG,辞退了TBS的这份把他带入电视界的工作。虽然TBS为他收集了一些名气,但还是骂声多于赞誉。

第一部长电影《无常》制作完成,并且在瑞士的电影节放映,获得了最高受赏,成为他作品之中的巅峰。这个记录日本至今都无人打破。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参加人员里不乏熟悉的名字:冬木透,平锅功,佐佐木功,小林昭二,石堂淑朗。这些人和特摄片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而实相寺昭雄正是因为当初在TBS无所事事时而被圆谷英二的儿子圆谷一邀请进入电影界的。

故事架构简单又让人觉得奇怪,因为这看起来似乎并非发生在此世之事。在京都做贸易生意的商人家中有三个年轻人:一个是年岁已到仍未出嫁的大小姐日野百合子,一个是无心考大学醉心于佛学的日野正夫,一个是出身贫困非常自卑却情欲激烈的寄宿学生岩下。父母外出,与姐姐戴上能面嬉闹的正夫打破了禁忌。之后因为姐姐怀孕,又把她推给岩下,让岩下和她结婚。正夫独自外出拜访老师,与师母师父三人同床。之后师母的养子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回到家中的正夫又与姐姐旧情复燃,得知真相的岩下伤心欲绝卧轨自杀,在桥下找到半具尸体。看起来故事中似乎没有任何一个恪守道德的正常人,更像是一群色欲之中的罪人群魔乱舞。当年久经沙场的将军长谷川清看过《无常》之后一命呜呼,亲属在葬礼上指责实相寺昭雄拍的电影不检点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实际上在正夫和僧人荻野的谈话中真相应该已经被获悉了:我没有情欲,我只是穿过他们。如果他们被改变了,死了或者是突破了禁忌,那只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心。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所以一切的根源就是无。

这是一场看起来似是而非的舞台剧。正夫确实如他所说是一个没有任何欲望,无比空虚的实体。作为年轻人对生活失去了一切的热情和信心,在富裕的家庭中浸泡着,没有任何追求,即使靠着继承遗产也能生存下去。他非常消极、失落、极致的年轻,无情且充满活力。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要寻找沉溺的事就是佛像。除了正夫所有人都沉溺于情欲时,通通都由于他的缘故身死了。电影最后在百合子带着小男孩爬石碣中结束。只有那段70年代典型风格的歌曲让我感觉到这是1970年,那个充满阳光生机勃勃自由如诗的年代。

拍摄以佛为主题的电影,和他出身佛文学科有极大的关系。但他不信仰佛教,只是当做一种极端的哲学进行引导和研究,在《曼陀罗》里可见一斑。

作为第一部探索作品来说节奏和结构把握的确实节奏不佳,但它是个完整的故事。对于色彩的操控和结构把握似乎一直是实相寺昭雄的软肋,不过这充其量只能算实相寺昭雄不得志的其中之一个原因。他的电影色彩要么黑白,要么就是典型的“特摄色”,具体参照《归来的奥特曼》和《曼陀罗》。低饱和度,极致纯净的色彩,单一的配色,毫无艳丽的感觉,这是他早期电影和早期特摄剧的风格。如果可以我还是希望《无常》是彩色,它变成黑白第一或许是黑白更贴近主题,第二或许是他实在没有构思色彩的灵感。一直到后期,实相寺的色彩运用也没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但他最典型的特色是机位的运用,各种仰拍俯拍广角远距离拍摄很具有个人风格。除此之外音乐和静止画面的构图也是典型代表,甚至在他二十几岁时就开始运用到电视节目里去了。

还是回到《无常》本身。这部电影更加完整,也诉说了主题思想,即“无”。拍摄了很多的佛像群,树木,寺院,光影,街景。音乐由大师冬木透制作,小提琴非常多,使用也很频繁,仿佛是靠音乐提醒节奏,不得不说手法欠缺成熟。故事的脉络被弱化了,没有明确清晰的主线。浓重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却还是绕不出打开的硬色情,手法也就低端化了一些。

在杀死最后一个男性之后,正夫看到岸边的祖母在挖大鱼,鱼腹中是写满经文的鹅卵石。荻野的嘴唇和佛像在浓烈的光影中融为一体。正夫和姐姐的孩子出生,走向了无尽的光明与春季。观影完毕之后并不觉得痛楚,只觉得好像吃了一片又甜又薄的薄荷味鱼皮。

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为实相寺初次亮相就打足了聚光灯。可惜他不适合做一个为他人而表演的导演,他永远只拍自己喜欢的东西,永远都在孤芳自赏,直到死去。

无常無常(1970)

又名:This Transient Life / Mujo

上映日期:1970-08-08片长:143分钟

主演:田村亮 佐佐木功 田中三津子 

导演:实相寺昭雄 编剧:石堂淑朗 Toshirô Ishid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