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马伯庸写长安是一个伟大的城市时,我不怎么共情,因为觉得很遥远,多了许多美化。几年后,我看他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丝绢案,写了一个不伟大的金安府,一个叫仁华的小县城,竟然让我很喜欢。

喜欢的原因是,不再是一个悬浮的大明,也不是被诗意文艺化的大明,更不是被固定在繁华京城,深宅大院的大明。

叙事场景放在了组成这个国家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县城,给人一种朴素,单一,匮乏的模糊印象。

但在这个县城,你能看到一个完整的运作生态,知县,知府,胥吏,乡绅,算手,书生,商人,讼师,各色农户,这些人工作,生活,社交的细节,便是一个完整的县城生态,这样的无数个生态,就组成了大明社会面。

有了人物,必然有事件和冲突,我把剧中的矛盾归为,明与暗,明则是税赋之争,暗则是权力之争。

让这明暗矛盾汇到一起的,就是我最喜欢的民变一集。

激变良民,是为民变。
有明一朝,记录在书册里的民变数量可观,原因有许多,抗税便是其中一种,比较有名的有明末苏州府织工抗税事件。

仁华县的民变,可以总结:万历七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为了抵制均摊和清丈,本地官与外来官斗,本地乡绅成为无形的推手,蛊惑人心,搅动风云,把贫富之争变成县际之斗,把祸水成功泼回仁华。
最单纯无辜的民成为斗争的筹码,成为示威的工具。

而他们的心,无非是要守护一些田地。
官,绅,民三方势力搅成一团,男主帅家默被推出来平息众怒。

男主的诉求非常简单,数字算错了,就要纠正。与他父亲一样,典型的理科脑袋,实事求是。

但实事求是,并不通行官场,官场以权力和利益为重。

幸运的是,他遇到的方知县,黄知府,刘巡按都是有良知正义的官员,虽有私心,但无恶意。

编剧笔下的地方官塑造的非常生动有趣,并且让我意识到,这些官也曾是无数科举考生中的一员,但能力和运途有限,所以只能下放到最基层,远离中枢。

有些甚至还要受制于地方胥吏,被架空。

被架空是因为,知县知府是流官,定期换人。且因为回避制,不是本地人,而胥吏可以世袭,与地方乡绅一样,根基深厚。胥吏与其听命一个几年就走的长官,不如巴结在当地有钱有势的乡绅。于是就有宋通判与范渊狼狈为奸。

小小一个县城,除了知县,还有主簿,捕快,仪仗,有六房对应朝廷六部,分为:户,吏、工,礼,刑,兵。帅家默的父亲就是户房胥吏,负责统计田地,计算税赋。

县衙以外,还有纨绔书生,经商女子,说书艺人,唱戏伶人,驿站胥吏,耕田农户,这些人也构成了最基层的市井人群,还有断了仕途,贩卖口才的讼师程仁清,其实他的剧情可以带出一段科场舞弊案,展开来写也是好戏。

以上说的是剧情里的细节,再说说视觉上的观感。

网巾被广泛穿戴,尤其是有身份的官员,乡绅,都没落下。非常有大明特色。

范渊还戴叆叇,就是明代眼镜。

不足的是服饰放量,袖子做的拮据了,看在小县城的份上,可以谅解。

选景值得夸赞,原著在徽州,剧版在浙江,拍的青山绿水,夏雨阵阵,徽派建筑白墙黛瓦,墙上遍布经年的斑驳与霉渍,看得出年深日久,也看得出是传统建筑。真实又古典。

记得有几场跑马戏,演员沿着河岸飞驰,近处是清可照影的水,远处是植被绵延的山,便是一幅最传统美丽的青绿长卷。

道具也做的好,常见人手一把折扇,是明代士绅怀袖雅物,也点明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季。

室内厅堂一桌二椅,明式家具简约大方对称排开。下棋,点香,玩石,书架上有瓷器,古籍,瓶插,也有文人趣味。

还有注重礼节,官员的出行仪仗,轿子马匹,还有说话告别必行拜礼。都给人一种身份感的提示。

铁花场面璀璨夺目,宴饮歌舞场面也有时代感,花旦水袖舒展,唱腔柔美,唱的是明代翻新的昆山腔,演的是西厢记,因为万历七年,牡丹亭确实还没刊行出版。

种种细节,都让人有所记忆。如果你厌倦了看明代宫廷叙事,想看不一样的,显微镜是最好的选择。


显微镜下的大明(2022)

主演:张若昀 王阳 戚薇 吴刚 高亚麟 费启鸣 

导演:潘安子 

显微镜下的大明的影评

lara p
lara p • 0:14