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善慈在街头卖自己腌制的白菜时,那一刻,我脑袋中闪过一个词:穷苦。
窘迫,不甘,是我觉得形容那一刻比较贴切的词汇。当善慈左右张望、决定大声吆喝的时候--我不知导演(或者是作家)有意或无意中表达的--站在善慈两边的,是在吆喝生意的两位成年男性。这对比一个刚失去丈夫的妻子、刚决定撑起家的母亲来说,显得她孤立无援,但也有几分坚韧从她身上涌现。
剧作很少透露出所谓的历史教育意味,角色的非理性成分淡了,人情味浓了。因为即使是在殖民时期,主人公也很少有爱国主义可供宣泄,他们只是在努力在乱世中活着而已。小人物们在历史中浮沉,殖民历史成为了一个宏大的背景板,但小人物们也是其中轻描而重彩的一笔。而且,编剧似乎刻意简略了当地人对殖民者的抗争,更像是一段暗线。在那个“钉子户”老奶奶拒绝签字的那一刻,那条暗线被牵起,贯穿过去击中了当今。
见惯了国内大红的主旋律剧作,《柏青哥》润物无声讲述了几代移民人的苦和甜,他们没有苦大仇深的家国情怀,他们所拥有的,是个体价值的上升,是对天灾人祸的无声对抗,而这价值和对抗,又植根于民族之上,于我而言,是一股清流。尤其最后几分钟的纪实采访,令我耳目一新,她们是殖民历史的见证者,是残酷历史的幸存者,是真实的稗官野史。
略有遗憾的是,直至剧作收尾,还有不少坑没有填,可惜可惜😔,书单上能有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