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艺术家,我想大多数人脑子里浮现的大抵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复古的影像:一头微卷而蓬松的乱发,看起来毫无章法却又别有一番味道的潮搭,男性艺术家脚踩一双布洛克尖头鞋,女艺术家浑身波西米亚元素搭配一双擦色马丁。东方男艺术家们梳着周润发式油头,套上民国风绅士西服,女艺术家们留着一头清汤挂面式长发,身着凸显身姿的碎花旗袍,走起路来小幅度的一摇一摆,风姿绰约。无论复古或新潮,艺术家们似乎都是天生的时尚者,他们有着独特的审美禀赋,给大众带来视觉的冲击和新鲜感。但并非着装如此,外表有范儿便可称之为艺术家,“艺术家”被定义为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此处必须强调审美能力、艺术创作及一定成就。可以这么认为,艺术家是时代人文的精粹,是理想新世界形式上的开创者,是全能艺术的代名词,是疯子,是偏执狂。在此,我们不妨顺着解读电影的茬口通过几个词对艺术家和普通人的区别进行一番探讨。

 第一个词“迷狂”。迷狂一词在古希腊时比较流行,按照柏拉图的解释,灵感表现为迷狂,即艺术家在创作中过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境,甚至会有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古时诗人诗性大发下笔千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就是灵感突至,那么灵感从何处而来?又是如何达到迷狂状态的呢?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在影片中,无论是弗里达,梵高还是尼采,或者迭戈,高更等艺术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爱好——饮酒。李白被称为酒仙,欧阳修自号“醉翁”,李清照“浓醉不消残酒。”艺术家们好酒不是没有理由的,《欲海浮生》中台词说:“当内心的风暴狂躁不安时就去喝得酩酊大醉,好让自己分心。”酒能使人的中枢神经兴奋,让清醒时无可宣泄的情感痛快的释放,艺术家们可以暂忘现实世界的痛苦,让被压抑的情感意识在精神的高度自由中肆意游走,当那股意识触及到精神上的某一个敏感点时,灵感就极有可能爆发,然后艺术家便有如“神灵附体”,而普通人往往是缺少这些敏感点,或者说不够敏感,甚至很难抓住突如其来的灵感。比如当弗里达得知迭戈和自己亲姐姐的背叛时,她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羸弱的身躯依附着一张椅子,左手酒瓶,右手画笔,看似胡乱发泄的行为,何尝不是被酒加剧的灵感的挥洒?其二是爱情,弗里达对迭戈充满恨意的爱,梵高一生中因三个女人而燃烧的爱,尼采对莎乐美求而不得的爱,都可以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恋爱中某个甜蜜的瞬间,生活中的小争吵,恋情散场的伤痛等等所有能够让他们的情感受到冲击的片段,在某个安静的时刻当他们回想,回味这一切,灵感的源泉便会喷薄,大部分普通人却很难把这样抽象的情感力量具化为一种美感。

  第二个词“痛苦”。《弗里达》中,迭戈在婚姻关系中接二连三的肉体出轨,他自称贞操观念轻薄,性交如同握手,其实他的行为却更像一个性瘾者,精神与肉体已不再受他支配,他的精神始终忠于弗里达,肉体却背叛出卖着他对弗里达的爱,灵与肉的矛盾对抗置他于负心的边缘。《欲海浮生》中,梵高双手抱头,表情痛苦的说到:“我彻底绝望了,我看不到出路。”他在痛苦中精神崩溃,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在痛苦中他竖起浑身的刺,与人争执辩驳,捍卫自己坚持的艺术;痛苦让他的画笔更稳健;痛苦的世界在他的眼中,他的画中,即使在太阳纯金光芒的照耀下仍然透露出死亡的悲伤色彩。《当尼采哭泣》中,尼采指着窗外的树对布雷尔说:“看这树,如果它要获得这骄傲的高度,就需要雷雨天气,这些从痛苦中来。”找不到归途,看不到出路,过高的精神追求和社会期望,灵与肉的对抗,是艺术家痛苦的根源。西方文艺理论家认为愤怒出诗人,中国古代文论家认为诗穷而后工。艺术家只有遭受了挫折坎坷,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佳作。诚如缪斯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或是“文学趣味,以悲剧为最上乘”艺术皆如此,痛苦是艺术创作的最佳养料。

第三个词“孤独”。艺术家孤独,普通人也感到孤独,前面我强调的艺术家的审美能力,这里也有一定的体现。和普通人不同的是,对于部分艺术家来说,孤独体验也是一种及其重要的审美体验。高更说:“像我这么晚开始的人,都会珍惜时间,不会把时间随便用在什么人,什么事情上。朋友,舒适的生活,家庭,如果它们打扰了工作所需要的宁静,你就和它们一刀两断。而且你会在后半生不断的揣摩那是否值得。”艺术家的创作具有独立性,无论是绘画、哲学研究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一方面是为了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加专注的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孤独也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激情,“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家的孤独是生活对艺术的妥协。但大部分艺术家并非本身享受孤独,他们的孤独是高处不胜寒,知音难觅的无奈。“大部分生命在孤独中白白浪费了,我们都需要朋友。”梵高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一种卑微的姿态,他被孤独的滋味逼入绝境,狼狈的乞求高更留下,或许对于高更来说他是不值得同情的,因为他本身一点都不认同因为孤独而对他人倾诉的做法,那更像是多愁善感,无病呻吟。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同时引出第四个词“自由”。将“孤独”与“自由”联系在一起,极致的孤独是否也可以理解为极致的自由?在合乎理性的基础上发挥艺术的自由性,越是自由的艺术成就也就越高,这便形成了以自由为主体,感性为主导的审美艺术,即高级的艺术。透过梵高极致孤独的眼,我们看到的是《星夜》灵性的再现,听听Don Mclean的《Vincent》你会感受到沉溺于梵高内心的深沉的寂寞,你会看到他眼中色彩变换下的大自然的自由安宁。最后引用尼采的一句话诠释一下孤独的含义:孤独只在孤独中成长,一旦分享出来它就消融了。

艺术家,极端思想与偏激行为的代名词,矛盾的混合体。偏执,痛苦,孤独,“聪明但盲目,真诚却迂腐”。追求艺术的道路是一种极致的孤独,是平静生活下的不平静,而这份不平静足以让普通人恐惧,以致精神失常、崩溃。

梵高传Lust for Life(1956)

又名:梵谷传(台) / 欲海浮生 / 生活的欲望 / 梵·高传

上映日期:1956-09-17片长:122分钟

主演:柯克·道格拉斯 安东尼·奎恩 詹姆斯·唐纳德 帕梅拉·布朗  

导演:文森特·明奈利 乔治·库克 编剧:Norman Corwin

梵高传的影评

CYC小布
CYC小布 • L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