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1-19

洛丽塔:精神病的自我解脱

电影根据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阿德里安·莱恩版的《洛丽塔》(台译《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个译名真是太绝了,又含蓄又露骨),那萝莉与大叔间看似荒诞的的畸恋,不再具有原著中那种揶揄讽刺的意味,改编后的电影所更为着重的是“宁愿看她一眼就死去”般近乎疯狂痴迷般的爱意,而杰瑞米·艾恩斯精湛的演技,将其所饰演的中年继父对洛丽塔那一腔痴爱,尤为矛盾的内心演变演绎的淋漓尽致,由此其所渲染关乎爱的悲情才变的如此令人唏嘘动容(不细想真的是这样),但仔细想来真却尤为恶心。
亨明显一个病态异化的精神病患者,根本不能将他的行为洗白为了爱情,为了“爱情”他几乎毁掉了洛丽塔,当然你也许会指责洛丽塔本身就是不洁的,但这并不是亨带她走向堕落的理由,(而且这部电影是从亨的视角出发觉得洛丽塔在引诱她,从亨口中描述的美好或许对于洛丽塔说来是黑暗的恐怖,从这个角度出发我看亨越深情我就越恶心,他就是一具失去了灵魂的腐烂死尸,也许亨做的最对的一件事就是杀了奎尔蒂,和他同样的恶魔,以此完成赎罪。)这不是爱情,洛丽塔对亨至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的爱(洛丽塔曾经说过跟任何一个人都比跟他好),而亨伯特与其说是爱,不如说事欲望的蔓延,个人认为《洛丽塔》是错误示范,只有杀手不太冷才是正确的爱情故事。
另外,虽然原著的作者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很讨厌精神分析学派,(可能因为那个时期时期的精神分析学派跟星座血型没啥区别),但是就电影而言,加入精神分析更好理解,因为电影中常会有有违和感的镜头序列,如:当亨伯特开枪企图杀死神秘作家,作家作为一个正在逃命的人,却突然开始坐下来弹钢琴,这实在是很不符合常理然后,且当神秘作家中弹血液溅得到处都是的时候,他的身上却没有任何本应出现的弹孔,而亨伯特的枪却变成了一只鞋。这从现实的角度看绝无可能,但如果把电影看做一个精神分析片就不难理解,此外,亨伯特和洛丽塔两人的长途旅行中,曾出现过一个不停地换车子的跟踪狂,但电影从来没有给过跟踪者的脸部特写,且从经常换车来看以常理来讲也是非常地不真实(代价过大),而影片有一处细节是在爆胎后,亨伯特本想会会这个跟踪狂,而这时跟踪狂放了一段音乐,这段音乐其实和之后洛丽塔与他两人在旅馆里播放的音乐一样,因此,他在跟踪狂车上听到的音乐,极可能是从自己的车里发出来的,他将这一听觉放入幻想中,使他确信跟踪狂这的真实存在外,从这来看,亨口中说的很多东西都不能相信,因此,他口中所说的洛丽塔与他互相相爱,且洛丽塔对他的勾引也根本无从考证。
这个电影的小说原著是纳博科夫调戏美国评论界时写的,大概是大家在讨论写作的技巧性到底重不重要的时候,纳博科夫觉得技巧大于叙事,评论界和他意见相左。纳博科夫就靠自己精准的技巧,写了一个变态的故事,但是大家对这个变态恨不起来,甚至阅读的时候把自我代入到亨伯特这个变态之中,把洛丽塔解读为自己求而不得,得而复失的东西,然后纳博科夫又得意洋洋的跳出来嘲讽那些文艺评论人士(当然我并不对纳博科夫本人的道德观念批判,按他的原话来说他只是希望写一个美的故事,他做到了,字里行间的确很美,“就像一个夏日,你知道雾霭散去,就是一派明媚”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洗白亨亨的理由。而且从这一点看电影也做得很好,唯美的画面以及服饰道常常让人忽视了故事本质的变态)
另外,跳出电影来说,你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初一的孩子和一个可以当她父亲的中年男子在一起的画面,这个中年男子也不会像电影里一样帅,可能会有啤酒肚有皱纹抽烟喝酒等等,然后他诱拐一个14岁的初中学生,并且还一直用金钱控制女孩儿,这完全是犯罪啊,哪来的什么爱情啊
附:个人觉得爱跟恋童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忍住 "性",原始的冲动根本不叫爱情而且欲望,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老的爱情还是很凄凉可惜的

洛丽塔Lolita(1962)

又名:一树梨花压海棠(港/台) / 萝莉塔

上映日期:1962-06-13(纽约首映)片长:153分钟

主演:詹姆斯·梅森 谢利·温特斯 苏·莱恩 加里·科克雷尔 杰里·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James B. Harris

洛丽塔的影评

Ines
Ines • 洛丽塔
樨芮
樨芮 • 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