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听过了KTV老师的讲座之后,打算开始比较认真的看电影,所以看的时候都会更投入一些,一边看一边琢磨一下这些是表现什么,镜头啦色彩啦剧本啦,哪里好哪里不好之类的东西。之前看的几个片子感觉都不错,觉得自己可以更好的理解电影,起码知道“看”什么,不会像从前一样容易烦躁走神,昨天下午看《罗马风情画》的时候我之前的套路却都失灵了,对于目前的我而言,《罗马风情画》很难懂。我不能像之前一样兴致勃勃地去观赏、留意它的每一分钟,一方面里面重复的元素太多,另一方面我完全不知道这些元素有什么意义,以及为何要像这样组织?整部片子当然看起来温柔极了,充满赞美。但是与其说这是纪录片还不如说是设定集,所以哪本设定是需要观众集中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去看的吗?没必要,除非您喜欢风景画。这部片子就像是古典音乐一样有一种“曲式”,里面有若干个主题123,看得时候刷一下微信啥的完全不要紧,反正程示部完了之后很快又会看到一模一样的东西。而程示部也不过是主题的展开罢了,可惜的是我感到自己对这些主题和它们呈现的方式好像一点兴趣也没有。

当我想到古典音乐的时候,突然间有了一个猜想:这些旧时代的电影,对于而今的观众而言,就是电影界的“古典音乐”吧。我猜(我感觉)它们的视听语言和现在的电影是很不一样的,就像听古典音乐一样,要看懂旧电影也许也需要一些学习和讲解,不过大概没有古典音乐那么麻烦了。就像散场的时候同去的星星跟我说:“这个电影就像梦一样嘛。”我一下子就觉得很多东西都可以理解了。

但是这时候会有人说,我不需要什么学习就可以懂诶,我比你聪明,比你有艺术细胞!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姿态。首先如果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对的,是不是可以“徒手”看懂或者听懂什么,可以作为一个人有没有艺术细胞的衡量标准,就会把观影和听音乐的过程变成一种逼格的竞赛,没有人敢说自己看不懂,不喜欢,因为那样显得很没有品。我不喜欢这样,因为这种气氛助长装逼的人。第二,也是更加根本的一点,艺术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关键并不是导演要表现什么,而是这个作品激起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能够感受到“懂了”“好看”当然很不错,但是那并不说明这就是这部电影就是这个意思,或者说对于所有人都是这个意思,而与此同时这个“懂”是属于感受到“懂”的那个人,无法被夺走的。而感受到“不懂”同样也是一种感受啊,看到了自己没有看过的东西,新鲜的东西,觉得不理解,这也是属于观者自己的东西。摇动一个稳定的系统,使人产生一些新的感受,使人再次感到不确定不知道,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看东西只要感受到一点什么就可以了,甚至,看到“不懂”的东西比“懂”的东西或许更有意义。但是不懂的东西人是很难进入的,所以观看需要有方向,有方法,需要学习,需要客观化,而不单单只有抒情。我觉得只有抒情的话,可能很难产生真正的对话,真正有价值的影评。

所以说关键并不是导演要说什么,而是我感到了什么?我感到了脏啊。
我看过的每一部费里尼的彩色电影,都他妈灰不拉几的好脏啊。

===============================================
本来不想评分的,但是非要有评分才能发出来。我觉得自己没法给这个电影打分的,我不知道它几分。

罗马风情画Roma(1972)

又名:罗马 / 费里尼-罗马 / Fellini's Roma

上映日期:1972-03-16(意大利)片长:120分钟

主演:彼得·冈萨雷斯·法尔孔 Fiona Florence Bri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编剧: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贝纳迪诺·则伯尼 Bernardino Zapp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