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芬尼与亚历山大》这部电影中,
伯格曼用三分之一的时间,给出一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和状态。没有事件,只有平行发生,直到父亲去世。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这就是他在讲人性的时候,总是避免直击,并客观的绕开对错,让人去体会并感受环境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反应。
在一个富贵的环境下,人为什么仍然得不到最终的满足?这是人们痛苦的根源。似乎艺术片的作用,就是呈现并帮助人们去求问上帝。(北欧戏剧整体特点)
在那样一个富贵的条件下,电影不需要考虑跟商业有关的问题,大家需要的不只是金钱、更是如何思考人生。
而当时代退居,争夺带来更多的分裂,贵族并不能解决整个社会发展难题时,经济增长势必显得关键。不仅要贴向大众思考,更要保证经济效益,这无疑降了一个维度,却也是必然必须的。商业电影刚好照顾到这一层面。
直到“娱乐”的诞生,社会不平衡性更加扩大,人口和科技的速度,使得人们来不及思考生命,果腹之急,加上政治策略的干预,娱乐更快的占有市场并使一部分人群成了暴发户……这又是降了一个维度。其实足以证明社会的贫穷与人内心的贫穷是一直相连的。
而人性在这三个阶段中,从未改变过。这是人性结构中经典的难题——即:罪恶与黑暗。
权力的野心、利益的争夺、贪婪的动机、获取的阴谋、情欲的腹坠……人们从未逃开因各样因素造成的“囚笼”。在这些相连相关却混乱的囚笼中,每况愈下的人文关怀和地理环境,纠缠着人性的底线……

芬妮与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

又名:芬妮与亚力山大 / Fanny and Alexander / Fanny & Alexander

上映日期:1982-12-17片长:188分钟

主演:克里斯蒂娜·阿道夫森 伯杰·阿斯特 佩妮娜·奥威 克里斯蒂安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Ingmar Bergman

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影评

Clyde
Clyde • 乱弹
芦笋
芦笋 •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