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师曾经告诉过我:
看片,好的差的都要看;好的要知道为什么好,不好要知道哪里没做好。然后你就该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而不是像外行人一样随大流叫好或叫差,不然你别说是我教的。
我以为,凡是做艺术的人,都要有接受批评的勇气,如此才能提高。
而凡是热爱一门手艺的人,更要有接受批评的骨气,如此才能培养鉴赏力。
所以,冒着被列表声讨的风险,我就拿最近大火的《哪吒》为例,简单地分析一下国产(动画?)电影的结构问题。
如果你觉得我的想法和你的情绪有出入,请你憋在心里。我没有义务通过区区几千字的影评教会你故事创作的原理,你也没有必要白费口舌来试图说服我改变判断方法——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是而已。

来说说《哪吒》吧。
自从有了上次《白蛇:缘起》的惨痛教训,这次我抱着9分的期待和11分期待会落空的预测踏进了影院。因为事先有心理准备,所以看完电影后我内心很平静,开开心心地和我的好朋友们吃烤鱼去了。
一般能拿到片源的电影我都会看两遍:第一遍做观众,放空思考,放任本能,用直觉去体会故事的乐趣;第二遍则是做编剧,用专业视角拉片,分析其结构的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过有的电影我是不会看两遍的,那就是明摆着放弃故事性,单纯图个爽的片。最近的比如:《蜘蛛侠2》《地狱男孩》《疾速备战》等。
我从不歧视电影。不同的电影有不同的好处,我也会给不同的期待,以满足我的不同需求。比如当我实在无聊想打发一下时间,或者放下我所学的复杂理论单纯寻求个刺激的时候,我就会去看上述这些电影。
毫无疑问,《哪吒》就是这一类电影。
《哪吒》没有满足我的情感期望,主要是因为它的故事结构有三大问题。
1.没有激励事件
激励事件,即打破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状态,推着他踏上追寻欲望动机目标之路的重大事件。
激励事件通常发生在影片前1/4的时间段内,以标准的两小时电影为例,就是前三十分钟内;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就会产生让观众倦怠的趋势。
激励事件的主要作用是“钩子”:向观众提出戏剧大问题,从而让观众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了一个明确、可描述的期待,让他们的观影体验变得顺畅而充满趣味。同时激励事件会直接引出主人公的欲望动机目标,架起故事的主线,将故事连为一个有线索可寻的整体。
举个例子,《银河补习班》中的激励事件就是“大桥的倒塌”。它彻底摧毁了父子二人的生活日常,让他们走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受人歧视,处处碰壁,逼着他们追寻“心中的大桥”(即永不认输的意志)。于是观众就会期待:他们到底能不能走出低谷,重建“大桥”呢?这就是故事抛出的戏剧大问题了。虽然这部电影最后并没能专业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它的激励事件无疑是成功的。
线性故事的理论认为,“激励事件”和高潮前“危机”是撑起一个故事的两把旗帜:“激励事件”提出问题,开启故事;而“危机”回答问题,开启高潮。优秀的好莱坞导演拿到投稿剧本通常会先看这两面旗:如果有,再拿回家慢慢看细节;如果没有,让对方卷铺盖走人。如果碰到更苛刻一点的,当看到没有“激励事件”的时候就直接让投稿者收拾东西滚蛋了,连看“危机”的资格都没有。
由此各位就应该可以知道,激励事件对一个故事来说有多么重要。它是开启故事的开关;当激励事件出现,观众就明白:喔,这个故事开始了,这件事到底会怎么样呢?让我好好地期待一下。
《哪吒》的前30分钟里抛出戏剧大问题的事件只有一个:魔丸投胎到了殷夫人体内。这个激励事件从效果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确实彻底打破了李靖夫妇的日常,逼着他们朝“如何培养、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条路上一去不复返,而且提出了戏剧大问题:李靖夫妇到底能不能教育/保护好哪吒呢?
然而,可怕的是,激励事件能且仅能作用于“主角”。而这部电影既然叫《哪吒》,说明导演希望主角是《哪吒》,不是李靖夫妇。而从后面的剧情判断,李靖夫妇确实不是主角,因为他们并不是危机高潮的执行人。所以,这个激励事件不成立,这部电影没有激励事件。
那么,哪吒有没有激励事件呢?有的。在哪吒的回忆中,他第一次逃出家门,碰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就在他们打算一起玩耍的时候,小女孩的母亲迅速抱走了她,所有人都开始骂哪吒是怪物,并且朝他扔东西。孤零零的哪吒、叫嚣的愚民和遗落的一只毽子,开启了哪吒“寻求认同/抗争命运”的欲望动机目标。
这是哪吒的激励事件,可惜仅用回忆一笔带过了。
2.没有危机
之前我也说过了,“危机”和“激励事件”一起撑起了整个故事,而“危机”则是比“激励事件”更重要的部分,整个故事的价值表达全得靠危机选择来实现。
之前写《游戏人生:Zero》的影评的时候我已经说过危机问题了,这里不多赘述,直接引用一下原文:
“什么叫危机?危机是一个两难选择:两善择其一,或两恶避其轻……怎么样算危机?一边,是保全自己的性命,但爱人会死;一边,是守护爱人,但自己会死。生也要,爱也要,两善择其一,这叫危机……根据故事创作原理,危机是高潮之前的一个静默的时刻,主角要在这段沉默的时间里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形成如暴风雨前的宁静般的强大张力。这个时刻通常是无比痛苦的,亦被称为‘至暗时刻’。”
所以哪吒没有危机。他要么死,要么抗争命运,没得选。
危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整个故事的价值都得靠主人公在危机时的选择来决定。光靠嘴上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是没用的。我之前也说过了,故事的主旨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选”出来的,靠台词来解释主旨是最low的做法。《哪吒》恰好就“喊”了,而且光哪吒喊还不够,还得配个画外音旁白一起喊。
台词这东西啊,且用且珍惜。
还是用上次影评的原句来说明吧:
“一个故事到底想讲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其实非常简单——看主角的危机决定。故事的价值能且仅能通过主角的‘动作’及其‘结果’来展示。但凡在电影中唧唧歪歪说一大堆鸡汤来“解释”拍摄目的的,都是业余者。优秀的作家从不解释,拙劣的作家只会解释。”
3.没有主人公
之前说过了,主人公有三个要求:1.有明确的欲望动机目标,并且坚定不移地追求它。2.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必须实现人物价值不可逆转的变化。3.主角必须是危机决定和高潮动作的执行人。
因此,哪吒的“主人公设计”不符合要求。
有人问哪里不符合?
虽有欲望动机目标,但是不通过激励事件开启。
价值观从头到尾没变过——因缺爱而叛逆的孩子。
没危机选择,上面说过了。
换个问题才对——欲望动机目标勉勉强强算有吧,剩下的哪里符合了?
(别的,类似于鸿沟啊、节奏啊、可信性啊、正负价值的转化啊、人物的弧光啊等等,我就不一一分析了。毕竟我只看过一遍,而且框架都没搭好,细节估计也有问题。)
上面所说的三点是致命缺陷,讲故事的大忌!但是没办法,犯这些错误的不仅是《哪吒》,而是整个国产电影市场。
一般的国产片都是三无:无激励事件、无危机、无主角。中间的鸿沟也一塌糊涂。
稍微好一点的,缺东缺西,总有哪一块或哪几块是没有的。
再好一点的,每一块都认真去做了,结果有一些地方做好了,还有一些地方因为手艺不到家没做好,让人觉得惋惜。是的,点名《银河补习班》,明明有成为优质作品的潜力,被高潮毁了。
最上等的,比如《我不是药神》,都做到了,感动中国的良心作。

由于《哪吒》是院线电影,我没有片源,第一遍就必须得拉片了。
于是我从电影开场就用拉片的视角去分析结构,到第二幕开始倦怠,到第三幕直接放弃,把它当爽片看了。
我并没有说爽片不好,只是觉得可惜:明明是爽片,却在网上被捧为“国漫希望”。
如果国漫制作人真的听到了这些话,还把它听进去了,那我认为国漫才是真的该绝望了。

说说成功的地方吧。
《哪吒》的高潮戏特效做的是真的没话说,满分!!!
除此之外,编导在塑造“可爱”人物方面较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已经有了更大的进步,更懂得观众会对什么样的人物产生“同情”了。
谈这个问题之前,先明确一下“同情”和“移情”的区别。
同情,需要人物具有可爱性,是指因为喜欢、怜悯、同情、羡慕等感性情绪而产生对一个角色的关注。比如你觉得敖丙帅,很喜欢他,这叫同情。比如你觉得哪吒被误会、被孤立很可怜,这也是同情。还有最后的,你觉得哪吒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很燃,感想很多,不好意思这还是同情。
移情,是指你跟随主人公追寻欲望动机目标的过程中,对主人公身上蕴含的人性本质产生认同感,从而实现故事的价值传递。说得通俗点说,就是你认为自己就是主人公,你也要追寻那个欲望动机目标,并且会为了主人公的成功或失败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并因为他最终的危机选择而彻夜难眠。由上可知,移情必须通过激励事件、欲望动机目标、鸿沟、危机高潮等一整套流程来保证实施,是专业故事对人物的重要要求。
这里估计会有人一口咬定自己对哪吒产生的是“移情”而非“同情”,然后开始抽象出什么“命”“偏见”之流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已经是在“同情”了。
真正提到“移情”人物的时候,观众通常没有那么多长篇大论,就一声叹气或一个笑容,足矣。
说得难听点,当你一夜破产的时候你还有闲工夫发表有理有据的议论?别了吧。我也稍微懂点人性的。
用2016年的高考题来告诉你们这个原则:有话则短,无话则长。
就《哪吒》这部电影而言,最接近于“移情”的人物,不是哪吒,而是他爹李靖。
激励事件(生出魔童)是李靖的,危机选择(自己命换魔童命,只因父亲对孩子的爱)也是李靖的,仔细想想,中间好多鸿沟还是李靖的——所以当李靖“用符换命”的情节出现的时候,我是泪目的。
至于哪吒,真的无感。
其实,“可爱性”这个东西,在日漫里都被用滥了,在ACG圈子里有一个专门的词来代表它——萌属性。
日本动漫有一套专门的“人物设计套路”,明确了人物的哪些外貌、性格、语癖、能力、种族、身份等可以圈粉。很多日漫作品就不走“故事/剧情”这条路,专门选择制造“偶像”。
比如我很喜欢的《邻家索菲》,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完全没有故事。但是不好意思,索菲就是可爱,他们的日常就是令人羡慕,所以我超爱索菲。
为什么一个没有故事的作品可以深得我心,就是因为日漫已经把人物的“可爱性”发挥到极致了。
不需要你跟人家产生共鸣,就好像爱美之心人人有之一样,你看见他们,你就会喜欢上他们;你上喜欢他们,你就愿意继续看下去。
有人问,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专注于故事,直接制造“可爱”人物不就好了?
原因有三:
1.我国在动漫人物设计上不知被日漫甩多少条街了。当我们还在通过一些无厘头的笑话来填补因故事结构不专业而带来的剧情松散、无吸引力的弊端时(哪吒),日漫已经可以轻松做到仅靠几个人物就完全撑起一部毫无故事性可言的作品(索菲)。你听懂我说的了吗?人家毫无故事性可言,你都玩不过人家;难道要让后起的国漫创作者跟日漫那套完整的“可爱人物”体系刚正面?
2.优质作品和人气作品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的差异大到类似于“原子弹”和“手枪”之间的差别。当你要保护自己(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的时候,你只需要“手枪”就够了;但是当你要保护一个国家(树立在艺术创作上的威信),你就必须得有“原子弹”——即使它耗资巨大,而且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它。为什么写写套路网文那么赚钱、人气那么高,我们依旧需要一个“莫言”? 因为我们需要“精英”,而非“网红”。日漫拿得出《邻家索菲》,也拿得出《千与千寻》《叛逆的物语》,国漫呢?
3.人的审美是会产生疲劳的。一次《哪吒》你觉得好看,第二次你会觉得一般,第三次就会觉得无聊了——但是专业的故事讲的是人之本性,是对具体生活的艺术抽象,它们是无数伟大的艺术创作者用漫长的时间凝结而成的智慧结晶。文化的进步离不开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如果不断地耳濡目染于浮华、空洞和虚假的故事,社会必定会走向堕落。我们需要真诚的讽刺和悲剧、正剧、喜剧,用明丽素洁的光来照亮人性和社会的阴暗角落。

最后总结一下:
以《哪吒》为代表的国产动画电影离优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仅就《哪吒》而言,当做爽片看尚可,故事却经不起专业的推敲。但是作为爽片,又仅能爽到最后的30分钟(第三幕),实属可惜。
本片特效一流,效果爆炸,能在电影院中感受到创作者满满的诚意。然而在故事创作这方面,仅有诚意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性。
如果找不到靶子,拉弓拉得再用力,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国漫创作者真的热爱这门艺术,真的想要让国漫在国际上挺起胸膛——
不认命,就是国漫的命!

文:Nyar
2019.7.31

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

又名:哪吒降世 / Ne Zha / Nezha: Birth of the Demon Child

上映日期:2019-07-26(中国大陆) / 2019-07-13(大规模点映)片长:110分钟

主演:吕艳婷 囧森瑟夫 瀚墨 陈浩 绿绮 张珈铭 杨卫 

导演:饺子 编剧:饺子 Yu Yang/易巧 Qiao Yi/魏芸芸 Yunyun Wei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影评

π
π • 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