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妮与亚历山大》无疑是最著名的瑞典人也是是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英格玛·伯格曼,为世人呈现的又一个充满瑞典美学与生命哲学的恢宏巨作。《芬妮与亚历山大》在充满虚幻与现实冲突、生活与戏剧交织框架下,借用艾克坦家族三代人经历的生与死、灵与肉、控制与挣扎,剖析人的内心世界,既有摆脱内心危机而寻找出路的积极部分,也有个人难以颠覆生死安排的徒劳真相,充满英格玛·伯格曼的标签。
【表面 真相】
影片从1907年圣诞夜展开。北欧传统古典诗情画意的红砖外墙建筑、积雪的石砖街道两边人工点起的路灯、疾驰而过的马车……暗红色幔帐、淡绿花纹的墙纸与窗帘、闪烁的水晶灯、金色的相框、华丽的餐布、绿色植物……20世纪初充满瑞典的古典韵味的内外景、陈设道具、妆发服饰等一切的还原令人叹为观止。盛装打扮的艾克坦大家族一派富丽、华贵、歌舞升平景象。然而繁盛的表象下却是暗流涌动,隐藏的悲伤、堕落、凋败、脆弱,生活并不光鲜的事实。
1.悲伤 海伦
三个儿子的母亲,身为祖母的一家之主,常年的寡居让其内心悲伤沮丧,却又要强扮镇定、精神、优雅、万事在握。唯有与犹太商人老友伊萨克·雅克比独处时,她才可以吐露心声:“说起现在忧愁不堪,需要用白兰地让自己冷静,我只有回忆往事才感到快乐美好。我要去洗脸、重新化妆,做发型、穿上我的胸衣和丝绸裙,从一个爱哭的邋遢女人变成一个镇定的祖母。”
2.堕落 居斯塔夫
这个颇具经营头脑的儿子,在其母亲海伦眼中都过于放纵私生活,他的家庭合睦要多亏他妻子阿尔玛大度包容。即使是圣诞夜他也毫不避讳地与女仆梅姬偷情,并信誓旦旦地立下字据让梅姬成为自己咖啡店的女主人。生活难料,人无法逃避命运,及时行乐是他的人生态度。
3.凋败 卡尔臣
因为买不起木炭,他和妻子不得不忍耐没用生火的冰冷房间。为了让这个难以提携的儿子学会担负责任,母亲海伦拒绝一再接济他。地下钱庄高额利息、失眠、贫穷、耻辱环绕着卡尔臣,刻薄、懦弱的他将对生活的不如意泄愤到妻子身上,怪她不会瑞典语、嫌她身上有味道、嘴唇潮湿、卑躬屈膝。他抱怨世事无常,“曾经富有的王子瞬间就被罢免了。”
4.脆弱 奥斯卡
奥斯卡从父亲手中继承了剧院的管理。他竭心尽力地经营着艾克坦家族的荣光。他也深深爱着戏剧,父母的戏剧天赋仿佛都注入在他的体内,他仿佛存乐忠于戏剧世界,包括他的妻子著名演员艾米丽也身在其中。“有时候这个小世界可以映射大世界,让人暂时忘却艰难的大世界。”然而过度的疲劳让奥斯卡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太累了,精疲力尽,他需要休息。”母亲海伦心疼这个最心爱的儿子。
【戏剧 生活】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善于通过制作关于自己生活经历的电影来探索人类灵魂,这让他在世界影视圈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成就。他从不避讳他对死亡的恐惧,他的许多影片都涉及死神、鬼魂的元素,他在采访中说,这是消除他对死亡的恐惧的一种方式。而我认为在众多影片中《芬妮和亚历山大》是他最动心思设计的一部。在艾克坦家族剧院基业的铺垫下,伯格曼选择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与影片主人公小男孩亚历山大(奥斯卡儿子)的命运走向进行交织。影片情节在剧中剧的模式中跳跃,将亚历山大对父亲去世的不接受与对死亡的恐惧,归因于将戏剧剧情与现实走向反复比对后的宿命暗示。
正在排演《哈姆雷特》奥斯卡突然发病去世。亚历山大目睹了这一幕,他脑海里还都是戏剧的剧情,“丹麦国王被谋杀后回魂,王子哈姆雷特身陷阴谋、危险的世界,并走上为父亲复仇的悲剧”。整个丧葬过程,亚历山大始终无法正式面无血色的亡父,他忧心走上哈姆雷特的命运,特别是在看到钢琴旁父亲的鬼魂,以及丧宴上母亲与主教爱德华亲密对话之后。
亚历山大的预感是准确的,母亲艾米丽很快改嫁主教爱德华。在亚历山大看来,这与哈姆雷特的母亲嫁给哈姆雷特的叔叔(杀死其父亲者)的情节一样。在继父爱德华家,亚历山大、芬妮第一次见到了继父爱德华的母亲布兰达、妹妹汉丽艾塔、重病的艾尔莎阿姨以及仆人们。主教的妹妹为亚历山大与芬妮规定了苛刻的行为准则,主教对待亚历山大和芬妮的行为更是强加干涉,态度冰冷。亚历山大与芬妮向母亲艾米丽抱怨。艾米丽却对亚历山大说:“儿子别扮演哈姆雷特,我不是格特鲁德皇后,你的好继父不是丹麦王。”
而在主教爱德华的古宅里,女仆贾斯汀那给亚历山大和芬妮送晚餐时提到老厨娘坦德尔夫人讲述的亲女主人和她两个女儿淹死在老宅外河里,从此老宅不再安静的事。亚历山大接下来的话更震惊了女仆。女仆贾斯汀那向主教汇报了亚历山大编造“遇到主教第一任妻子鬼魂,并听其讲述她和孩子在逃脱禁锢时不慎溺死整个过程”的谎言。原来贾斯汀那是主教安排监视孩子们的探子,这也像极了《哈姆雷特》中丹麦王的阴险做法。
愤怒的主教趁艾米丽外出的时候,提审了亚历山大。在主教以棍棒、蓖麻油、小黑屋的威胁下,亚历山大承认编造了谎言,并选择十下棍棒的惩罚,但他仍然倔强地拒绝道歉。这进一步激怒了主教,使其伪善残暴的本质暴露无遗,他打到亚历山大屈服为止,并声称这样的惩罚是让亚历山大学会爱事情的真相。亚历山大无奈,只能口不对心地道歉。芬妮目睹了这一切,对主教不再有任何幻想,有的只是愤怒与敌视。而主教过激的表现,也正如《哈姆雷特》中丹麦王看到毒害老国王的演出时的恐惧一样,出卖了他的本相。
同时,海伦家里另一个鬼魂出现了。昏睡中醒来的海伦看到已故的儿子奥斯卡的鬼魂坐在她的对面,她拉起儿子的手,诉说起对他的思念和自己对生活的疲倦与索然无味。突然,祖母海伦意识到已故儿子奥斯卡出现仿佛是需要自己做些什么……很快,艾米丽的到来印证了海伦的猜测。艾米丽向前婆婆哭诉想要与主教离婚,但被主教告之她的行为在法庭上会被定为遗弃,孩子们将有主教抚养的无奈与痛苦。已经怀孕的艾米丽恨透了主教爱德华,却孤立无助。而海伦已经开始酝酿一个拯救艾米丽和孩子们的计划。
【控制 自由】
回到爱德华家的艾米丽看到关在阁楼上被打的遍体鳞伤的亚历山大心痛不已,她无法再软弱下去,她坚定了拯救自己与孩子的决心,她要发起智慧与有力地回击。至此,剧情由与交织的《哈姆雷特》开始分离,开始了影片反抗控制、争取自由的剧情。
1.人身自由
海伦的犹太商人老友雅克比来到主教家谈一笔之前主教提过的交易。这个所谓的交易,不过是主教借由权势压榨犹太商人雅克比的外衣——高价卖给雅克比一只不值钱的箱子,以避过神职人员不能从犹太商人手中借钱的规定。雅克比借机将困在儿童房里的亚历山大和芬妮藏到箱子里。狡猾的主教猜到这桩便宜买卖存在蹊跷,便冲进儿童房,却见两个“孩子”睡着,艾米丽让主教不要惊扰孩子,主教才放下心来。原来雅克比与艾米丽早就商量好将木偶人穿上孩子们的衣服放在儿童房里骗过主教的检查。
主教爱德华试图用柔情软语挽回艾米丽的心,艾米丽冷淡地应付着。主教见艾米丽喝着肉汤,他也要喝,殊不知艾米丽在肉汤里放了主教一直给生病的姨妈艾尔莎吃的致人精神恍惚的药。艾米丽向他坦白自己要回到孩子身边,永远不再回来。主教再无法伪装他自谓的“聪明、心胸开阔、为人公正”的形象,他邪恶地说:“我要毁掉你的生活,我会到处追捕你,我会毁掉你孩子的未来。
”可是现实无法再给主教机会,没有吃致迷药的姨妈艾尔莎推翻床边桌上的石蜡灯,火焰引燃了她的头发、被单、睡袍,燃烧着的贝吉斯跑到主教的卧室,扑倒主教身上,与这个一直以来用药物控制他的魔鬼同归于尽。从某种意义上说,获得人身自由的不光是艾米丽和孩子们,也包括艾尔莎。
2.灵魂自由
亚历山大和芬妮顺利地离开了主教家,暂住在雅克比的水晶灯店铺里。雅克比给亚历山大和芬妮介绍了他的小外甥阿伦和另一个生病锁在房中不能见人的大外甥伊斯梅尔。虽然剧中没有明确伊斯梅尔的身份,但从女扮男装、对灵魂的可视与解读,以及她可以控制别人想法的表现,可以揣测她是一个女巫。一个被人说成“疯狂的人,会用手掐住每个人,掐断每个人的手”的危险存在。然而她对亚历山大做的却不是危险疯狂的事,恰恰相反,她在帮助这个被恐惧与不安禁锢住灵魂的孩子寻求出口。“忘掉自己,我陪着你,我是你的守护天使。”
3.选择自由
居斯塔夫的情妇,女仆梅姬决定搬去斯德哥尔摩玛瑞安纳·易格曼开的女帽店帮忙。因为她受够了在这个家里被告诉、安排做什么。尽管梅姬对拒绝居斯塔夫·阿道夫·艾克坦让自己打理咖啡店的好意感到抱歉,但她想过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和孩子的人生。
回到海伦家的艾米丽,按照前夫奥斯卡的遗愿继承了剧院,她兴致勃勃地请海伦读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新写的剧本,戏中有海伦和艾米丽的角色。两个历经磨难变得强大独立的女人挽手对笑,“现在,是由我们决定,对吧。”海伦家的女人们获得了生活中选择的自由。
另外,回到祖母海伦家的亚历山大感到内心放松了很多,但他偶尔还是会与鬼魂相遇,比如,主教爱德华的鬼魂趁他不备推到他,并冷着脸对他说“你是逃不掉的”。这样的安排不妨揣测为,在导演伯格曼看来完全的灵魂自由是极难实现的。但当亚历山大感到害怕时,他不再选择自我情绪的否认,他寻求帮助,比如会躺在祖母膝头,听她读剧本…“一切都可能发生,时间和空间都不存在,在现实脆弱的框架下,形象织出新的图像。”
P.S. 这部影片中,很多角色中都可以找到导演生活经历的影子,亚历山大——恐惧死亡、编造天赋、教父工作的父亲,奥斯卡——戏剧导演、不顾健康忘我工作,居斯塔——多情、接纳命运……总之如果对这个纠缠于灵魂、存在的神秘又伟大导演感兴趣的话,与其读其自传(笔耕不辍地写自传,却被亲人指责不实)不如阅其作品。

芬妮与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

又名:芬妮与亚力山大 / Fanny and Alexander / Fanny & Alexander

上映日期:1982-12-17片长:188分钟

主演:克里斯蒂娜·阿道夫森 伯杰·阿斯特 佩妮娜·奥威 克里斯蒂安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Ingmar Bergman

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影评

Clyde
Clyde • 乱弹
芦笋
芦笋 •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