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7-12-17

罗马风情画:费里尼的罗马

昨天看了一部费里尼的《罗马》(Roma),看着看着就总想起把一个小县城生活拍得淋漓尽致的贾樟柯来。我怀疑贾樟柯是看过《罗马》,并受到了他的影响。上网一看,真的发觉贾樟柯毫不掩饰他对费里尼的喜好。贾樟柯、费里尼还有侯孝贤的电影似乎都是一个路子,都是淡化情节与故事,扩大民俗与风情。这是一险招,试图把一个包罗万象的地方装入一个电影,若是功力不够,就流于琐屑和混乱。事实上侯孝贤的电影我至今还不喜欢看,太闷。然而大故事、大制作、大牌演员,却又是好莱坞风格。二者实在不是一种动物,只是碰巧在“电影”这个载体里相遇而已。费里尼的这个片子更像是形散神不散的长篇视觉散文,又像是纪录片和故事片杂交出的一个怪物。
  
发觉贾樟柯像费里尼的,是共同拥有的对马戏团式表现方法的热爱。事实上,马戏团式表演本身就在电影里头,作为内容的一个部分:费里尼的罗马中有一小剧院的一系列拙劣表演,贾樟柯的电影里也有这个小剧团表演,与费里尼十分神似,只是费里尼的节奏更快一些,叫人目不暇接,视觉冲击力极强。费里尼的想象力也比较奇幻,超脱,而贾显得写实一些。不过这种马戏团式的电影手法也颇类似:马戏团表演正是这样,一出节目上来,一出节目下去,各自之间似乎并无逻辑关系,只是一出接一出。和情节剧不一样,情节剧是要从从故事的发展中制造高潮,然后收尾。这种马戏团式的片子却要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往下推进,叫人持续亢奋,可惜有些导演在模仿费里尼的时候,不知道这个妙处,只是堆积了一堆呐喊。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拍成的,也不是一天能够评论完的。然而费里尼在这119分钟内,通过一连串怪诞的组合和粘连,把罗马的古与今,雅与俗,美与丑,急速推到你的面前,由于每个场景视觉冲击力都很强,你又觉得它从容不拍。不知2008年的北京,拖着几千年的历史冲向现代,在奥运开幕式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来?
  
描写一个真实的地方,未必只是表现出它的美与善,有时候需要在表现丑陋与粗俗当中去显出一个地方的真来。不然的话,就显得像是无菌环境下的现实了,纯净,却缺乏生机。费里尼的电影里充满汗臭、肥胖、贪吃、粗俗…比如费里尼年轻时逛妓院的情景,或是在街头的饮食场景,或是剧院里的空前混乱,你会觉得导演是在刻意地利用人们的审美疲劳,而相反相成地摆出这一朵朵丑之花来。我到现在都很奇怪,谁要去看这些,可是却又禁不住要接着去看。他是如何做到的?

罗马一个既有教皇又有Armani的地方。这是一个宗教的圣地,也是一个时装的圣地。费里尼居然整出一个梦境一般的教堂时装展来,让神父、嬷嬷们走上那古怪的T型台,甚至还有教皇的服饰。因为这样的构思,以及展现出来的细节,都突破了我所有想象的边界。展览中,台下的一人如同希腊戏剧唱诗班一样评论道:应该世界跟着教会走,不是教会跟着世界走。这一评论把人拉回到现实中来。
  
罗马也是一个充满历史的地方,可是你如何自然而然地进入历史?费里尼的构思很巧妙,影片中有一摄制组在罗马拍片,摄制组跟着一建筑队,建筑队那巨大的钻头,在施工当中钻出一个地宫来,里头的壁画、雕刻美轮美奂,只是那新鲜的空气,迅速将壁画毁灭。“得做点什么!”摄制组的一个人说,可是没有办法,什么也不能做。历史在消逝,而那象征现代的摩托车队,在那最后的场景中,奔向罗马大剧场遗址,让那千头万绪的罗马时空,在摩托的轰鸣声中完美地交错。这时候感觉这不像是在看电影,更像是在睁着眼睛做梦。

罗马风情画Roma(1972)

又名:罗马 / 费里尼-罗马 / Fellini's Roma

上映日期:1972-03-16(意大利)片长:120分钟

主演:彼得·冈萨雷斯·法尔孔 Fiona Florence Bri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编剧: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贝纳迪诺·则伯尼 Bernardino Zapp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